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屿那首《青玉案·元夕》的词作,配着那张灯火阑珊下方婉秋回眸的抓拍照,如同一颗投入早已暗流涌动的互联网湖面的璀璨星辰,瞬间激起了千层巨浪,其引发的轰动效应,远超任何人事先的想象。
这并非刻意炒作,而是纯粹的文化魅力与机缘巧合碰撞出的奇迹。
几乎在沈屿发布动态后的几分钟内,他那沉寂已久的社交媒体账号评论区就彻底沦陷。
随后,指数级增长的转发、评论和点赞,如同病毒般在各大平台疯狂扩散。
文学圈、诗词爱好者首先炸锅:
“我的天!《青玉案·元夕》!这词……这意境……这语言!简直是神来之笔!”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开篇即王炸!画面感、气势、想象力,绝了!”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寥寥数语,写尽古代元宵盛景的繁华与喧嚣!”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工笔细描,写人写情,如在目前!”
“最绝的是最后一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升华!这哲理!这情感!千古绝唱!注定要载入文学史!”
“沈屿这是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巅峰啊!这首词的艺术成就,感觉比《面朝大海》和《青云志》更高!”
“这才是真正的‘国风’!比那些堆砌辞藻的古风歌词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媒体和自媒体闻风而动,各种解读文章铺天盖地:
《沈屿新作〈青玉案·元夕〉惊艳问世,或成元宵节新文化符号》
《‘蓦然回首’引爆全网,细数沈屿诗词中的经典瞬间》
《从〈面朝大海〉到〈青玉案〉,诗人沈屿的创作心路历程》
《一首词带火一个村:湄羽村如何成为‘元夕圣地’?》
《词中方婉秋:被沈屿写入诗词的‘元夕女神’是谁?》
旅游、摄影、时尚博主也纷纷蹭热度:
“打卡湄羽村!寻找‘灯火阑珊处’的同款机位!”
“湄羽村灯会攻略:如何拍出沈屿同款‘元夕女神’照片?”
“揭秘‘元夕女神’方婉秋的穿搭,低调中的高级感!”
“跟着诗词去旅行:这个元宵节,我们去湄羽村!”
而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湄羽村和方婉秋本人。
湄羽村,这个原本只是在省内小有名气的乡村旅游点,一夜之间火爆出圈,成为了全国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搜索引擎和旅游App上,“湄羽村”的搜索量呈指数级暴增。村委会和合作社的电话被打爆,全是咨询旅游路线、预订民宿、询问灯会是否延期的游客。
原本计划只举办到正月十五的灯会,在汹涌的民意和巨大的经济效益面前,被方婉秋和村委会当机立断,宣布延长至正月结束!
接下来的几天,通往湄羽村的道路出现了罕见的拥堵,村口的停车场一位难求。村里所有的民宿、农家乐全部爆满,甚至需要提前一周预订。
“湄羽风物”工艺品店的营业额翻了数倍,印有《青玉案·元夕》词句和方婉秋回眸剪影的明信片、帆布包、团扇等文创产品一经推出便被抢购一空。
村民们喜笑颜开,虽然忙碌,但收入大增,干劲十足。整个村庄都沉浸在一片喜悦和忙碌的繁荣景象中。
方婉秋,则意外地获得了“元夕女神”的称号。那张并不算精致、甚至有些模糊的侧颜回眸照,因其自然、生动、与词中意境完美契合,而被无数网友奉为经典。
她身上那种干练、独立、又带着创业女性独特韧劲和温暖的气质,通过媒体的挖掘和报道,迅速赢得了大众的好感。
采访请求如同雪片般飞来,但都被方婉秋以“工作繁忙,需保障游客体验”为由,婉拒了绝大多数。她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名声冲昏头脑,反而更加冷静和忙碌。
