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五年的寒冬,长安城外的尚方纸坊内,楮皮纸的清香尚未散尽,靖难帝刘据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的未来。纸张的诞生,只是解决了知识的载体问题。
如何将圣贤之言、律法政令、农工技艺,如同春风化雨般,迅速、准确、廉价地传播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这需要一场更彻底的革命——印刷术!
而刘据心中所想的,并非笨重的雕版,而是更具革命性的——活字印刷术。
这日,刘据再次驾临纸坊,同时召来了少府下辖的“印书局”(原负责印章、符节制作)的几位大匠。在温暖的库房内,他指着堆积如山的楮皮纸,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问题:
“纸张已有!然欲广布典籍!刊印文书!当如何为之?”
印书局掌印大匠连忙躬身回答:“回陛下!自先秦便有雕版!取硬木为材!请高手匠人!将全文反刻其上!涂墨!覆纸!刷印即可!”
他随即呈上一块雕刻着《急就篇》首章的梨木板。木板厚重,刻痕深峻,墨迹清晰。
刘据拿起印好的纸样,仔细端详。字迹工整,效果尚可。但他眉头微锁,指着木板问道:
“若刻错一字当如何?”
“……”鲁大匠一愣,额头冒汗,“若刻错则整版皆废!需重刻!”
“若需刊印新书又当如何?”
“则需另刻新版!”
“耗时几何?耗材几何?耗工几何?”
“……”鲁大匠哑口无言。雕版之弊,他岂能不知?一部《论语》,刻版需数月!耗费巨木!且版成之后,只能印此书!若有错漏或新书,则前功尽弃!实乃耗时、耗力、耗财之举!
刘据放下纸样,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稳而带着引导:
“朕观尔等刻印!印章可随意组合!印出不同官衔姓名!”
“何不将此法用于印书!”
“取胶泥!或锡块!制成单个反字印章!”
“印书之时!按文稿顺序!将所需单字拣出!排版于特制字盘之中!”
“固定后!涂墨!覆纸!刷印!”
“印毕!拆版!单字归位!可反复使用!”
“若刻错!仅废一字!而非整版!”
“若印新书!只需重排单字!无需重刻新版!”
“此法!朕谓之‘活字印刷’!”
刘据的话语,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鲁大匠和众工匠目瞪口呆!活字?单字印章?排版印刷?拆版复用?这简直是颠覆了千百年来的印刷之道!其构思之奇巧,效率之提升,简直匪夷所思!
短暂的震惊过后,是狂热的探索!在刘据的亲自指导下,活字印刷的试验在印书局紧锣密鼓地展开!
首选易得的胶泥(粘土)。工匠们精选细腻无沙的澄泥,反复淘洗、沉淀、揉捏,直至如面团般柔韧。然后,制作出数千个大小一致、深浅统一的铜制小方槽作为字模。
由书法最好的工匠,在光滑的硬木或石板上,刻出标准正体字的阳文字范。要求笔画清晰、结构匀称。
将揉好的胶泥填入字模,压实抹平。
取出泥坯,趁其半干未硬时,将字范(阳文)压印在泥坯表面!形成清晰的反体凹字(阴文)!
再由刻字匠人,用极细的刻刀,对凹字进行精细修整,确保笔画深浅一致,边缘锐利。
入窑烧制:
将刻好反字的泥坯阴干。
放入特制的小窑中,用文火缓缓焙烧!如同烧制陶器。
烧成后,胶泥活字坚硬如石,呈灰褐色,敲击有清脆之声。
修整分类:
工匠们用细砂石或锉刀,将烧成的活字底面磨平,确保排版时高度一致。
按《说文解字》部首或韵书顺序,将活字分类存放于特制的字盘中。常用字(如之、乎、者、也)需大量复制。
活字制成,排版印刷的试验正式开始!
制作字盘: 打造一个平整的铁板(或厚铜板),四周有木框固定。铁板上预先铺一层松脂、蜡和纸灰混合的粘合剂(类似后世药脂),加热使其融化。
排版: 由识字的工匠(或低级文吏)对照文稿(如《论语》首章),从字盘中快速拣出所需活字,按顺序排列在铁板上。要求排列紧密、整齐。
固版: 排好一版后,将铁板移至小火上微微加热,使底层粘合剂融化。然后用一块平整的木板(或铁板)轻压版面,待冷却后,活字便牢牢固定在铁板上,形成一个坚固的“活字版”!
