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漠的晨光刚照亮黑石山的玄武岩,基地的万倍具现车间就已一片忙碌。巨大的具现舱前,技术人员正围着控制台调试参数,舱体表面的蓝色指示灯规律闪烁,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 “资源蜕变” 倒计时。林舟、张磊、李虎等核心成员站在观察窗前,目光紧紧盯着舱内 —— 今天,黑石山发现的 70 万吨高纯度铁矿,将在这里完成 “万倍具现”,转化为 70 亿吨能直接用于冶炼的优质铁矿砂。
“国内已经做好接收准备,12 条专用铁路专线 24 小时待命,30 家重点钢铁厂暂停普通铁矿采购,就等咱们的具现铁矿进场。” 技术负责人老王拿着参数报表,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经过三天调试,具现系统的物质转化率稳定在 99.8%,纯度损耗不超过 0.5%,完全能保留黑石山铁矿的高品质优势。”
林舟深吸一口气,按下控制台的红色确认键:“各部门注意,万倍铁矿具现启动!勘探组实时监测矿脉数据,防御组维持车间周边安防,物资组做好装车调度准备,咱们要确保这次具现万无一失!”
随着指令下达,具现舱内响起低沉的嗡鸣声,舱壁上的能量纹路逐渐亮起,将首批 100 吨黑石山铁矿样本包裹其中。透过观察窗,能看到铁矿样本在能量场中逐渐分解为细小的粒子,又在另一侧重新聚合,体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膨胀 —— 这是龙国自主研发的 “物质倍增技术” 首次应用于高纯度铁矿具现,每一次粒子重组,都意味着国家钢铁产业的 “资源枷锁” 被进一步打破。
早在黑石山勘探成果传回的当天,基地就启动了万倍具现的筹备工作。各部门根据特长分工,围绕 “设备调试、安全防护、物资调度、数据同步” 四大核心任务,展开了一场为期一周的 “精密布阵”。
勘探部门牵头成立 “矿脉数据保障组”,由张磊带队,小王、老张等核心成员参与。他们将黑石山铁矿的 70 万吨储量拆解为 7000 批次,每批次 100 吨,详细标注每一批次的纯度、杂质成分、颗粒度等关键数据,输入具现系统的 “物质模板库”。“万倍具现的核心是‘精准复刻’,必须确保每一批次的铁矿数据都准确无误,否则会影响最终品质。” 张磊指着模板库中的数据曲线,“你看,这批来自矿脉富集区的铁矿,纯度达到 75%,咱们在具现参数里要单独标注,避免纯度损耗。”
防御部门则围绕具现车间构建了 “三层安防体系”:外围 5 公里设置无人机巡逻线,每 15 分钟完成一次全覆盖侦察;车间周边布置震动传感器和红外警戒网,任何非授权人员靠近都会触发警报;车间内部由李虎带领 6 名应急队员 24 小时值守,配备防爆盾牌、灭火装置和医疗急救箱,应对可能的设备故障或意外情况。“具现过程中会释放大量能量,虽然系统有多重保护,但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李虎拿着安防预案,“我们还和国内的应急管理部门建立了实时通信,一旦出现重大问题,能在 1 小时内获得技术支援。”
物资管理部门联合国内物流企业,制定了 “空地联动” 的运输方案。基地内新建了 3 条临时铁路支线,与国家主干线连通;同时调配 200 辆重型卡车,负责将具现后的铁矿砂从车间转运至铁路站场;空中则安排 5 架货运直升机,应对短途紧急运输需求。“70 亿吨铁矿需要分 10 个月完成运输,每月运输 7 亿吨,相当于 3 条长江货运航道的月运输量。” 物资组组长老周指着运输计划表,“我们在每个转运节点都安排了专人对接,确保‘车不等人、货不压库’。”
最关键的技术筹备由国内派来的专家团队负责。他们带来了最新的 “物质倍增芯片”,对基地的具现系统进行升级,将单次具现量从 10 吨提升至 100 吨,效率提升 10 倍;同时优化能量控制算法,将具现过程中的能耗降低 20%,减少对基地供电系统的压力。“黑石山铁矿的纯度极高,晶体结构稳定,是最理想的具现原料。” 专家团队负责人李教授解释道,“普通铁矿在具现过程中容易出现成分不均,而这种高纯度铁矿能完美复刻,甚至在粒子重组时形成更优的冶炼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