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一行人离开后,栖雁坳并未沉浸在结盟的喜悦中太久,反而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更加高效地运转起来。每个人都清楚,协议只是蓝图,真正的大厦需要一砖一瓦去建造。
周砚首先行动起来。他召集了工坊的所有骨干,包括几名最有潜力的学徒。“南山村的铁料不日将至,这是提升我坳武装和农具的契机。”他的声音在工坊的轰鸣声中依旧清晰,“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将水力锻锤和鼓风系统调整到最佳状态,清理出足够的原料堆放区和新的工作区域。尤其是嵌钢法的练习,不能松懈。南山村的匠人来了,我们要让人家看到真本事,而不是徒有其表。”
在他的指挥下,工坊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整理和优化。水力传动机构的各个连接点被仔细检查加固,锻锤的砧座重新校准水平,烧炼炉的耐火砖进行了修补。学徒们则在周砚的亲自监督下,更加刻苦地练习着嵌钢的技艺,叮叮当当的锻打声从清晨持续到日暮,虽然失败品依旧不少,但成功的比例正在缓慢而坚定地上升。
沈云疏则开始着手筹备典籍抄录事宜。她挑选了包括沈云墨在内的三名识文断字、且对工匠技艺有浓厚兴趣或一定基础的年轻人,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典籍研习小组”。她亲自对他们进行了简单的培训,强调了抄录的准确性和保密要求。
“这些典籍,是南山村先辈的心血,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宝贵参考。”沈云疏神色严肃地对小组成员说道,“抄录时,务必一字不差,图形线条也要尽量精准。遇到不解之处,先做标记,不可臆测。更重要的,所有内容,仅限于我们几人知晓,不得外传,这是对盟友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保护。”
沈云墨等人深知责任重大,纷纷郑重应下。
与此同时,沈云疏也加强了对火药组和水利建设的跟进。阿禾带领的团队,在改进了火药管的防潮工艺后,开始尝试沈云疏提出的新想法——根据不同用途,调整火药的配比和颗粒度。
“云疏姐,你看,这是我们按照你说的,增加了硫磺比例,颗粒也做得更粗一些的火药。”阿禾指着几个特意标记出来的火药管说道,“试过了,点燃后燃烧更猛烈,持续时间短,爆发的冲击力好像更大,用来开山炸石头可能更好。就是……就是烟有点大,还有点呛人。”
沈云疏仔细观察着燃烧后的残留物,点头道:“思路是对的。爆破用的火药,追求的就是瞬间的爆发力。烟大和呛人是硫磺比例高的常见现象,只要威力达到要求,可以接受。你们要详细记录下这种配方的燃烧特性、威力效果以及优缺点。另外,用于弓弩发射或者制造信号的火药,则需要燃烧更平稳,烟小,甚至可以加入一些东西改变火焰颜色,这些都需要慢慢试验。”
阿禾认真地听着,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和炭笔,仔细记录下沈云疏的指点。这个小本子如今已是她的宝贝,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试验数据和心得。
水力磨坊的建设也提上了日程。沈云疏与马老三以及几位负责土木的队员,反复勘测了“升龙引”主水渠旁选定位置的地质和水流情况。沈云疏绘制了更为详细的结构图,包括水轮的大小、叶片的倾角、传动齿轮的模数与齿比,以及石磨的安装基座和调节装置。
“这里,水流的推力主要集中在下半部,所以水轮的轴心要稍微偏低安装,才能最大化利用水力。”沈云疏指着图纸解释道,“而且,考虑到溪流春夏水旺,秋冬水枯,水轮的叶片最好设计成可以调节角度的,或者我们准备两种不同尺寸的水轮,根据季节更换。”
马老三挠着头,看着那些复杂的线条和数字,有些为难,但又充满干劲:“云疏姑娘,您这图画的精细,就是……就是有些地方俺们看不太明白。不过这调节叶片的法子听着就靠谱!比换轮子省事!俺们先按您说的试试,不行再改!”
沈云疏鼓励道:“不急,一步步来。我们先打好地基,把水轮的主体框架立起来。传动部分可以让周大哥帮忙计算和打造。大家齐心协力,总能建成。”
就在栖雁坳内部紧锣密鼓准备之时,南山村的第一批“礼物”如期而至。
这是一个晴朗的早晨,一支由十多名南山村青壮组成的小队,赶着几辆驮满物资的驴车,出现在了栖雁坳口。带队的是石岩的心腹之一,一个名叫石猛的汉子,性格爽朗。驴车上,除了沈云疏他们最期待的、用麻袋装着的深褐色铁矿石外,还有几大捆炮制好的草药,以及几袋南山村自己种植的粟米和一些山货。
“周教头!沈先生!”石猛嗓门洪亮,抱拳行礼,“我们石队长派俺们送第一批东西过来!铁矿石五十斤,各种草药十捆,粟米五袋,还有些干货,不成敬意!”
