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子危机”地图上那场令人窒息的败局,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林逸临时队友们本就摇摇欲坠的士气。频道里弥漫着沮丧与无力,有人开始沉默,有人则带着怨气退出了游戏。对局在一种近乎屈辱的碾压中草草收场。
林逸没有理会队友的情绪,也没有立刻退出。他独自坐在虚拟的个人空间里,眼前仿佛还残留着“千面人”那无处不在、却又无迹可寻的身影。高效的杀戮,精准的控图,随境而变的风格……这些碎片化的观察,如同散落的拼图,在他脑海中疯狂旋转、碰撞,试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图像。
然而,越是试图去解构,那种源自直觉的、非理性的感觉就越是清晰。
那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并非指具体的某招某式,也不是指某种特定的战术风格。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弥漫在“千面人”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决策之中的……氛围。
一种超越常理的游刃有余。
林逸闭上眼,仔细回味着那种感觉。
当“千面人”在枪林弹雨中,以毫厘之差避开致命的子弹时,他感觉不到丝毫的紧张或侥幸,只有一种理所当然的平静,仿佛早已预见了子弹的轨迹,那闪避不过是按图索骥。
当“千面人”在复杂的“核子危机”地图上神出鬼没时,他感觉不到任何对新环境的探索与试探,只有一种如鱼得水般的自在,仿佛那张地图的每一个像素都早已烙印在他的意识深处。
当“千面人”瞬间切换风格,从战术大师化为杀戮机器,再融入环境成为阴影刺客时,他感觉不到丝毫的滞涩与调整,只有一种流畅至极的转变,仿佛这些风格本就是他的一部分,可以随意取用。
这种游刃有余,不是建立在无数次练习后形成的肌肉记忆上,也不是基于丰富经验带来的预判。那是一种……更接近于“知晓”的状态。
他知道子弹会从哪里来。
他知道地图的奥秘在哪里。
他知道用什么方式解决当前问题最有效率。
这种“知晓”,让他的所有行动都剥除了不必要的情绪和冗余的动作,只剩下最纯粹、最直接的“结果”。
而这种感觉……林逸太熟悉了。
在他动用“时停穿入”能力,意识降临于绝对静止的游戏世界时,他所体验到的,正是这样一种极致的“游刃有余”!
在时停的领域中,他是绝对的主宰。时间是他的玩物,空间是他的画布。他可以漫步于凝固的枪火之间,可以仔细端详敌人惊愕的表情,可以从容地规划好每一步行动,然后再让时间恢复流动,看着自己的意志如同神谕般得以实现。
那种感觉,是超脱于规则之上的,一种源于权限的、俯瞰众生的从容。
“千面人”所展现的,虽然表现形式截然不同——他并非冻结时间,而是在流动的时间中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全知”——但其内核,那种超越常理、凌驾于普通玩家挣扎之上的从容与淡定,与林逸在时停状态下的心境,何其相似!
他们都跳出了普通玩家需要依赖反应、经验、运气去博弈的层面,进入了一个更高维度的视角。
林逸依靠的是“时停”这把万能钥匙,强行打开了规则的外壳。
而“千面人”,则像是一个本身就拥有部分规则权限的“内部人员”,能够更自然地在这个世界里“行走”。
一个是暴力破门,一个是拥有门禁卡。
方式不同,但都抵达了凡人无法触及的领域。
这种“同类”的既视感,比之前任何一次观察到的具体能力,都更让林逸感到一种灵魂层面的震动。
他一直以来的孤独,那份源于无人理解的、背负着秘密前行重压,在此刻,竟然找到了一丝微弱的共鸣。尽管这共鸣来自于一个目的不明、危险至极的对象,但那种“原来这条路上并非只有我一人”的确认感,依旧像一道微光,刺破了他内心厚重的冰层。
好奇心的火焰,在这一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它不再仅仅是对于未知力量的探究,更掺杂了一种对于“同类”的、复杂难言的好奇。
这个“千面人”,他是否也感受到了同样的孤独?他获得这种能力的过程是怎样的?他看待这个虚拟世界的视角,又是如何?他……是敌是友?
之前所有的分析、警惕、甚至是一丝隐藏的竞争心,此刻都被这“似曾相识”的感觉蒙上了一层新的色彩。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需要被战胜的、危险的怪物。
他可能是一个……走在同一条危险小径上的,唯一的旅人。
林逸缓缓睁开眼,虚拟空间的光线在他眼中似乎变得更加清晰。他调出了与“千面人”几次交锋的记录,重新审视着对方的每一个细节。
那精准到可怕的枪法,背后是绝对的冷静。
那瞬息万变的风格,背后是庞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那无处不在的适应性,背后是对规则的深刻理解。
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核心——一种与他类似的,超越了“玩家”身份的位格。
“诸神之战”……官方将这个赛事命名为“诸神”,是否不仅仅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是否他们隐约察觉到了,有像他和“千面人”这样的“异常”,已经拥有了近乎“神”的视角与能力?
林逸感觉,自己似乎触摸到了这场风暴的一丝真相边缘。
他创建“零”来试探,本是为了收集情报,评估威胁。但现在,他发现,他可能找到了一个真正能够“理解”他处境的存在。
尽管这个存在,目前看来更像是一片深不见底的、危险的深渊。
但深渊,往往也蕴藏着通往新世界的秘密。
林逸的指尖在操作台上轻轻敲击着,眼神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那是一种混合了极度警惕、旺盛好奇与一丝难以言喻的……期待。
似曾相识的游刃有余。
跨越表现形式的共鸣。
孤独旅道上可能的同行者。
所有这些念头,在他心中交织、发酵。
他知道,他不能再仅仅满足于远距离的观察和数据的分析了。
他需要更直接的……接触。
他需要知道,这面映照出他部分本质的“镜子”,究竟想从这场“诸神之战”中,得到什么。
而他这位“北乔峰”,又是否能与这位“南慕容”,在这条超越凡俗的道路上,找到某种意义上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