林晚小心翼翼地将东胡林骨珠从陪葬层中取出,放在铺着丝绒的托盘上。王教授凑过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一颗珠子,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你看这颗‘点线符’,和南庄头陶罐的刻符完全对应!还有这颗‘弧圈符’,比贾湖骨笛的刻符更原始,说明东胡林和南庄头、贾湖的文明是相互交流的,不是孤立的!这串骨珠,是证明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明‘互联互通’的关键证据!”
张大爷站在一旁,看着托盘里的骨珠,伸手想碰又缩了回去,笑着说:“原来老祖宗这么早就会做项链了,比俺们现在戴的银镯子还精致!俺以后天天来这儿看着,绝不让人来破坏!”
林晚指尖轻轻碰了碰最中间的一颗骨珠,聚灵玉佩突然发烫,左眼泛起淡蓝光晕。她清晰看到,这颗骨珠的内壁上,刻着一道极细的“折线纹”,平时藏在穿孔里,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折线纹组成的图案像是“山脉”,旁边还刻着两个微型符号:“泥河有石”。
“王教授,你看这颗骨珠的内壁!”林晚让王教授用强光手电照向穿孔,“这是指向河北阳原的泥河湾遗址吧?我记得泥河湾是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100万年到1万年,比东胡林早得多,那里出土过大量石器,难道和这串骨珠有关?”
王教授赶紧翻出泥河湾遗址的资料,指着一张石器照片:“对!泥河湾遗址出土过‘刮削器’‘尖状器’,上面有早期人类加工的痕迹!要是能在泥河湾找到与骨珠刻符相关的石器,就能把中华文明的源头从新石器时代,再往前推到旧石器时代,甚至能摸到‘人类文明萌芽’的门槛!”
就在这时,北京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语气欣慰:“我们已经跟东胡林村的村民都讲了遗址保护的重要性,张大爷还主动当起了‘遗址守护员’,每天都去遗址转一圈。以后你们在这儿发掘,再也不用担心有人来乱挖了!”
林晚看着托盘里的骨珠,突然觉得这串八千年前的“项链”变得格外厚重——它不仅是先民的装饰品,更是连接不同时代、不同遗址的“文明纽带”,从100万年前的泥河湾石器,到1万年前的南庄头陶罐,再到八千年前的东胡林骨珠,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证明。
顾倾城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没想到我们能从西周追到旧石器时代,感觉像是顺着文明的长河往源头走,马上就要看到最开始的‘浪花’了。”
林晚点点头,指尖碰了碰聚灵玉佩,玉佩传来一阵与泥河湾相关的灵气——比东胡林骨珠更原始,带着石器的粗粝,还裹着一丝早期人类加工时留下的“力量感”:“其实不管是100万年前的石器,还是八千年前的骨珠,都是‘人’的痕迹。从早期人类用石头砸开坚果,到先民磨制骨珠装饰自己,再到后来铸造青铜鼎记录盟约,本质上都是‘人’在努力活得更好、更有意义,这就是文明的本质。”
当天下午,寻珍团队收拾好设备,准备前往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王教授把东胡林骨珠交给遗址博物馆时,特意在展柜上写了一行字:“这串骨珠,藏着八千年前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审美印记’。”
车子驶离东胡林遗址,山林渐渐远去,永定河的溪水在车窗外流淌。林晚望着远处的群山,顾倾城递过来一瓶水:“你说泥河湾的石器,会不会也有加工痕迹?会不会能看出早期人类的‘想法’?”
林晚接过水,看着天边的云朵:“不管有没有,我们都要去看看。每多往前一步,我们就多懂一点‘人’的故事,多守一点文明的‘根’。”
车子朝着河北阳原的方向疾驰,初冬的阳光洒在车身上,暖洋洋的。谁也不知道,泥河湾遗址的地下,那些100万年前的石器正等着他们,等着被唤醒,等着讲述那段关于“生存”与“创造”的最古老故事。而林晚和顾倾城都清楚,他们的寻珍之路,还会朝着文明最初的源头,继续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