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的山谷里,寒意渐浓,往年的这个时节,村民们大多都在家中猫冬,等待着来年春耕。
但今年的林家示范村却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改良土壤,为来年的丰收做准备。
林大山看着乡亲们热火朝天地改良田地,也按捺不住了。
这日清晨,他召集全家人说道:咱们自己家的地也得跟着改良,总不能光说不练,让乡亲们看了笑话。
天刚蒙蒙亮,林家人就背着竹篓上了山。
林大山和苏荷背着最大的背篓,林子轩也不甘示弱,林小薇和弟妹们则带着小号的竹篮。一家人沿着熟悉的山路向上攀登,脚下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这里的腐殖土最好。
林小薇在一处林木茂密的地方停下,指着地上黑油油的土层说,颜色越深,肥力越足。而且这处的土质疏松,透气性好。
林大山用锄头轻轻刨开表面的落叶,底下露出厚厚的一层腐殖土,散发着泥土特有的芬芳。
他小心翼翼地开始挖掘,生怕破坏了树木的根系。苏荷在一旁帮忙,将挖出的腐殖土装进背篓,还不时用手捻起一点土仔细端详。
就在一家人忙碌时,林小薇的目光被不远处的一段枯木吸引。
那截碗口粗的枯木上,密密麻麻地长满了一朵朵黑色的小耳朵,在冬日萧瑟的山林中显得格外醒目。
是木耳!林小薇惊喜地跑过去,蹲下身仔细端详这些在寒冷天气中顽强生长的菌类。
由于气温低,这些木耳长得比平时要小,但朵形完整,肉质厚实,在晨露的滋润下显得格外水灵。
她小心翼翼地采摘了几朵品相最好的,正要起身,忽然在另一棵半枯的树干上发现了几簇洁白的银耳,如同绽放的白牡丹,在枯枝败叶中格外显眼。
银耳!林小薇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
林小薇想起前世最爱喝的银耳汤,那滑嫩的口感、清甜的味道,已经很久没有尝过了。
林小薇小心翼翼地用竹刀将这些珍贵的银耳完整地采下,用手帕仔细包好,放进竹篮的最底层。
回家的路上,她的脑海里已经开始构思人工养殖的计划。
既然野生菌类能在这片山林中自然生长,说明这里的自然环境适合菌类繁殖。
若是能掌握人工养殖的技术,不仅能满足自家食用,说不定还能成为一条新的生计。
当晚,苏荷按照林小薇说的方法,用新鲜木耳炒了一盘腊肉,又用银耳和红糖熬了一锅糖水。
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对这两道新鲜菜肴赞不绝口。
这木耳炒腊肉真香!林子轩连夹了好几筷子,脆嫩爽口,和腊肉的咸香相得益彰。
小乔捧着一碗银耳汤,小口小口地喝着,满足地眯起眼睛:这个甜甜的,滑滑的,真好喝。
林小薇品尝着久违的银耳汤,感受着滑嫩的银耳在口中化开的滋味,更加坚定了要研究人工养殖的决心。
不过这一次,她决定暂时不告诉村里人。毕竟菌类养殖需要摸索,在成功之前,还是越少人知道越好。
饭后,她以要整理农书为名,独自躲进了房间。
实际上,林小薇正在通过系统兑换相关资料,研究菌菇包的制作方法。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培养料。
林小薇在油灯下仔细阅读着系统提供的资料,木屑是基础,但要搭配其他原料。
林小薇开始在系统中模拟配制培养料:栎木木屑为主料,配上适量的麦麸、蔗糖和石膏粉。木屑提供菌丝生长的基质,麦麸是氮源,蔗糖提供能量,石膏粉则能调节酸碱度。
接下来是调节含水量。林小薇在系统中反复试验,最终确定含水量要控制在60%左右。用手紧握培养料,指缝间见水但不滴水为佳。
装袋的环节更是讲究。她选择用特制的聚丙烯菌袋,每袋装料约1.5斤,既要装得松紧适度,又要在中间打一个接种孔。太紧会影响菌丝呼吸,太松则不利于保温保水。
最关键的灭菌环节,林小薇在系统的无菌实验室里反复演练。常压灭菌要在100c下保持8-10个小时,这样才能彻底杀死杂菌。
待菌袋冷却至25c左右,就是接种的时候了。
林小薇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将纯化的木耳和银耳菌种分别接入不同的菌袋中,每个接种孔接入枣核大小的一块菌种。
接种要迅速,动作要轻,尽量减少菌袋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她一边操作,一边默记要点。
接种好的菌包被她悄悄搬到了提前准备好的育菌室。
这是林家一间闲置的西厢房,林小薇早就暗中做了改造:墙上开了可调节的通风窗,地上铺了青砖保持湿度,还特意做了多层架子。
菌丝生长阶段要避光,温度要保持在22-26c之间。林小薇每天早晚都会悄悄来查看,时而给地面洒水,时而调节通风窗。
林小薇担心屋里温度不够,还给育菌房添了碳盆。每天又用温度计测量环境的温度。害怕低温影响菌丝的生长。
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七天后,菌袋中开始出现白色的菌丝,如同细密的蛛网,渐渐向四周蔓延。
林小薇细心记录着每个菌包的情况:木耳菌丝生长较快,银耳相对较慢。
又过了十天,大部分菌袋都已经布满洁白的菌丝。林小薇轻轻按压菌袋,感受到里面菌丝生长的活力,满意地点点头。
等来年开春,温度回升,这些菌包就可以出菇了。她望着满屋的菌包,仿佛已经看到了来年丰收的景象。
家里又可以新添一个来钱的进项,得空研究一下蜜环菌。村里可以建一个天麻养殖基地。
这个冬天,在林家这个不起眼的西厢房里,一个崭新的希望正在悄悄孕育。而这一切,都将是林小薇留给家人的又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