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五更,定时半夜12点,可能12点01才全部刷新出来嗷)
许都城。
德叔指挥着兵士们陆续将马车上的东西搬到光禄大夫的府邸当中,贺奔则是带着蔡琰去司空府拜见曹老太公、毕竟蔡琰名义上还是才曹老太公的义女,曹操的义妹。
当晚,曹操在府上设宴款待贺奔。
半年前,徐州广陵郡的陶谦旧部也正式归降了曹操——不归降不行啊,孙策那个疯子想立功想疯了,打起仗来嗷嗷叫。徐州彻底平定之后,原本驻守徐州的曹洪也被调往许都。
所以,这场晚宴,荀彧、荀攸、郭嘉、曹仁,曹洪,张辽,高顺,乐进,李典,于禁、许褚、典韦悉数出席。
除了留守兖州的夏侯惇和程昱,在豫州的夏侯渊和陈群,曹营高阶文武班底难得又聚在了一起。
如果要给曹营的这些核心文武排个序,那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这四个,属于第一层的,他们是曹操的元从班底,也是曹操在陈留举兵的时候最早跟随的将领。
乐进、李典虽然也在陈留时期就跟随曹操了,可他们早期多是作为中级军官的身份。
文官班底,荀彧自然是第一,荀彧推荐而来的颍川众人中,郭嘉、戏志才和荀攸排第二,他们都是最早被荀彧拉到曹营当中的。
再往后,就是陈群、钟繇他们。
程昱算个例外,他虽然是曹操领东郡太守时投奔的,可曹营众人知晓程昱的狠辣,平日也很少和他交流相处。
算来算去,也就贺奔能跟程昱处的来,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贺奔和谁处不来呢?
黄忠也算个例外,他跟随曹操的时间,说早确实挺早,讨伐董卓的时候他就随军了。可他正式投入曹操麾下的时候,已经是青州黄巾犯兖州的时候了。
当然了,这些排序里没有贺奔,因为贺奔直到现在也没有在曹操麾下有一个正式的职务。
这个光拿俸禄不用办事儿的光禄大夫,那是朝廷的官职,那不是曹营的官职。
不过曹营上下这些高阶文武都知道,那位疾之先生看似无官无职,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这四位宗亲大将,在疾之先生面前也只能恭恭敬敬的自称一声“末将”。
至于曹营的那些高级文臣们,除了郭嘉之外,谁见了贺奔,不得亲切的叫一声“疾之”呢。
除了郭嘉,他得叫人家“疾之兄”,因为贺奔比郭嘉大一天。
……
贺奔不喝酒,也没人敢让他喝,所以他就优哉悠哉的抱着一壶茶,陪着众人推杯换盏。
他也能特别豪迈的举着茶杯,冲到别人面前,质问别人“喝啊,能不能行啊,我都一口干了,你怎么还磨磨唧唧的”。
看着重新“活”过来的贺奔,曹操也很是欣慰——他已经有很久没有看到贺奔如此的活跃了。
喝的差不多了,曹操放下酒杯,试探着询问贺奔,准备什么时候进宫面见天子啊?
贺奔笑容一滞,一脸警惕的看着曹操,那眼神就像一个女生看另一个对她说“我家的猫会后空翻,你要不要来我家看看一看”的男生似的。
曹操干笑几声:“疾之如今已是汉官,天子赐你秩比二千石。疾之啊,你当进宫面见天子谢恩才是。”
贺奔小心翼翼的询问:“只是面见天子谢恩?”
曹操点头:“对,谢恩。”
“不需要上朝?”贺奔追问。
“上朝?”曹操一愣,“呃……疾之多虑了。天子体恤,知你需静养,特准你不必参与常朝。此番入宫,仅是谢恩,全了君臣之礼便可。”
一旁的郭嘉端着酒盏,醉眼惺忪地揶揄道:“疾之兄啊,那朝会鸡未鸣便要起身,朔望大朝更是礼仪繁琐,一站数个时辰,你这身子骨,怕是张神医头一个就不答应!”
