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城市”的蓝图已然绘就,接下来的任务,便是将这张宏大的图纸,化为深埋于申城地下的、一砖一瓦的实践。这个过程无声无息,却需要极致的耐心、精准的操作和面对突发风险的果断。
第一幕:账簿上的暗影(沈清河线)
统计处文书顾明远的工作依旧枯燥。但他那双看似木讷的眼睛后面,已开始带着目的性地观察。他留意到,委员会内部对于鹈饲带来的“标准化表格”和“流程规范”,那些本土留用官员私下里怨声载道,认为其繁琐、僵化,远不如过去“灵活”。而鹈饲带来的嫡系,则对这批旧官僚的效率低下和阳奉阴违颇为不满。
沈清河根据顾明远传回的情报,指示他进行了一次极其谨慎的试探。在一次需要统计申城各主要仓库近期吞吐量的任务中,顾明远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敷衍了事或胡乱估算,而是严格按照鹈饲要求的格式和逻辑,提交了一份数据详实、来源清晰(至少表面如此)的报告。这份报告在众多敷衍之作中显得格格不入,却意外地引起了鹈饲团队一位中级官员的注意,认为其“态度严谨,可堪造就”。
顾明远并未因此得到提拔,但他成功地在自己与鹈饲体系之间,建立了一条微弱的、基于“规则认同”的连线。同时,他也摸清了委员会内部文件传阅、归档的一些微小漏洞——哪些部门的报告容易被搁置,哪些时间点是监管的盲区。这些看似无用的信息,都被沈清河仔细记录在案,作为未来书写那本“双重账簿”时,可供利用的“笔墨”与“夹页”。
第二幕:血管的延伸(锋刃线)
锋刃的训练营已初具规模。十二名新人经历了残酷的淘汰与锤炼,无论是体能、技能还是意志,都已脱胎换骨。他们不再仅仅是战士,更像是精通多种城市生存与行动技巧的“暗影”。
第一次实战考核悄然降临。目标是一个小型的、由青帮控制的码头仓库。该仓库老板在岩里倒台后试图巴结新的势力,无意中接触到了组织一条外围联络线,并以此进行敲诈。此风不可长,此人需清除,此仓库需纳入掌控。
没有枪声,没有搏杀。在一个雨夜,锋刃亲自带队,三名新人队员如同鬼魅般潜入仓库。他们利用高超的开锁技巧和潜行能力,避开了所有的守卫和狼狗,直接出现在那个还在做着发财梦的仓库老板卧室里。冰冷的枪口抵住额头,一番“情理兼备”的“劝导”之后,老板面如土色,瘫软在地,不仅交出了敲诈的证据,更“自愿”将仓库的部分管理权,以极其隐秘的方式,让渡给了锋刃指定的一个“白手套”公司。
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如同外科手术。第二天,仓库照常运营,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但一条细小的“影子血管”,已经成功接入了申城物流体系末梢。锋刃在事后总结时,只对新人说了一句:“记住,力量不在于毁灭,在于控制。”
第三幕:壁垒下的微光(苏婉清线)
技术小组的“瞬发”通信理论进入了实战模拟阶段。他们在远离市区的偏僻地点,设置了简易的发射和接收装置。由阿杰操作发射端,严格遵循捕捉到的“蜂巢”基准节奏,在毫秒级的时间窗口内,发射一段极其简短的、经过特殊编码的莫尔斯电码。
接收端则由老谭负责,在复杂的背景噪音和“蜂巢”的常规扫描下,试图捕捉并破译这段信号。实验失败了数十次,信号要么被噪音淹没,要么被“蜂巢”的波动干扰。直到一个凌晨,接收端的耳机里,清晰地传来了一段微弱却稳定的“滴答”声。
“成功了!”老谭几乎要喊出来,又强行压低声音,激动得双手颤抖。他们成功地在“蜂巢”无意识的间隙中,完成了一次单向的信息传递。虽然传递的只是简单的预置代号,但这证明了“呼吸孔”确实存在。
苏婉清得知结果后,并未过于兴奋。“这只是在理想环境和极端谨慎下的第一步。”她提醒道,“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复杂的城市电磁环境中,在敌人可能随时调整参数的情况下,稳定地运用它。继续测试,优化编码,缩短发射时间,降低被捕捉的概率。”技术的利刃,在反复磨砺中,变得愈发纤细而致命。
第四幕:无声的合流
三方面的进展,如同三条溪流,在同仁堂密室汇合。
沈清河汇报了顾明远的初步立足和对规则漏洞的掌握。
锋刃汇报了第一次实战考核的成功与第一条“影子血管”的建立。
苏婉清汇报了“瞬发”通信原理的可行性验证。
陈朔静静地听着,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敲击着节奏。
“很好。”他最终开口,“‘镜像城市’的第一批桩基,已经打下了。虽然它们还很小,很分散,但方向是对的。”
他看向三人,目光深邃:
“顾明远证明了,敌人的新秩序内部存在可供利用的缝隙;锋刃证明了,我们有能力在敌人看不见的地方,构建实体的支点;婉清证明了,即使在最严密的技术监控下,思维的闪光也能找到一线生机。”
“但是,这仅仅是开始。”他话锋一转,“鹈饲不是庸才,他的体系会不断完善。竹内虽然困兽犹斗,但余威尚存。我们的‘镜像城市’能否真正立起来,取决于我们能否比他们更快地学习,更隐蔽地生长,更坚韧地扎根。”
他下达了下一阶段的指令:
“沈老,让顾明远继续保持低调,下一步,尝试接触那些对鹈饲政策不满的本地官员,但不要表态,只做倾听。”
“锋刃,巩固已有的据点,物色下一个合适的目标,让我们的‘影子血管’开始连接成网。”
“婉清,技术小组转入更深层的隐蔽研究,非必要不进行实机测试,全力进行理论推演和方案优化。”
指令清晰,目标明确。同仁堂密室的灯火,再次亮至深夜。
申城的地表之上,鹈饲浩介的“经济重整”似乎正按部就班地推进。而在这座城市无人知晓的深处,另一座无形之城的根基,正以一种超越物理法则的速度,悄然向下,向四周,顽强地蔓延开去。奠基已成,只待时日,便可拔地而起,与光明之下的城市,争夺那最终的倒影。
【第二十八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