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五年闰正月十七日辰时,应天城的寒雾尚未散尽,东宫承运殿内已汇聚了六部主官与核心武将。朱棣身着暗红色太子常服,正手持户部呈递的江南富户名册,沉声部署迁民令的前期筹备——自昨日朝会处置了苏州知府与方孝孺后,江南官员的抵触情绪明显收敛,新政推进骤然顺畅,这让他愈发坚定了革新的决心。
“迁民令需分三批推行,首批选取江南中等富户三千户,每户赏赐白银五十两、北方良田百亩,”朱棣指尖划过名册上的苏州、松江两府,“由兵部派轻骑护送,明年开春启程,务必确保沿途安全,不得苛待迁民。”
“臣遵旨!”兵部尚书躬身应道。
就在工部尚书汇报船厂建设进度时,殿外突然传来内侍的惊呼:“天幕!天幕又显现了!”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皆是一震。一月来天幕沉寂,众人几乎忘了这揭示未来的“天镜”,此刻骤然重现,不知又将展现永乐朝的何种波澜。朱棣猛地抬头,望向窗外——只见天际白光乍起,如同一幅巨大的素帛缓缓展开,将承运殿内的光线映照得骤然明亮,一股威严而肃杀的气息,随着天幕的亮起弥漫开来。
【天幕白光亮起,首先浮现的是永乐六年的交趾布政使司治所升龙府。城内火光冲天,叛军手持弯刀,肆意劫掠商铺与民居,陈氏后裔陈季扩身着叛军服饰,站在城楼之上,高声煽动民众:“大明官吏苛待百姓,我陈氏乃交趾正统,今日起兵,必逐走明人,恢复安南旧制!”城下叛军与不明真相的民众齐声呼应,声势浩大。旁白沉稳的声音响起:“永乐六年,交趾布政使司设立仅一年,当地贵族陈氏后裔陈季扩便以‘恢复旧国’为名发动叛乱。交趾百姓因对明朝官吏的治理不满,部分参与其中,叛乱迅速蔓延至交趾全境。”】
【画面切换至南京皇宫奉天殿,朱棣身着龙袍,面色凝重地看着奏报,对殿下文武说道:“交趾乃大明疆土,陈季扩叛乱,实乃叛逆之举!若不迅速平定,恐南疆勾结。传朕旨意,命新城侯张辅再次率军南征,务必荡平叛乱,巩固疆土!”张辅出列躬身领命:“臣遵旨!定不负陛下重托,三日之内便可领兵启程!”旁白补充道:“张辅因平定安南之功深得朱棣信任,此次再次挂帅,朱棣特赐他‘便宜行事’之权,可自行调配南方卫所兵力,无需事事奏报。”】
【镜头转向交趾战场,张辅率领五万大军抵达升龙府外,叛军依托城池顽强抵抗。张辅并未急于强攻,而是命士兵在城外搭建营寨,同时派使者安抚周边百姓,揭露陈季扩“借复国之名行劫掠之实”的真相。百姓们见明军秋毫无犯,且送来粮食救济,纷纷倒戈,向明军提供叛军的布防情报。永乐六年十月,张辅趁叛军内部矛盾激化之机,率军发动总攻,先是以火炮轰开城门,再派精锐骑兵冲入城内,与叛军展开巷战。陈季扩见大势已去,试图突围,被张辅麾下将领生擒。】
【画面中,张辅押着陈季扩来到升龙府衙,召集交趾各府县官员与百姓代表,高声宣布:“陈季扩叛乱,屠戮百姓,罪无可赦,今日当众处斩!大明设立交趾布政使司,旨在安抚百姓,发展生产,今后若有官吏苛待百姓,可直接赴南京告御状,陛下定当严惩不贷!”百姓们见状,纷纷跪地叩拜:“谢大明皇帝陛下!谢将军!”旁白的声音响起:“张辅诛杀陈季扩后,随即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减免交趾三年赋税,同时选拔当地贤能参与治理,迅速稳定了交趾局势,巩固了明朝对南疆的统治。”】
当天幕播放完交趾平叛的场景,承运殿内响起一阵赞许的议论声。李文忠眼中满是欣赏:“张辅这小子,果然是将门虎子!第一次平安南便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此次再征交趾,如此快速地破城,还懂得安抚民心,‘打一棍子给一个甜枣’双管齐下,比单纯的武力镇压高明得多!”
