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青春注活力,非遗绽新颜
员工培养计划落地满一个月的周五下午,澜城工作室的体验区里格外热闹。张晓雅带着 5 名高校志愿者正在协助李奶奶开展剪纸体验课,其中一位穿着浅蓝色连衣裙的女生格外显眼 —— 她动作轻柔地教小朋友剪春燕,笑容明媚,连额前垂落的碎发都透着青春气息,引得不少家长悄悄拿出手机拍照。
“晓雅姐,那个女生是谁啊?也太好看了吧!” 负责登记的新员工小周凑到张晓雅身边,小声问道,“刚才有个小朋友说她是澜城师范大学的校花,真的假的?”
张晓雅顺着小周的目光看去,忍不住笑了:“她叫林溪,确实是澜城师大大二的学生,也是他们学校公认的校花。这次招募志愿者的时候,她主动报名,说想通过非遗推广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
正说着,林溪刚好教完小朋友剪春燕,走了过来。她擦了擦手上的红纸碎屑,笑着打招呼:“晓雅姐,这节课的小朋友都好乖,有几个学得特别快,还说要把剪好的春燕送给爸爸妈妈。”
“林溪,你这亲和力也太强了!” 张晓雅夸赞道,“刚才小周还在问你是不是师大校花呢。对了,咱们接下来要在高校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正缺一个能带动氛围的宣传大使,你有没有兴趣试试?”
林溪眼睛一亮,立刻点头:“当然有兴趣!我之前就在学校的短视频账号上发过非遗体验的视频,有不少同学留言说想了解剪纸和木雕,要是能当宣传大使,我可以用自己的账号多推广,让更多同龄人喜欢非遗。”
小周在一旁补充道:“林溪姐,你要是用自己的账号推广,肯定能火!你之前发的日常视频都有好几万点赞,要是加上非遗元素,说不定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咱们的工作室。”
林溪笑着说:“我就是想让大家知道,非遗不是老掉牙的东西,也能很青春、很时尚。比如咱们的‘澜城春燕’木雕,我可以设计成情侣款,拍一组校园情侣拿着木雕的照片,肯定能吸引年轻人购买。”
当天晚上,团队开会讨论 “高校非遗宣传大使” 计划时,大家一致同意邀请林溪担任这一角色。沈玉薇看着林溪之前发的短视频,满意地说:“林溪的账号风格清新,粉丝群体以高校学生为主,正好是咱们的目标客群。接下来咱们可以和她一起策划‘青春非遗’系列内容,包括校园非遗体验 vlog、非遗文创穿搭、非遗手作教程等,进一步扩大高校市场的影响力。”
林墨则提醒道:“要注意把握宣传尺度,重点突出非遗文化本身,避免过度聚焦个人。可以让林溪带动其他高校志愿者一起参与,比如组建‘高校非遗宣传小组’,让更多学生成为非遗推广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这样效果会更持久。”
接下来的一周,林溪和团队一起策划了 “青春非遗” 第一期内容 —— 校园剪纸体验 vlog。她带着摄像机走进澜城师范大学的校园,邀请同学一起到工作室体验剪纸课,记录下从学习剪春燕到完成作品的全过程,还采访了几位同学对非遗的看法。视频发布后,短短 24 小时就获得了 12 万播放量,3000 多条留言,不少学生表示 “没想到剪纸这么有意思,周末要去工作室体验”“想把剪纸作品当作生日礼物送给朋友”。
随着 “青春非遗” 系列内容的持续更新,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关注到雪乡非遗工作室。澜城工业大学的学生会主动联系张晓雅,希望合作举办 “校园非遗文化节”;澜城美术学院的学生则提出要和小宇合作,设计 “校园非遗文创”,将大学校徽、校园地标融入木雕和剪纸作品中。
在一次 “校园非遗文化节” 活动中,林溪穿着自己设计的 “非遗元素汉服”—— 裙摆上绣着雪乡木屋剪纸图案,袖口缀着迷你木雕春燕,一出场就吸引了全场目光。她带着高校志愿者们表演了 “剪纸快闪”,还现场教校领导剪春燕,活动氛围热烈非凡,甚至吸引了澜城本地媒体前来报道。
活动结束后,林溪看着热闹的现场,感慨地说:“以前总有人说校花只是靠颜值,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颜值也能成为传播正能量的工具,能为非遗文化的推广出一份力。”
张晓雅拍了拍她的肩膀:“你已经做得很好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你而了解非遗、喜欢非遗,这就是‘宣传大使’的价值。接下来,咱们还要把‘高校非遗宣传小组’扩展到周边城市的高校,让更多青春力量加入非遗推广的队伍。”
员工培养计划也因为林溪的加入有了新的延伸 —— 团队在基础岗培训中新增了 “非遗新媒体传播” 课程,邀请林溪担任讲师,教新员工和志愿者如何拍摄非遗短视频、如何与年轻受众互动。小周在林溪的指导下,也开始运营自己的短视频账号,专门分享文创销售中的趣事和非遗小知识,短短一个月就积累了 5000 多粉丝。
这天傍晚,工作室关店后,林溪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坐在院子里聊天。小宇拿着刚设计好的 “校园情侣木雕”,递给林溪:“这是我根据你的建议设计的,你看看怎么样?男生款雕的是澜城电视塔,女生款雕的是春燕,合在一起就是‘塔下燕归’,很有校园情侣的浪漫感。”
林溪接过木雕,惊喜地说:“太好看了!我明天就拍一组情侣拿着木雕的照片,发在账号上,肯定能卖爆!”
沈玉薇看着眼前充满青春活力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咱们的员工培养计划不仅培养了专业人才,还吸引了像林溪这样的青春力量加入。非遗的传承和推广,需要老工匠的坚守,也需要年轻人的创新和传播。只有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都参与进来,非遗才能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夕阳的余晖洒在院子里,林溪和志愿者们拿着非遗文创拍照留念,笑声清脆。团队成员们看着这一幕,眼里满是期待 —— 他们知道,随着更多青春力量的加入,雪乡非遗的未来会更加精彩,会在更多城市、更多年轻人心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