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闹的要数朱雀大街的牌坊下,每到五日汇总的日子,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商户们踮着脚看自家名号有没有上榜,没上榜的急得拉着内务府的小吏问“是不是统计错了”,上榜的则立刻让伙计挂出“朱雀街销榜商户”的幌子,连点心匣子都能多卖两成。有个卖茶叶的商户,为了冲前三名,竟把东西卖到了江南,一时成了京中趣谈。
随着太后千秋宴的临近,苏奕晴更是忙得脚不沾地,几乎每日都有户部、尚衣局官员以及大太监德福派人过来商议相关细节。
此刻,静云轩的茶厅里,就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紫檀木长桌被文书、账册、绣样堆得满满当当,茶水凉了三盏都没人动。
苏奕晴穿着石青色褙子,袖口沾了点绣线的银白,正指着尚衣局呈上来的新挂屏样稿,语速比平日又快了几分:“‘福寿绵长’的字体得再圆润些,太后素来喜温和的样式,绣线用月白掺浅金,既显贵气又不张扬。”
这是用在千秋宴当日的挂屏。
尚衣局总管李掌事擦了擦额角的汗,手里攥着针黹册子:“苏夫人放心,奴婢已从宫内调出二十名绣娘,又从京中‘锦绣阁’请了三十名巧手,日夜赶工。只是这幅挂屏要在七日内完工,怕丝线不够——尚食局那边还等着用云锦线做点心匣子的镶边呢。”
也不知什么时候起,许多人都知道苏奕晴不喜欢“世子夫人”这个称呼,便改口唤“苏夫人”。
“丝线的事我来协调。”坐在上首的大太监德福公公开口,手里的玉扳指叩了叩桌案,“方才奴才去给太后回话,太后说库房里还有前年江南进贡的云锦线,让内务府先取来用。只是拓印卷轴的纸得用宣纸中的‘澄心堂纸’,户部那边说这纸价贵,怕成本超了五成。”
话音刚落,户部侍郎王大人立刻拨了拨算盘,算珠声噼里啪啦响:“苏夫人,澄心堂纸一张就要一两银子,两幅手书拓印百卷,再加上装裱,成本怕是要超五成,内库抽三成利就薄了。”
苏奕晴指尖沾了点墨,在账册上划了道横线:“王大人,咱们可以让代售商户先缴三成定金,用定金先采买澄心堂纸。剩下的成本从当月销售额里扣,商户要的是上榜的脸面,不会在乎这点定金。况且尚食局的点心匣子用普通宣纸镶云锦边就行,既能省成本,又不耽误卖相。”
她又想了想说道,“虽说太后千秋宴只剩七日,但谁说只能卖到千秋宴这一日的?此法可长长久久做下去,若是宫里的贵人同意,也可将制作的权限交予商户,如此一来,人工和成本都是商户的,内库和户部各抽一成利,此后便可有源源不断的利钱,岂不省事?”
王大人盯着账册上的横线,又拨了两遍算盘,眉头渐渐舒展:“此法可行!这样一来,抽成稳了。”
正说着,外面传来小太监的通报,说京中“泰和斋”“福顺记”等十余家大商户,带着定金折子来求代售资格,堵在内务府门口不肯走。
德福无奈地笑了笑,起身道:“杂家去打发他们,顺便把丝线和纸张的事吩咐下去。苏夫人,李掌事,你们接着议新增祈福符的事——大报恩寺的高僧明日就进宫,这在宫里得龙气庇佑、高僧开光的玉符可不能与前一个月所售银符、木符的样式一个样儿。”
苏奕晴点点头,这一个月来,外头只售银符和木符,销售量一路上涨。她前日提出可在千秋宴即将到来的最后七日,请高僧入宫,增售价格更高的玉符。
她拿起大报恩寺送来的符牌样稿,勾了一个出来:“玉符两面要刻‘平安’‘康健,每日限额一百张,当日开光当日销售。今日就可预售,预售时让商户登记买家姓名,寿宴当日可凭符牌去大报恩寺领高僧开光的福米,这样更能吸引客源。”
王大人连连应下,刚要起身去安排,又被苏奕晴叫住:“对了,让尚食局把点心匣子做小些,分两格,一格放点心,一格放张小小的祈福笺,让买家能写祝福语贴在佛前——百姓图的就是这份心意。”
几人全都心服口服,这玉掌柜不愧是财神爷,赚钱的想法是一出接着一出,怪不得能挣下那么多家业。
待几人回宫向帝后一一禀报,帝后皆是瞠目结舌。
皇帝更是让户部着人当即安排上回苏奕晴提出的税收改革之事。
……
七日后,太后千秋宴如期而至。
太和殿外的汉白玉栏杆上缠满了明黄绸带,缀着银线绣的“福寿”纹样,风一吹便簌簌作响;殿内梁上悬着巨幅“福寿绵长”织锦,正是尚衣局赶工七日的那幅挂屏——月白掺浅金的绣线在烛火下泛着柔光,“福寿绵长”四字圆润饱满。
殿中早已摆开五十余席,百官携家眷按品级入座,每桌案上皆放着那改良过的两格点心匣子:一格盛着印祥云寿纹的酥点,另一格压着张米白祈福笺,旁侧搁着支小狼毫。
不少命妇拿起笔,细细写下“愿太后凤体安康”“求阖家顺遂”的字样,写完便交由宫人收去,说是会后要送到大报恩寺,与百姓的祈福笺一同供在佛前。
“太后娘娘,这是本月‘借寿创收’的账目,还有商户销售榜前三名的名册。”德福太监捧着鎏金账册上前,声音清亮。
皇帝接过账册翻了两页,目露震惊,随后点点头,传给太后和皇后都看过了,才还给德福。
德福朗声道:“短短一月,内库创收三十万两,比去年同期强征赋税多了三倍!前三名商户——‘泰和斋’‘福顺记’,还有把贺礼卖到江南的‘茗香阁’,上前领赏!”
平日里商户是绝无可能进宫的,今日也是特旨恩典了。
三个商户掌柜连忙跪伏在地,太后亲赐的“福寿安康”牌匾由小太监捧着递过去,檀木牌匾上的字是太后亲笔,烫了层薄金。
“茗香阁”掌柜激动得声音发颤:“草民多谢太后恩典!往后定把宫里的好物件卖到各州府,让天下人都为大周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