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晋宁的深冬,梅树村古元古代海洋遗址的黄土坡覆着一层薄雪,35亿年前的古海洋沉积岩在寒风中泛着深灰色,将原始生命的有机痕迹藏进“梅树村组硅质岩”的微孔结构中。林晚站在“梅树村3号有机富集区”的防护网旁,聚灵玉佩贴在掌心,传来一阵前所未有的原始悸动——没有细胞的震颤,只有有机分子特有的微弱共鸣,像是远古海洋中第一个有机分子形成时,留在硅质岩里的生命余韵,数十亿年未散。
“根据瓮安多细胞胚胎的‘生命之源’线索和晋宁古海洋勘探报告,3号富集区的‘古元古代硅质岩’中,藏着‘原始生命有机残留物’。”顾倾城展开一张加厚的《梅树村硅质岩分布图》,指尖在硅质岩的“灰黑色微孔层”处点了点,“这些残留物包括‘有机碳’和‘氨基酸前体’,是证明‘无机物质向有机生命过渡’的关键证据。2018年勘探时,曾在富集区边缘检测到有机碳信号,但完整的有机层藏在硅质岩的‘纳米级微孔’中——有机物质遇氧易降解,且一支‘区域地质勘探队’带着‘金刚石钻头’来了,他们想钻取岩芯研究‘古海洋地质’,昨天已经在富集区东侧钻了3个孔,钻头的高温让部分微孔中的有机碳氧化,再钻下去,整个有机层会被钻头的热量破坏,连检测信号都留不下。”
晋宁古海洋考古队的石教授,穿着加绒野外服,手里拿着一块硅质岩样本,神色凝重:“这支勘探队的队长叫‘老钻’,以前做过矿产勘探,知道金刚石钻头‘硬,能钻透硅质岩’,却不懂有机物质的脆弱——钻头高速旋转会产生100c以上的高温,昨天我们在岩芯碎片里检测到的有机碳含量,比预期低了60%,明显是被高温氧化了!”
石教授指着勘探队的钻机:“你看那台机器,钻头还对着有机层的方向,他们计划今天钻取‘完整岩芯’,说要‘研究古海洋的盐度变化’,根本没意识到岩芯里藏着生命起源的关键证据——一旦岩芯被钻出来,暴露在空气中,剩余的有机物质会在2小时内彻底降解,连质谱分析都做不了!”
林晚蹲下身,指尖轻轻触碰硅质岩的表面,聚灵玉佩突然发烫,左眼泛起淡红光晕。她清晰感应到硅质岩微孔层中,有机物质的灵气像一缕缕极细的光,沿微孔分布,而钻机的钻头已经对准了富集区的中心,正缓缓下降——再往下5厘米,就会钻透微孔层,将有机残留物彻底氧化。
“绝不能让他们钻取岩芯!”林晚站起身,拍掉手上的雪,“顾倾城,你立刻联系省文物局和地质局,出示有机层的检测报告,让官方叫停钻探;石教授,你帮我准备‘低温保护液’——含液态氮的缓冲溶液,能降低硅质岩温度,延缓有机降解;我留在富集区,用聚灵玉佩定位有机层的准确范围,一旦钻头靠近,就用灵气暂时降低局部温度。”
顾倾城立刻拿着检测报告去拨打电话,寒风里的声音带着急切;石教授则从保温箱里拿出低温保护液——溶液装在喷雾罐里,喷在硅质岩表面能瞬间降温至-10c,减缓有机氧化速度。林晚走到防护网旁,掌心贴着硅质岩,聚灵玉佩的震动越来越清晰,她能“看到”有机层的分布:微孔层厚约3厘米,有机碳主要集中在中层,像一层薄薄的“生命薄膜”,脆弱得像一碰就碎的气泡。
没过多久,顾倾城匆匆跑回来:“文物局和地质局的人已经到了!地质局确认,这支勘探队的‘古海洋研究’没涵盖生命有机残留物保护,钻探作业属于违规操作,已经勒令他们停机!”
就在这时,老钻突然启动了钻机,钻头猛地向硅质岩钻去!林晚立刻将聚灵玉佩的灵气注入掌心,对着钻头下方的硅质岩释放一道低温力场,硅质岩表面瞬间结了一层薄冰。钻机司机见状赶紧停机,老钻看着冰面,终于意识到自己差点毁了珍贵的有机痕迹,红着脸道歉:“对不起,是我们考虑不周,要是需要地质数据,我们可以免费提供之前的勘探记录,帮你们监测硅质岩的稳定性。”
“幸好拦住了!再晚3秒,有机层就被高温破坏了!”石教授擦了擦额头的冷汗,赶紧带着队员们来到富集区,“现在动手保护有机层,先喷低温保护液,再用显微取样仪提取微孔中的残留物。”
队员们用喷雾罐均匀喷洒低温保护液,硅质岩表面的薄冰渐渐融化,石教授操控显微取样仪,将细如发丝的取样针插入微孔——灰黑色的硅质岩下,取样针的针尖带回了一点淡褐色的粉末,经现场检测仪分析,正是原始生命的有机碳残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