刷印:
在活字版上均匀涂刷特制的烟墨。
覆盖上一张楮皮纸。
用干净的毛刷在纸背轻轻扫过,使墨迹均匀渗透。
小心揭下纸张!一行行清晰、工整的墨字便跃然纸上!
拆版: 印完后,将铁板移至火上稍烤,粘合剂融化,活字便可轻松取下,归位字盘,以备下次使用!
当第一张用活字印刷的《论语》首章被呈到刘据面前时,整个印书局鸦雀无声!刘据仔细端详:字迹清晰!墨色均匀!排版整齐!虽略显朴拙,但已远胜手抄!更关键的是,其效率!雕版需数月之功,而活字排版,仅需数日!且活字可反复使用!
“好!” 刘据抚掌大笑!眼中闪烁着激动与欣慰的光芒!“此乃开天辟地之伟业!”
“胶泥活字!初试告捷!”
“鲁大匠!及诸位工匠!功不可没!”
“赏!重赏!”
胶泥活字虽成,但刘据深知其局限:易碎!易磨损!笔画边缘易被粘合剂污染!
“胶泥虽廉!然易损!难当大用!” 刘据对鲁大匠道,“当试锡字!”
“锡?熔点低!易铸造!且坚硬耐磨!” 鲁大匠眼睛一亮!
新的攻关开始:
铸模: 制作更精细的铜模(阴模),内刻反体阳文。
熔锡浇铸: 将锡块(熔点低,约232c)在坩埚中熔化,小心浇注入铜模中。
冷却脱模: 冷却后取出,得到锡质阳文(凸起)活字!字迹清晰锐利!
修锉: 用细锉刀修去毛刺,底面磨平。
排版: 锡字排版与胶泥类似,但因其坚硬,底层粘合剂需调整(减少蜡,增加松脂和矿物粉),加热固定后更为牢固!印刷时不易移位。
效果: 锡字活字印刷出的效果,字迹更加清晰锐利!边缘分明!耐磨性大大提高!可反复使用数百次甚至上千次!
看着一页页由锡字活字印刷出的、墨香四溢的《论语》、《孝经》书页,刘据胸中豪情万丈!
“活字一成!则刊印典籍!百倍于雕版!千倍于手抄!” 这意味着知识的复制成本将急剧下降!
“太学!郡学!县学!乃至乡间蒙馆!皆可廉价获经史子集!”“寒门学子!手不释卷!不再是奢望!”“农书!医书!工书!皆可广布乡野!”“开启民智!教化万民!指日可待!”
政令畅通: “朝廷诏令!律法条文!可朝发夕至!印成千份!遍传郡县!” 帝国的统治效率将空前提升!
文化传承: “孤本秘籍!不再湮灭!皆可化身千百!永传后世!” 文明的薪火将永不熄灭!
“鲁大匠!” 刘据目光灼灼,“即日起!设‘活字印书局’!隶少府!”
“拨重金!扩规模!”
“广招良匠!识字文吏!”
“优先铸造常用锡字!十万!百万!不厌其多!”
“刊印《论语》!《孝经》!《急就篇》!为蒙学之基!”
“刊印《九章算术》!《泛胜之书》!利农工百业!”
“刊印《汉律》!《令甲》!使吏民知法!”
“待工艺纯熟!成本大降!便推向州郡!”
“朕要让这活字!如同星火!点燃我大汉文教之燎原大火!”
“凡有功之人!封侯拜爵!朕不吝惜!”
“臣领旨!谢恩!” 鲁大匠与一众工匠激动得浑身颤抖,热泪盈眶!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参与一项足以彪炳史册、改变世界的伟大事业!
刘据走出印书局,寒风依旧凛冽,但他手中那叠散发着新鲜墨香的活字印刷书页,却带着滚烫的温度。他望向未央宫的方向,又仿佛看到了辽东的烽火、漠北的风雪。
辽东的刀剑在开疆拓土,漠北的西迁在转移边患,而在这长安城的一隅,他点燃的活字之火,将照亮整个文明的未来!
靖难五年的冬天,风雪之下,是金戈铁马的蓄势待发,是举族迁徙的悲壮苍凉,是纸张承载的文明曙光,更是这活字惊雷,即将在沉寂千年的文林中,炸响一场前所未有的知识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