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振华的转变,快得令人咋舌。
前一天,他还是那个不苟言笑,处处以“标准”和“规定”压人的“铁面阎王”。而第二天,他就变成了一个热情得让人有些招架不住的“后勤总管”。
“李总工,这是我连夜从第七研究院申请调拨过来的自动化工程师团队,一共十二人,都是我们院里最顶尖的电气和软件专家。从今天起,他们就归你直接指挥!”
一大早,秦振华就带着一群同样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军工专家,直接“杀”到了李晓宇的办公室。
“还有这个,”他将一份盖着红色加急印章的调拨单拍在桌上,“你要的超静压主轴系统和纳米级进给系统,我已经上报给周将军了。将军特批,从正在为我们‘长缨’工程配套的‘航天一院’的库存里,直接调拨两套最高规格的备品给你们!三天之内,专车送到!”
“另外,你提到的那个花岗岩床身,普通的不行。我联系了国家计量院,他们地下恒温室里,有一块陈放了二十年,用来做计量基准的‘泰山青’,重达十五吨,稳定性是普通花岗岩的十倍以上!我已经打报告申请了,不出意外,下周就能运过来!”
看着秦振华那雷厉风行的作风,和那一项项令人眼花缭乱的“顶级资源”,李晓宇身后的张建华和厂里的技术员们,一个个都听得目瞪口呆,感觉自己像是在做梦。
航天级的配件、国家计量院的基准石……这些过去只存在于新闻和传说中的“神仙宝贝”,如今,竟然像大白菜一样,被这位“铁面总工”轻轻松松地,就调拨到了他们这个小小的红星厂?
这就是国家力量吗?恐怖如斯!
李晓宇的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知道,自己那天的“技术秀”,没有白费。他成功地,将秦振华和其背后的整个军工体系,从一个“监督者”,变成了并肩作战的“合伙人”。
“好!”李晓宇站起身,与秦振华用力地握了握手,“秦总工,有了您这支援,我们的‘盘龙母机’,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当天下午,“ELId超精密磨床联合攻关小组”正式成立。
小组的构成,堪称豪华。由李晓宇,这位拥有超越时代技术的“先知”,担任技术总负责人,负责所有核心技术方案的制定。由秦振华,这位深耕军工体系数十年的“帅才”,担任项目总指挥,负责所有外部资源的协调和项目进度的管理。
一场前所未有的“军民融合”大会战,在红星厂这片热土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李晓宇将整台ELId磨床的设计,清晰地分解为四大核心模块:
一、以“泰山青”花岗岩为基座的,超高刚性、零震动床身系统。
二、以航天级静压轴承和军用雷达伺服电机为核心的,纳米级精密进给系统。
三、由他亲自设计的,包含了特制电源和精密电解喷头的,ELId电化学系统。
四、以及由林涛带领,军地双方软件专家共同开发的,多通道协同控制系统。
任务被清晰地分解,责任到人。整个项目,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飞速推进着。
红星厂那个原本用来堆放杂物的旧仓库,被彻底清空,改造成了“盘龙母机”的总装车间。地面被浇筑了厚达三米的独立防震地基,墙壁和天花板,都铺设了恒温隔音材料。
各种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顶级资源,在秦振华那强大的协调能力下,源源不断地汇入这个小小的工厂。
潜艇用的超静压油泵、核工业级别的特种电缆、甚至是为了确保ELId系统稳定,从某个秘密研究所里拆下来的大功率不间断电源……
红星厂的工人们,每天都像在看一场魔幻大戏。他们亲眼看着那些只在电视里见过的,盖着军用油布的神秘设备,被一车车地运进工厂,然后被小心翼翼地,安放到那个被列为“特级禁区”的总装车间里。
与此同时,另外两条战线,也捷报频传。
钱秉义教授的材料组,在得到了军方一台大型真空悬浮熔炼炉的支持后,如虎添翼。仅仅用了半个月,他们就攻克了“可控气氛多级淬火”工艺,成功冶炼出了第一批金相组织完美,硬度与韧性达到了设计指标的“盘龙一号”专用钢!
而林涛带领的算法组,在与军方专家的强强联合下,更是爆发出了一加一大于十的恐怖能量。他们仅仅用了二十天,就完成了ELId协同控制软件的第一版编程和仿真测试。那套能够完美实现“磨削-电解”双通道微秒级同步的算法,让所有参与项目的军方软件专家,都惊为天人!
时间,在所有人夜以继日的奋斗中,悄然流逝。
一个月后。
当那块重达十五吨,通体漆黑,表面平滑如镜的“泰山青”花岗岩基座,被稳稳地安放在总装车间的地基上时,所有人都知道,最后的决战时刻,到来了。
“盘龙母机一号”的总装配工作,正式开始!
这一次,不再是李晓宇的个人秀。而是由他担任总指挥,军地双方上百名顶尖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协同作战的一场现代化工业大合奏!
每一个零件的安装,每一根线路的连接,都严格按照GJb国军标的最高标准进行,并由秦振华亲自带领的质检团队,进行全程监督和数据记录。
又是一个不眠不休的半个月。
当最后一个模块——那套由李晓宇亲手设计和调试的ELId电化学系统,被完美地集成到机床上时,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屏住了呼吸。
一台,外形充满了简洁的工业美感,又透露着一种无法言喻的科幻气息的庞然大物,静静地,矗立在了车间的中央。
它通体由厚重的花岗岩和精密的金属构成,线条流畅而刚硬。各种复杂的管线和传感器,如同神经网络般,遍布机身,最终汇入一个闪烁着指示灯的,强大的控制核心。
它,不像一台机床。
它,更像一头蓄势待发的,沉睡中的钢铁巨兽。
“总工……我们……”秦振华身旁的一位军方工程师,看着眼前的杰作,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我们……好像真的……造出了一台,这个世界上,从未有过的东西……”
秦振华没有说话,他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的眼中,同样波涛汹涌。
他转过头,与身旁的李晓宇,对视了一眼。
两人,不约而同地,笑了。
他们知道,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超精密制造的全新时代,即将由他们,亲手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