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副科长那个清晰的下压手势,像一道冰冷的符咒,将沈青牢牢钉在了红星三厂这片危机四伏的棋盘上。潜伏,静默,按兵不动。这八个字如同沉重的枷锁,锁住了她本能的逃离冲动,也赋予了她一种近乎残酷的清醒——她是一枚被启用的诱饵。
接下来的日子,沈青以一种近乎表演的精准,执行着“沈青”这个角色。她依旧是那个勤奋、略显内向、专注于技术工作的年轻女技术员。每天准时上下班,认真完成吴工交代的每一项任务,与同事们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偶尔在食堂或路上遇到,也会露出符合人设的、略带腼腆的笑容。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在这看似平静的外表下,每一个毛孔都在感知着周围的环境,每一根神经都如同拉满的弓弦,警惕着可能来自任何方向的危险。那把贴身携带的手枪,重量从未如此清晰,冰凉的触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她所处的境地。
她不再去关注桌角是否会突然出现新的纽扣,也不再刻意去寻找那道可能存在的窥视目光。既然赵副科长要她做诱饵,那么她就必须表现得像一块浑然天成的、毫无察觉的诱饵。任何过度的警惕和搜寻,都可能吓跑狡猾的鱼儿。
她将全部的注意力,重新聚焦到工作上,尤其是对Gh系列材料的后续跟踪,以及偶尔协助专项办公室处理的一些文书核对。这既是她“沈青”身份合理的活动范围,也可能是在“信天翁”眼中,她最具价值、也最可能露出破绽的地方。
王干事依旧是重点观察对象。她发现,王干事经手的邮件数量似乎比之前更多了,他去收发室的频率也略有增加。而且,沈青凭借超乎常人的记忆力,隐约察觉到,王干事在分拣那些可能带有标记的信件时,指尖拂过的位置和力度,似乎有某种极其细微的、规律性的变化。有时轻,有时重,有时快,有时慢。
这难道是……一种更复杂的密码?通过触摸标记的力度和时长,来传递不同的信息?
这个发现让她心惊。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信天翁”在红星三厂内部的联络网络,其精密和隐蔽程度,远超之前的想象。孙卫国、张维之流,恐怕真的只是外围的执行者。
她将这些细微的观察,用更加隐晦的符号记录在软面抄上,但没有再采取任何行动。她现在是诱饵,观察和记录是本能,但主动出击是禁忌。她需要等待,等待赵副科长收网的信号,或者等待鱼儿真正咬钩的时刻。
这种等待是煎熬的。就像独自走在一条漆黑的、不知何处埋着地雷的路上,每一步都可能粉身碎骨。她有时会在深夜醒来,冷汗涔涔,梦见自己被无数双冰冷的眼睛包围,梦见那枚纽扣化作毒蛇,缠绕上她的脖颈。
只有在紧紧握住那支黑色钢笔的时候,她才能从这无尽的压力中,汲取到一丝微弱的、源自远方的力量。顾怀远的脸庞在记忆中已经有些模糊,但那种被托付、被信任的感觉,却如同烙印,深深刻在她的心底。她必须坚持下去,不仅仅是为了任务,也是为了不辜负那份沉甸甸的信任。
这天,专项办公室需要整理一批与“七·二三”工程外协单位往来的技术函件,进行归档备查。由于工作量较大,办公室人手不足,便从技术科临时借调沈青过去帮忙。
这是一个接近王干事,观察他工作细节的绝佳机会。沈青心中凛然,知道这既是机会,也可能是一个设计好的考验。她平静地接受了安排,带着必要的文具去了专项办公室。
办公环境的变化让她更加警惕。专项办公室的气氛比技术科更加严肃,文件柜上贴着醒目的保密标识,电话都带有加密功能。王干事和另外两名干事各自忙碌着,键盘敲击声和纸张翻动的沙沙声构成了主要的背景音。
沈青被分配的工作主要是将函件按日期和单位分类,核对附件清单,然后录入简单的目录。工作内容枯燥,但需要极其细心。她埋首于成堆的文件中,动作麻利,神情专注,仿佛全身心都投入到了这项琐碎的工作中。
然而,她的余光始终锁定着斜对面的王干事。王干事今天似乎格外忙碌,面前的电话响个不停,他一边接听,一边快速记录,还要分神处理手头的几份急件。沈青注意到,在他处理到一份来自“西南第五材料研究所”(正是之前负责Gh系列部分测试的单位)的公函时,他的手指再次无意识地、在信封的右下角轻轻拂过,动作比平时略显急促。
而且,在他放下那份公函,起身去文件柜取东西的间隙,沈青敏锐地看到,他随手将一支常用的红色铅笔,放在了那份公函的上面,笔尖正好压住了信封右下角的某个位置。
这是一个无意的动作?还是一个……标记?示意这份文件需要特别注意?