此刻的朱棣,已然从新政推进的繁杂事务中抽离出来,以一个决策者的视角审视着天幕中的“未来举措”。他清楚,交趾作为新纳入的疆土,治理难度远超内地,既需要军事威慑保障稳定,更需要柔性政策赢得民心。张辅的做法,恰好印证了他此前“因俗而治”的想法,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在边疆推行“刚柔并济”治理策略的决心。
【天幕画面一转,时间来到永乐六年十月。苏州刘家港内,百余艘宝船整齐排列,帆影连天,郑和身着水师将领服饰,站在旗舰“宝船”的甲板上,手持朱棣的诏书,对麾下将士与船员说道:“此次出使西洋,需途经锡兰、古里等国,既要宣扬大明国威,也要与诸国通商贸易。若遇挑衅,需先礼后兵,彰显大明‘以德服人’的国策!”将士们齐声高呼:“谨遵帅令!”旁白的声音响起:“永乐六年十月,郑和率领船队第三次出使西洋,此次船队规模较前两次更大,共有宝船四十四艘,船员两万七千余人,携带的丝绸、瓷器等货物也更为丰富。”】
【画面切换至锡兰海域,船队抵达锡兰港口后,郑和按惯例派使者前往王宫,赠送礼物并商议通商事宜。然而,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见船队满载珍宝,心生贪念,暗中调集军队,企图劫掠船队。他假意邀请郑和前往王宫赴宴,实则在途中设下埋伏。郑和察觉情况不对,派斥候探查,得知亚烈苦奈儿的阴谋后,冷笑一声:“不知天高地厚,敢打大明船队的主意!”】
【镜头聚焦在锡兰王城,郑和并未赴宴,而是率领三千精锐船员,趁夜突袭锡兰王城。明军将士个个骁勇善战,锡兰军队毫无防备,瞬间溃不成军。郑和率军冲入王宫,生擒了还在酣睡的亚烈苦奈儿及其家眷、大臣。画面中,亚烈苦奈儿被押到郑和面前,吓得瑟瑟发抖,连连求饶:“将军饶命!小国不知大明天威,求将军宽恕!”】
【画面回到南京,郑和押着亚烈苦奈儿等人面见朱棣。奉天殿内,亚烈苦奈儿跪在地上,不敢抬头。文武百官纷纷上奏:“亚烈苦奈儿胆大包天,竟敢劫掠大明船队,罪该万死,请陛下将其斩首示众!”朱棣却摆了摆手,看着亚烈苦奈儿说道:“朕念你是一国之君,初犯过错,若能真心悔过,朕便饶你一命,放你回国复位。”亚烈苦奈儿闻言,连忙磕头谢恩:“谢大明皇帝陛下不杀之恩!臣回国后,定岁岁朝贡,永不敢再犯!”旁白补充道:“朱棣赦免亚烈苦奈儿,并非纵容,而是出于战略考量——锡兰地处南洋交通要冲,杀其国王恐引发南洋诸国恐慌,不利于朝贡体系的稳定;放其复位,则能彰显大明‘以德服人’的胸怀,让更多国家主动归附。”】
“陛下此举,实在高明!”李善长站在文官队列中,激动得声音发颤,“赦免亚烈苦奈儿,既保全了大明的威严,又安抚了南洋诸国,比单纯的杀戮更能赢得人心!”
徐达却皱起眉头,上前道:“太子殿下,恕老臣直言,‘以德服人’需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实力之上。若郑和未能生擒亚烈苦奈儿,恐怕殿下再怎么‘以德服人’,也无法震慑锡兰。此次事件,更能证明‘水师’的重要性——只有咱们的船队足够强大,军队足够强劲,才能保障西洋贸易的安全,才能让南洋诸国不敢轻举妄动。”
朱棣深以为然,点头道:“魏国公所言极是。船厂建设需加快进度,不仅要建造更多宝船,还要提升船只的防御能力与远航性能。同时,沿海卫所需选拔精锐士兵补充水师,由曹国公世子李景隆亲自训练,确保下次下西洋时,船队既能通商贸易,又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臣遵旨!”工部尚书与兵部尚书齐声应道。
户部尚书则更关注贸易收益,上前道:“太子殿下,永乐陛下三次下西洋,虽耗费巨大,但带回的香料、宝石等货物在江南市场极为畅销,仅永乐六年一年,西洋货物的税收便达两百万两白银。若能稳定南洋贸易通道,未来收益不可限量,足以支撑新政与边疆建设的开支。”
“这正是孤推行下西洋的核心目的之一,”朱棣笑道,“以西洋之利,补大明之需。既宣扬了国威,又充实了国库,何乐而不为?”
