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金乌初升,宫墙外的梧桐树影斜斜地洒在青石板上。苏桐缓步走过长廊,衣袂轻扬,神情淡然。昨日御前议事时那封关于北渊遗迹的奏报仍在她心中翻涌,但她知道,眼下最要紧的,不是那片冰封之地,而是朝堂上的局势。
尉迟凌峰的名字,已在她心头盘旋数日。那位手握重兵、忠心耿耿的将军,若能真正站在新政一边,无疑将成为她手中一枚举足轻重的棋子。
今日朝会,她要借边疆战事之名,试探他的态度。
御前殿内,群臣肃立,玄烨宸端坐高位,目光沉静。苏桐上前一步,将一份新近整理的军情呈上:“陛下,西南边境近日异动频繁,贼寇趁夜袭扰村庄,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若不早作应对,恐成大患。”
她话音刚落,殿中便有人冷笑一声:“不过是些山匪流寇,何须劳师动众?”
说话的是礼部尚书张敬之,守旧派老臣之一。他语气轻蔑,目光却有意无意地扫向太傅欧阳鸿儒,似在等待回应。
然而欧阳鸿儒只是微微眯眼,并未开口。
气氛一时凝滞。
就在此刻,一道沉稳有力的声音打破沉默:“山匪流寇?怕是有人故意纵容,为日后铺路罢了。”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袭黑甲的将军从队列中走出,身形挺拔如松,眉宇间透着几分冷峻。
正是——尉迟凌峰。
他抱拳行礼,朗声道:“臣镇守边关多年,深知贼寇背后往往有幕后推手。若不及时整肃军纪、加强训练,恐怕下一次,他们便会直逼城门。”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苏桐眼中闪过一丝笑意,面上却不显分毫,只缓缓道:“将军所言极是。臣妾斗胆建议,设立一支精锐之师,专司边境巡察与防御,以防万一。”
她话音未落,已有几位大臣皱起眉头,显然是不愿轻易答应。
这时,尉迟凌峰再度开口:“若娘娘愿担此重任,臣可调拨五千兵力,协助训练。”
此言一出,更是震动全场。
张敬之脸色一变,正欲开口反对,却被皇帝抬手制止。
“此事朕会再议。”玄烨宸淡淡开口,目光在苏桐与尉迟凌峰之间略过,“退朝吧。”
· · ·
午后,偏殿侧厅。
阳光透过窗棂洒落在案几之上,映得案上那本《兵法精要》泛着淡淡的光晕。书页间夹着一张地图残片,隐隐可见标注的地形轮廓。
苏桐已先一步到达,身着素色常服,眉目温婉,却难掩眼神中的锋芒。她轻轻拂去案上尘埃,示意侍女退下。
不多时,脚步声由远及近。
“娘娘久等了。”尉迟凌峰走入厅中,拱手施礼。
“将军请坐。”苏桐抬眸看他,语气温和,“今日朝会上,多谢将军仗义执言。”
尉迟凌峰落座,神色坦然:“娘娘不必言谢。臣虽非文官,但也知国运兴衰,在于上下同心。若新政真能强军保国,臣自当鼎力支持。”
苏桐微微一笑:“将军果然快人快语。那么,我也不绕弯子了。我想组建一支新式军队,以练代战,提升战力。但单凭朝廷拨款,远远不够。若能得到将军相助,拨出部分兵力配合训练,这支军队便可迅速成型。”
尉迟凌峰沉吟片刻,低声道:“娘娘可知,此举一旦实施,势必引起守旧派反弹?他们不会坐视不理。”
“自然知道。”苏桐点头,“但改革从来都不是风平浪静的事。若因畏惧而止步,那便是辜负了陛下对新政的信任。”
尉迟凌峰看着她,目光渐渐变得深沉。
他忽然道:“娘娘是否听说过‘火器’二字?”
苏桐微微一怔,随即露出一抹意味不明的笑容:“听闻边关曾有匠人研制,但尚未投入实战。”
尉迟凌峰颔首:“若娘娘有意,我可以安排匠人加入训练营,尝试打造一批新型武器。”
他这话一出,苏桐眼中顿时亮了几分。
她不动声色地将那张地图残片抽出,轻轻展开:“将军可愿亲自监督这支新军?我打算将其命名为‘凌字营’,以表诚意。”
尉迟凌峰一愣,随即起身抱拳,郑重道:“娘娘如此信任,臣必竭尽全力。”
· · ·
暮色四合,晚霞染红天际。
苏桐独自走在回寝殿的路上,脚步稳健,心思却早已飞远。
她知道,尉迟凌峰的表态,不只是对她个人的支持,更是一种立场的宣示。他愿意将兵力交出,意味着他已经决定站到她这一边。
这是一次关键的合作开端。
她低头看着袖中那卷图纸,脑海中浮现出未来的图景:一支纪律严明、装备先进的军队,横扫边疆,震慑四方;一场场胜利的消息传入京城,推动新政步步深入……
她闭了闭眼,压下心头那一丝激动。
此时此刻,她不能有丝毫懈怠。
前方,还有无数阻碍等着她去突破。
身后,却终于有了可以并肩作战的人。
她抬起头,迎着夕阳走去,身影拉得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