沈青的心跳悄然加速。她没有立刻去看那份文件,而是继续着手头的工作,直到王干事拿着文件离开座位,去了隔壁的打印室。
机会稍纵即逝。
办公室里另外两名干事也正忙于自己的工作,无人注意她这边。沈青深吸一口气,假装要核对旁边一份文件的日期,身体微微侧倾,目光快速扫过王干事桌上那份被红色铅笔压住的公函。
信封是常见的牛皮纸公文封,右下角靠近邮戳的地方,那个熟悉的、扭曲的鸟喙标记清晰可见!而在标记旁边,还有两个极其细小的、用同样蓝色圆珠笔写下的数字——“23”。
23?这是什么意思?日期?编号?还是某种指令代码?
就在她试图看清更多细节时,门外传来了王干事返回的脚步声!沈青立刻坐直身体,将注意力拉回到自己面前的文件上,心跳如鼓。
王干事回到座位,拿起那份公函和红色铅笔,似乎并没有察觉异常,继续忙碌起来。
沈青低下头,掩饰着自己微微急促的呼吸。鸟喙标记,加上数字“23”。这是一个新的、更具体的情报!她必须将这个信息传递出去!
可是,如何传递?赵副科长要求她静默,非紧急情况不得联络。这次发现虽然重要,但似乎还未到需要打破静默的紧急程度。
她陷入了两难。严格遵守指令,可能错失重要线索;擅自行动,则可能破坏赵副科长的整个布局。
一整天,她都在这种矛盾的煎熬中度过。她高效地完成了协助工作,下班时间一到,便随着其他人一起离开了专项办公室。
回到技术科,她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着窗外逐渐暗淡的天色,心中纷乱如麻。那份带着“23”标记的公函,像一根刺,扎在她的脑海里。
最终,对任务的忠诚压倒了对个人风险的顾虑。她不能因为恐惧而放任可能存在的危险。她需要一种折中的方式,一种既能传递信息,又不至于明显违背“静默”指令的方式。
她拿出那本软面抄,翻到一页记录着无关紧要技术心得的页面,在页脚的空白处,用极细的铅笔,以只有她自己能看懂的加密方式,写下了“鸟喙,23,西南五所”这几个关键信息。然后,她将这一页纸轻轻撕下,折成最小的方块。
她决定,不去篮球场,也不放置任何明显的信号物。她要将这张纸条,混入第二天需要送往厂部档案室进行普通归档的一批技术科内部资料中。档案室人员繁杂,文件流转环节多,这张不起眼的小纸条混杂其中,被特定人员发现的概率虽然渺茫,但并非完全没有。这是一种极其被动且低效的传递方式,但胜在隐蔽,符合“静默”的要求,也尽到了她作为“观察者”的责任。
这更像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一种在严格指令与责任感之间的艰难平衡。
第二天,她如常上班,趁着将整理好的资料送交内勤的时候,将那个小小的纸方块,悄无声息地塞进了一叠待归档的图纸中间。
做完这一切,她心中并没有感到轻松,反而更加沉重。她不知道这张纸条最终的命运会如何,也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对是错。
下午,技术科召开了一个关于某项工艺改进的小型讨论会。会议结束时,吴工随口提了一句:“下周三,也就是23号,厂里要组织一次针对‘七·二三’工程相关人员的保密安全再教育,所有人都要参加,不准请假。”
23号!
沈青正准备收拾笔记本的手,猛地一顿!
23?!这个数字,与她昨天在王干事那里看到的那个标记旁的数字,完全吻合!
是巧合?还是……“23”指的就是这个日期?意味着在23号,可能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一股寒意瞬间沿着她的脊椎窜上头顶!
她感觉自己仿佛触摸到了某个巨大阴谋的冰山一角!那个鸟喙标记旁的“23”,极有可能是一个行动日期!
而今天,已经是18号了!距离23号,只剩下不到五天时间!
这一次,她不能再犹豫了!这绝对是必须立刻传递的紧急情报!
(第一百零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