周砚和沈云疏亲自出面迎接。看着那些品质明显优于他们之前收集散碎铁料的矿石,周砚眼中露出满意之色。沈云疏则更关注那些草药,她让赵叶上前查验。
赵叶仔细翻看者草药,脸上露出欣喜:“云疏姐,都是好药!你看,这是上好的三七,止血化瘀效果极佳;这是黄芩,清热燥湿……还有这些,炮制得法,药性保存得很好!”她如数家珍,对站在一旁的南山村秦老投去敬佩的目光。
秦老捻须微笑,颇为自得。
沈云疏心中一定,药材的稳定供应,对坳内的医疗保障至关重要。她真诚地向石猛和秦老道谢:“有劳各位辛苦运送!这些物资,正是我坳急需,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快请进坳休息!”
按照事先商定的流程,沈槐和春婶带人上前清点、接收物资,并引导南山村众人到临时休息区用茶。而周砚则带着石猛和另外两名明显是匠人打扮的南山村村民,前往工坊区参观交流。
当石猛等人看到那依靠水力自动起落、发出规律轰鸣的巨大锻锤,以及那不知疲倦鼓动着强劲风力的水排时,眼睛都直了,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撼。
“这……这简直是鬼斧神工!”一位南山村的老匠人忍不住喃喃道,他围着水力锻锤转了好几圈,试图理解其中的原理,“竟能借用水力如此……如此精妙!这得省下多少人力气力啊!”
周砚并未藏私,大致讲解了水轮带动曲柄连杆,将圆周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的原理,当然,核心的齿轮设计和受力计算细节则一语带过。即使如此,也足以让南山村的匠人们大开眼界,啧啧称奇。
随后,周砚又展示了利用水力锻锤初步锻打、再进行嵌钢处理的刀坯。那流畅的锻打痕迹和初步融合的钢线,再次让南山村匠人叹服。他们村中虽有铁匠,但多依靠人力,效率和精度远不能及,更别提这种将不同金属完美结合的“嵌钢”技艺了。
“周教头,贵坳技艺,实在令人佩服!”石猛由衷赞叹,态度比之前更加恭敬,“看来石队长决定与贵坳结盟,真是再正确不过了!”
另一边,沈云疏则与秦老相谈甚欢。秦老对栖雁坳展现出的卫生环境和赵叶表现出的草药知识颇有好感,主动提出可以指导赵叶辨认和炮制几味南山特有的草药,甚至愿意分享几个治疗常见病痛的验方。
首次的物资交接与技术交流,在友好而热烈的气氛中顺利完成。送走石猛一行人时,周砚代表栖雁坳,回赠了一些新烧制的陶器、一小罐提纯的细盐以及几把工坊出产的优质铁质农具作为回礼,礼尚往来,让南山村众人更是感到宾至如归。
合作的大门顺利打开,接下来的日子,栖雁坳的生活仿佛按下了加速键。
铁矿石的稳定供应,让工坊的铁器产出数量和质量都上了一个台阶。南山村匠人定期前来观摩学习,带来了他们传统的一些锻造经验和处理特定材料的方法,而周砚也在交流中,偶尔指点他们一些改进火候控制、提升铁器韧性的技巧,双方都获益匪浅。
赵叶在秦老的指点下,药材辨识和炮制水平突飞猛进,她开辟的小药圃里也移栽了一些从南山村带来的药苗。坳内成员偶有头疼脑热或劳作损伤,都能得到更及时有效的治疗。
最让沈云疏期待的,是石岩履行承诺,正式开启了密库。在一个由石岩亲自陪同的日子里,沈云疏带着她的“典籍研习小组”,首次踏入了南山村后山那处隐蔽的、依靠两块石符才能开启的密库。
库内并不大,却干燥通风。靠墙立着几个厚重的樟木书架,上面整齐地摆放着一卷卷用防虫香料处理过的竹简和帛书,空气中弥漫着陈旧的墨香和淡淡的药草气味。
沈云疏深吸一口气,小心地取下一卷名为《水利营造法式·残卷》的帛书。轻轻展开,虽然年代久远,部分字迹有些模糊,但上面绘制的水坝、渡槽、水闸等结构图,以及旁边详尽的尺寸标注、用料说明和施工要点,依然让她心潮澎湃。这些正是“升龙引”工程后续优化和未来更大规模水利建设所急需的系统知识!
另一卷《金石萃编·选录》则记载了各种矿物辨识、开采和初步冶炼的方法,虽然未必有星铁的记载,但对栖雁坳寻找和利用其他矿产资源无疑具有指导意义。还有《百工图录》、《机巧初解》等,涉及建筑、工具、简单机械等多个方面。
“抄录!”沈云疏压下心中的激动,果断下令。沈云墨等人立刻铺开带来的土纸,拿出精心准备的笔墨,开始屏息凝神地抄写、临摹起来。他们知道,这些沉寂了不知多少年的智慧,即将在栖雁坳获得新的生命。
时光在忙碌中飞逝。栖雁坳与南山村之间的道路上来往愈发频繁,不仅仅是物资和人员的流动,更是一种信任与情感的纽带在逐渐加固。水力磨坊的地基已经打好,巨大的水轮骨架正在工坊区加紧制作;新的嵌钢武器开始小批量装备护卫队;抄录回来的典籍内容被沈云疏和周砚仔细研读、消化,并开始尝试应用于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