吴伯宗上前道:“太子殿下,‘以德服人’不仅适用于南洋,也适用于交趾、东北等边疆地区。对边疆部族与属国,不宜一味打压,可采用‘恩威并施’之策——顺者给予赏赐,逆者予以惩戒,这样才能长久稳定边疆局势。”
朱棣点了点头:“吴大人所言有理。日后治理边疆,便以‘恩威并施、以德服人’为基本原则,既要让他们敬畏大明的军威,也要让他们感受到大明的善意。”
承运殿内的讨论愈发热烈,从南洋贸易到边疆治理,从水师建设到朝贡体系,众臣各抒己见,而朱棣则端坐主位,时而点头认可,时而补充指令。两日前新政受阻的压抑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心——天幕中展现的永乐朝,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正是他心中大明应有的模样。
【天幕画面切换,时间来到永乐九年二月。东北奴儿干地区,寒风凛冽,冰雪覆盖大地。亦失哈率领一支由明军与女真部落组成的队伍,艰难地跋涉在雪原上。他身着厚重的裘衣,手中拿着朱棣的诏书,对身边的将领说道:“奴儿干乃东北要地,设立都司,既能管辖各部族,又能抵御蒙古势力东扩,此行务必成功!”旁白的声音响起:“永乐九年二月,朱棣任命宦官亦失哈为钦差,率军前往东北奴儿干地区,筹备设立管理机构。亦失哈熟悉女真语与东北地形,是此次任务的最佳人选。”】
【画面中,亦失哈抵达奴儿干城后,召集当地女真、苦兀等部族首领。他向首领们宣读朱棣的诏书:“大明皇帝陛下念及尔等部族世代居住于此,特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西起斡难河、东抵苦兀、北至外兴安岭、南达辽东的广袤土地。凡归附大明者,皆为大明子民,可享受朝廷赏赐,部族首领可世袭官职。”首领们见亦失哈带来了丝绸、粮食等赏赐,且承诺不干涉部族内部事务,纷纷跪地叩拜:“愿归附大明!遵大明皇帝陛下号令!”】
【镜头转向奴儿干都司的设立仪式,亦失哈亲手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匾额挂在衙署大门上,随后宣布下辖384卫、24所的官员任命——除明军将领担任都指挥使外,其余官员多由部族首领担任。旁白补充道:“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设立,标志着明朝正式将东北边疆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其管辖范围之广,远超以往任何朝代。”】
【画面最后聚焦在奴儿干城外的永宁寺。工匠们正在修建寺庙,亦失哈站在一旁,看着工匠们雕刻《永宁寺碑》。碑文中详细记载了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的经过、管辖范围以及各部族归附的史实,落款为“永乐九年春,钦差亦失哈立”。旁白的声音响起:“亦失哈在奴儿干修建永宁寺,立《永宁寺碑》,既是为了安抚信仰佛教的部族百姓,更是为了以实物证据,向后世证明明朝对东北边疆的主权。此碑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仍是证明中国对东北拥有主权的重要历史依据。”】
当天幕展现完奴儿干设司与永宁寺立碑的场景,承运殿内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徐达激动得站起身,声音洪亮:“好!太好了!东北自唐末以来便脱离中原管辖,如今殿下将其纳入大明版图,设立都司管辖,实乃不世之功!亦失哈这小子,虽是宦官,却有如此魄力与远见,值得嘉奖!”
李文忠也附和道:“设立奴儿干都司,不仅拓广了大明的疆域,更能牵制蒙古势力东扩,与北方卫所形成夹击之势,对巩固北方边防意义重大。殿下选用亦失哈,更是知人善任——熟悉当地情况,能与部族首领沟通,这比派不懂风土人情的武将去强得多!”
朱棣心中也满是豪情。他看向兵部尚书:“待日后下西洋的钱到位后,让冯胜将军北上拿下奴儿干,待奴儿干都司设立后,需派精锐军队驻守,同时从辽东都司调拨粮草支援。天幕上亦失哈提出的‘部族首领世袭官职’之策甚好,可继续推行,只要他们忠于大明,便允许其管辖部族内部事务,以‘以夷制夷’之法,降低治理成本。”
“臣遵旨!”兵部尚书连忙应道,“臣即刻与辽东都司沟通,调配军队与粮草。”
礼部尚书却皱起眉头,上前道:“太子殿下,据臣所知,奴儿干地区气候恶劣,交通不便,设立都司后,官员任免、物资运输都极为困难。若长期投入巨大却无实际收益,恐会成为朝廷的负担。”
朱棣早已考虑过这个问题,沉声回应:“奴儿干虽气候恶劣,却盛产皮毛、人参等特产,可组织当地部族将特产运往辽东交易,再由辽东转运至江南,既能增加部族收入,又能充实国库。同时,命工部勘察东北水路,尝试开辟从辽东至奴儿干的运输航线,降低物资运输成本。”
户部尚书补充道:“可安排江南商人前往辽东与奴儿干通商,朝廷只需制定通商规则,征收少量赋税,便可实现‘以商养边’,无需朝廷额外投入过多财力。”
“此议可行,”朱棣点头道,“户部与礼部共同制定通商规则,务必确保公平交易,不得让商人欺压部族百姓,也不得让部族刁难商人。”
“臣等遵旨!”户部尚书与礼部尚书齐声应道。
此时的承运殿内,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自豪。从交趾到南洋,再到东北,天幕中展现的永乐朝疆域不断拓展,朝贡体系日益稳固,这让在场的每一位官员都感受到了身为大明臣子的荣耀。而朱棣,看着众臣积极献策的模样,心中愈发坚定——只要君臣同心,天幕中的盛世,定能在他手中提前实现。
【就在众臣沉浸在拓疆拓土的喜悦中时,天幕的光线骤然变得暗沉,肃杀之气扑面而来。画面浮现出永乐七年七月的鞑靼草原,本雅失里可汗坐在牙帐中,将明朝遣使的头颅扔在地上,对麾下将领冷笑道:“朱棣以为派个使者就能让我归附?告诉朱棣,我鞑靼乃蒙古正统,绝不会向大明称臣!”旁白的声音带着沉重的意味:“永乐七年七月,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因不满明朝对蒙古各部的分化政策,杀害了明朝派往鞑靼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