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阳封坐在电力设计院三十楼靠窗的工位,第N次修改完的35kV变电站设计图纸被退了回来,图纸边缘还沾着咖啡渍——是组长刘峰随手扔在他桌上时蹭到的。“小石,这点细节都把控不好?客户那边催得紧,你今晚加个班,明天一早必须给我。”刘峰的声音带着不耐烦,没等石阳封回应,就转身去和隔壁工位的“关系户”王浩闲聊,语气里满是笑意。
这是石阳封进院的第三年,名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带着一身冲劲而来,却渐渐被设计院的“潜规则”磨得没了棱角。他所在的设计二组,氛围向来微妙:刘峰作为组长,不怎么钻研技术,却精于拉关系、抢功劳;王浩靠着亲戚是院里的中层领导,每天上班摸鱼,却总能分到轻松又出成绩的项目;还有几个老员工,抱着“混到退休”的心态,遇到难题就推诿,有了好处却抢着往前冲。
石阳封曾试图融入这个圈子。他主动帮同事带早餐、加班替人完成收尾工作,甚至在刘峰抢了他的小型配网设计方案功劳时,也选择了沉默——他怕被孤立,怕被贴上“不合群”“情商低”的标签。可越是妥协,越是被拿捏:难啃的山区线路改造项目、没人愿意接的老旧变电站升级工程,最后都落到了他头上;而他熬夜熬出来的技术成果,却常常被刘峰轻飘飘地署上自己和王浩的名字。
最让他寒心的是上个月的晋升评选。石阳封全年完成了8个重点项目,其中2个还获得了市级优秀设计奖,可晋升名额却给了只完成3个常规项目的王浩。理由是“王浩沟通能力强,群众基础好”。那天晚上,石阳封在办公室待到深夜,看着满桌的图纸和密密麻麻的计算书,第一次开始怀疑自己坚持的意义。
“没必要在不值得的人身上浪费精力,更没必要在糟糕的环境里证明自己。”远在外地的大学导师发来的微信,点醒了迷茫中的石阳封。导师是电力行业的资深专家,一辈子深耕技术,他告诉石阳封:“设计院是技术密集型单位,一时的人情世故或许能走捷径,但长久的立足,靠的永远是无可替代的专业能力。把自己养得足够好,比什么都重要。”
那晚之后,石阳封变了。他不再主动讨好谁,也不再纠结于同事的看法,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提升自己上。
同事们发现,石阳封不再参与办公室的闲聊八卦,午休时要么泡在资料室查阅最新的行业规范,要么对着电脑钻研bIm三维设计技术;下班后,别人忙着聚餐应酬,他却报名了线上特高压输电技术课程,啃下了一本本厚厚的专业书籍;遇到棘手的技术难题,他不再像以前那样闷头硬扛,而是主动联系行业内的专家请教,甚至利用周末时间跑到施工现场,和施工人员交流实际操作中的痛点。
“装什么装,还真以为自己是技术大神?”王浩私下里嘲讽他,“在设计院混,关系比能力重要多了,再怎么折腾也没用。”刘峰也看出了石阳封的“疏远”,故意给他穿小鞋——把一个工期紧、难度大的县域电网优化项目扔给了他,还放话说“做不好就扣绩效”。
这个项目确实棘手:县域内电网结构老旧,线路走廊资源紧张,还要兼顾新能源接入的需求,之前已经换了两个设计师都没拿出可行方案。石阳封没有抱怨,反而把这当成了磨练自己的机会。他带着测量仪器,用了一周时间跑遍了县域内的十几个乡镇,实地勘察线路路径;回到办公室后,他运用学到的bIm技术搭建三维模型,反复模拟不同的设计方案,还创新性地提出了“环网结构+分布式光伏接入”的优化思路,既解决了供电可靠性问题,又降低了建设成本。
提交方案那天,刘峰本想挑出一堆毛病,可看着石阳封拿出的详细数据、三维模型和可行性分析报告,他半天说不出一句话。而院里的总工程师陈锐,在看完方案后,当场拍板:“这个方案思路清晰、技术可行,还考虑到了长远发展,就按这个来推进!”
项目顺利落地后,石阳封的名字第一次被院领导在大会上点名表扬。更意外的是,省电力公司正在推广数字化设计,石阳封的bIm应用案例被当成典型,在全省电力设计行业交流会上做了分享。
从那以后,一切都变了。以前对他冷嘲热讽的同事,开始主动来请教技术问题;其他部门的负责人,也纷纷邀请他参与重点项目;甚至有外地的设计院和电力企业,通过行业交流会的联系方式找到他,开出优厚的条件挖他。
刘峰看着石阳封的崛起,心里很不是滋味,还想再搞点小动作——在一次省级重点项目的联合设计中,故意隐瞒了关键的地质勘察数据,想让石阳封在设计中出错。可石阳封在做前期准备时,就察觉到了数据异常,他没有声张,而是主动联系地质勘察单位,重新核实了数据,避免了后续的重大失误。
事后,合作单位的技术负责人特意找到石阳封,赞许地说:“你这份严谨和专业,真是让人佩服。以后有项目,我们还愿意和你合作。”刘峰的小动作不仅没打压到石阳封,反而让大家看清了他的人品,渐渐被边缘化。
石阳封没有因为这些变化而膨胀,他依旧保持着清醒:他努力不是为了和谁争高低,而是为了拥有选择的权利,为了摆脱那些消耗自己的人和事。他不再焦虑于谁会离开,也不再期待谁的认可——他的能力就是底气,他的专业就是名片。
第四年,石阳封凭借突出的业绩和过硬的技术,被破格提拔为设计三组的组长。和刘峰不同,他从不搞“一言堂”,也不抢功劳,而是把机会分给有能力、肯努力的年轻人,还主动分享自己的技术经验,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在他的带领下,设计三组的项目完成质量和效率都稳居全院第一,还涌现出了几个年轻的技术骨干。有人问石阳封:“你现在这么成功,有没有想过报复以前那些打压你的人?”
石阳封笑了笑,指着窗外的天空说:“以前我总想着在那个糟糕的圈子里证明自己,后来才明白,最好的报复就是把自己活得更好。当你站得足够高,那些曾经的人和事,自然就看不见了。”
他想起自己刚进院时的迷茫和妥协,想起那些熬夜钻研技术的夜晚,想起第一次得到领导认可时的激动。现在的他,不再需要在“垃圾堆”里挣扎,因为他已经凭借自己的力量,离开了那个消耗他的“鸡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设计院的生存智慧,从来不是趋炎附势、左右逢源,而是守住初心、专注自我。当你把自己养得足够好,内核稳定、专业过硬,自然会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也自然会拥有对抗不公的底气。石阳封知道,未来的路还会有挑战,但他不再畏惧——因为他已经活成了自己最坚实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