贺奔白了郭嘉一眼:“奉孝还是少喝点吧,我已经跟张神医说过了,明日开始,他会去你府上给你诊脉,每五日一次。”
然后,贺奔把自己杯中茶杯水喝光,放下茶杯:“入宫谢恩,自是应当的……只要不要让我上朝就好。”
曹操满脸带笑,指着贺奔,看向众人:“疾之慵懒,怕是用不了多久,就要名传许都了!”
满堂再次响起一片笑声。
……
三天后,寅时不到,天还黑着呢。
“夫君……”
“夫君……”
“该起床了!今日夫君要入宫面见天子的!”
“夫君……哎呀,手拿开!夫君!快些起了!”
贺奔的爪子被蔡琰拍落,他咂摸咂摸嘴,翻个身继续睡。
蔡琰坐在贺奔身边,一脸无奈,这家伙怎么叫也叫不醒,要是误了进入进宫面见天子的时辰怎么办。
没办法,蔡琰只能继续趴在贺奔身上,在贺奔耳边一声声喊他起床。
喊着喊着,贺奔又发出了平稳的鼾声……
又睡着了?
蔡琰傻眼了,这……
我喊你起床,怎么还喊出了催眠的效果?
若是平日里,让贺奔继续睡也就罢了,蔡琰还能陪着他一起睡个回笼觉。
今日可不行,今日是要有大事情做的!
早知如此,昨晚就应该早些睡的!
窗外传来德叔的催促声:“少爷,少夫人,马车已经在门外等候了。”
蔡琰无奈的对着窗外告状:“德叔……夫君他起不来!”
睡梦中的贺奔敏锐的捕捉到了关键字,瞬间睁开眼。
什么叫我起不来?夫人你不要口出狂言好不好。
德叔在窗外听着蔡琰前脚说少爷起不来,后脚就听到呜呜呜的声音,然后是自家少爷说“再敢胡言乱语,家法伺候”的小声威胁。
又过了一会儿,屋子里才传出自家少爷的说话声。
“德叔,让马车稍等片刻,我这就出来。”
……
贺奔是万万没想到,曹操也坐在马车里。
看着贺奔头戴三梁进贤冠、身穿皂色袍服、紫色绶带的造型,曹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只是贺奔看着曹操的这个笑容,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
孟德兄啊,你这个……吾家有子初长成的表情,是几个意思啊?
马车走开了之后,曹操取出一把佩剑来,让贺奔挂在腰间。
佩剑?
先说明一点,这个时期文官也是要佩剑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打仗或格斗,而是作为一种 “礼器”,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用意义。
差不多……
就相当于后世女生的包吧,装不装东西不重要,搭配和礼仪属性更重要。
这种礼仪用剑,不是说文官可以自己选择佩,而是律法规定必须要佩的。汉代受先秦儒家思想影响,推崇“文武兼修”的君子人格,所谓君子六艺,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理想的文官,不应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而应是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的全才。
说白了,佩剑也就是这种尚武精神和刚健气节的外在表现。
贺奔身为光禄大夫,他的佩剑是朝廷统一发放的,不过曹操明显是嫌贺奔原本的佩剑不好看。
至于曹操递给贺奔的这柄佩剑,贺奔就算不是那种识货的人,也一眼看出来这佩剑和自己原本那朝廷派发的佩剑是不一样的。
接过佩剑,贺奔仔细端详了一下,乌木制成的剑鞘,触手温润,上边还有简洁的云雷纹,古朴大气。
剑格(护手)方正,同样是乌木包金,虽然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但看着就有一股沉稳厚重的气度。
“孟德兄,这……”
贺奔有些迟疑,蔡琰给他补课的时候已经告诉他了,朝廷仪制对官员佩剑的规格是有要求的,太过逾制反而不好。
曹操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笑道:“放心,规制分毫不差,只是这柄剑的用料和做工好了一些而已。疾之啊,为兄还能害你不成?”
顿了顿,曹操继续笑着说道:“你如今是秩比二千石的光禄大夫,总不能再挂着那柄轻飘飘的,像是随时会折断的寻常铁剑去面见天子吧。”
贺奔思虑片刻:“有道理!”然后就把自己原本的佩剑解下来,丢在一旁,把曹操赠与他的佩剑系在腰间。
曹操上下打量着,眼中赞赏之色更浓了。
“这才像话!我曹孟德的贤弟,大汉的光禄大夫,应该有此气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