她深知,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唯有扎实的基础设施、优质的服务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才能将“网红”变为“长红”。
她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疏导客流、保障安全、提升服务质量、开发深度体验项目上,展现了出色的管理能力和远见卓识。但即便如此,她走在村里,还是会不时被游客认出,要求合影。
她总是落落大方地配合,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举止得体,更坐实了“女神”亲民、能干的形象。甚至有时尚杂志和文旅部门发出邀请,希望她担任旅游推广大使。
面对这一切喧嚣,处于风暴眼的另一位主角——沈屿,却展现出了极致的淡定。他依旧深居简出,大部分时间待在“听竹居”,看书、作画、或在清晨人少时去湖边散步。
对于那首词引发的海啸,他仿佛浑然不觉,或者说,毫不在意。手机早已设为勿扰模式,外界的信息几乎被完全屏蔽。
方婉秋偶尔会跟他简单说说村里的情况,他也只是淡淡点头,并不深入讨论。仿佛那首惊才绝艳的词,真的只是他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应景之作”,写完便与自己无关了。
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反而更增添了他的神秘感和“诗仙”气质,让无数人更加着迷。
元宵节后的第五天傍晚,沈屿正在“听竹居”的露台上看日落,方婉秋拖着疲惫却兴奋的步伐走了进来。她刚开完一个关于应对客流高峰的协调会,脸上带着忙碌后的红晕。
“我的沈大诗人,你可真是扔下一颗核弹,然后自己躲起来清静了。”方婉秋接过沈屿递来的温水,喝了一大口,半是抱怨半是感激地说,“你知不知道,咱们村现在都快被踏平了!‘元夕女神’这帽子,扣得我头晕眼花。”
沈屿看着远处湖面上最后一抹瑰丽的晚霞,语气平静:“热闹是他们的,村子经营好就行。你做得很好。”
方婉秋看着他平静的侧脸,心中感慨万千。
就是这个男人,一首词,就能改变一个地方的命运,也能将她推到风口浪尖,而他自己,却始终像一座山,沉静、稳固,不受外物所扰。
这种强大的定力,让她钦佩,也让她感到一丝难以言喻的……安心。
“谢谢你的词,”方婉秋放下水杯,语气认真起来,“真的。不仅仅是因为它带来了人气。更是因为……它写得很美,很美。尤其是最后一句。”
她说到这里,声音微微低了一些,脸上有些发热。
沈屿转过头,看了她一眼,夕阳的余晖在他眼中投下温暖的光影:“词是写元夕的,也是写当下的。恰逢其会罢了。”
他的回答依旧滴水不漏,但方婉秋却从中听出了一丝不一样的意味。
她笑了笑,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转而说道:“对了,有个事得跟你说一下。省文旅厅和电视台那边,想邀请我们……嗯,主要是想借你的名头,做一个关于湄羽村和《青玉案》的专题片,希望能请你出个镜,哪怕只是背影或者侧影都好。我暂时压着了,说你需要清静,我得先问问你的意思。”
“推掉。”沈屿毫不犹豫,语气没有任何商量余地,“我的态度,你知道。”
“我就知道。”方婉秋一点不意外,笑道,“放心,我知道怎么回绝。你现在可是咱们村的‘定海神针’,最大的‘无形资产’,得保护好了。”
她开了个玩笑,缓解了一下气氛。
沈屿无奈地摇了摇头。
方婉秋看着眼前这个搅动了风云却依旧心如止水的男人,又看了看远处村庄里星星点点的灯火和隐约传来的喧闹声,心中充满了奇异的感受。
一首词,改变了许多事的轨迹,也让她和这个神秘的男人之间,有了一种更微妙、更深刻的联结。这联结,无关风月,却重于泰山。
“走吧,”方婉秋甩甩头,驱散那些纷乱的思绪,恢复了干练的神态,“‘元夕女神’请你这个‘词作者’去吃顿便饭,感谢你为村里做的‘巨大贡献’,赏不赏脸?就在‘渔歌唱晚’,我让王婶留了条刚钓上来的胖头鱼。”
沈屿看了看她眼中真诚的笑意,点了点头:“好。”
两人并肩走下露台,融入湄羽村温暖的夜色中。身后,是璀璨的灯火和喧嚣的人间;身前,是平静的湖泊和沉默的山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