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的六万部众被顺利收编,其本人虽侥幸逃脱,但正如朱明所料,失去了信徒根基,一个光杆的“神仙”已难成气候,不足为虑。持续数月、波及整个扬州的山越大规模叛乱,至此终于被彻底平定。会稽郡内外,刀兵暂歇,硝烟散尽。
然而,军事上的胜利只是第一步,更为繁杂和考验执政能力的战后恢复与内政建设,摆在了朱明及其团队面前。
眼下最紧迫的事务,便是农时。之前因山越肆虐,大量百姓被迫离乡,聚居在大村落或坞堡中以求自保,田地多有荒废。如今威胁解除,必须立刻组织百姓返回原籍村落,抢抓夏耕的尾巴。
“所幸,虽然耽搁了几日,但尚未完全错过农时。”朱明与王朗、周瑜、鲁肃、郭嘉、徐庶等核心幕僚齐聚郡守府,商议善后。他心中暗自盘算了一下,之前从系统中兑换出的一万吨高产水稻种子,本打算供给会稽郡和云梦泽两地使用。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如今会稽郡不仅原有汉民需要安置,更收纳了潘临、严白虎、毛甘以及此次大战俘虏的数十万山越降众,再加上陆续投奔的二十余万黄巾百姓,人口暴增。这一万吨种子,分摊下来,竟只勉强够在会稽郡范围内推广使用了。
经过一番详细商讨,众人定下了安置与垦殖的基本方略:
首先,对于俘虏的处置进行分级管理:
优先安置户:最早归降、且在苦力营中表现良好的第一批、第二批山越俘虏,约十几万人,将率先获得“良民”身份,直接分配土地、农具和种子,纳入正常编户齐民体系,与汉民同等对待,鼓励其尽快投入夏耕生产。
考核转正制:后续俘虏的三四十万严白虎的山越部众,加上在大盘山俘虏的毛甘的十几万部众,将全部编入大型苦力营。他们主要负责大规模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种植官方直管的稻谷和蔬菜。每日管两顿饭,每月发放十文铜钱作为零用。实行半年考核制,表现优异、服从管理、积极劳作且无不良记录者,半年后即可转入“优先安置户”序列,分配土地。表现不佳者,则继续留在苦力营劳作,直至考核合格为止。
终身服役者:对于那些冥顽不灵、屡教不改、甚至试图煽动闹事之徒,则注定要在苦力营中服役至死,以其劳力赎罪。
其次,关于苦力营的产出,朱明明确指示:“苦力营所有垦殖所得,无论是粮食还是其他作物,全部收归官仓,作为战略储备!”他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带着深意,“诸位皆知,灵帝在位,天下动荡难安。据我观之,陛下龙体……恐也就在这三四年间了。一旦陛下驾崩,中枢失衡,便是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时!届时,兵戈不止,粮草便是重中之重!我们必须趁眼下这段难得的和平期,竭力囤积粮秣,稳固根基。”
他深知历史的走向,此刻绝非高调出头之时。“眼下我等仍需蛰伏,积蓄力量。切不可过早成为众矢之的。若是弄出个‘十八路诸侯讨朱明’的局面,即便家底再厚,也经不起这般消耗。”朱明心中暗忖,自己能有今日局面,多半倚仗超越时代的知识和对历史脉络的熟悉,真正的根基尚浅,远未到可以肆意张扬的时候。
最后,对于最新俘虏的彭绮、金奇部三十多万降卒(扣除战损及逃散),朱明做出了一个更为高效的决定:“这批俘虏,不必再耗费人力物力迁往他处了。就在原地设立大型营区进行管理。除了已答应陆康的五万三千人,剩下的二十多万人,全部标价发售!”
他对此颇有信心:“只需将消息放出去,言明这些皆是未曾录入朝廷黄册的‘隐户’,使用他们耕种,无需缴纳丁口税、算赋口赋,那些家中田亩无数的世家大族,定然趋之若鹜!比起雇佣佃户、长工,购买这些俘虏无疑成本更低,利润更大!” 这不仅能够迅速将庞大的俘虏负担转化为巨额资金和资源,更能借此与各地豪强建立起利益联系,可谓一举多得。
计议已定,一道道政令从郡守府发出。各级官吏、军中将士迅速行动起来,组织流民返乡,分发种子农具,建立和管理苦力营,同时,关于“出售优质劳力”的风声,也开始通过隐秘的渠道,向扬州乃至周边州郡的世家大族圈中悄然扩散。
会稽郡这台庞大的机器,在经历了战争的淬炼后,开始转向内政与发展,为即将到来的更大风暴,默默积蓄着力量。一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正孕育着新生的希望与暗流涌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