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中文网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天幕的光芒未曾稍减,如同一块悬在应天上空的巨大明镜,将明英宗朱祁镇亲政后的朝堂图景,清晰地映照在朱棣与徐妙云眼前。那些记载于《明史》中的文字,带着鲜明的批判色彩,如同冰冷的利刃,试图将朱祁镇钉在“昏聩之君”的耻辱柱上。

【天幕之上,一行行墨色大字缓缓浮现,字体严肃规整,却透着一股不容置喙的批判意味:《明史·英宗本纪》评曰:“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顾以王振擅权,遂至乘舆播迁。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置,抑何其惑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然宠信阉宦,打压忠臣,荒废朝政,安于享乐,致有土木之败,国势中衰,虽有复辟之幸,亦难掩昏聩之实,堪称亡国之君之雏形。”】

“昏聩之君?宠任奸佞?害忠良,伤国脉?”朱棣低声重复着这些字眼,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他盯着天幕上的文字,心中满是疑惑。先前天幕展现朱祁镇亲政后重用宦官、重组中枢、收缩外廷权力,虽手段急躁,却也是为了夺回皇权,怎么到了《明史》里,就成了这般不堪?

“亡国之君的雏形?”朱棣眉头紧锁,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御案边缘的雕花。他盯着天幕上的文字,心中满是疑惑与不以为然。《明史》的评价太过绝对,通篇将朱祁镇的执政生涯归结为“宠信阉宦、打压忠臣、安于享乐”,可结合此前天幕揭示的内容,这位曾孙亲政后明明在极力收回权力,与文官集团激烈博弈,怎么到了史书中,就成了这般不堪的模样?

“史书向来是胜利者书写的。”徐妙云站在一旁,语气平静却带着几分洞悉,“撰写《明史》的多是后世文官,而祁镇亲政后一系列举措,皆是在打压文官集团的权力,他们自然不会给他好名声。”

“你说得对,史书终究是文人所着。”朱棣低声自语,语气中带着几分了然。朝堂之上,皆是千年的老狐狸,谁又会将真实的权谋争斗赤裸裸地写进史书?文官集团掌控着笔杆子,自然会将不利于自己的君主描绘成昏君,将自己塑造成“匡扶社稷”的忠臣。他看向天幕中“打压忠臣”四字,心中冷笑:所谓的“忠臣”,恐怕大多是那些依附于文官集团、阻碍皇权集中的人吧。

徐妙云站在一旁,目光沉静地看着天幕,轻声道:“陛下说得是。这些文人着史,向来是‘春秋笔法’,褒贬之间,藏着太多私心。他们既想维护文官集团的利益,又想给自己留一个‘秉笔直书’的美名,自然会将与他们作对的君主抹黑。”

【天幕画面流转,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评价,而是化作了一组组清晰的数据与史料记载。首先浮现的是税收与天灾的数据对比:字幕显示:据《明实录·英宗实录》记载,张太后与“三杨”辅政时期(宣德十年至正统七年),史称“海晏河清,四海承平”;然据户部存档的税收记录显示,自正统元年起,朝廷税收便持续缩水,至正统七年,全国赋税总收入较宣德末年减少近三成。更值得注意的是,正统年间天灾频发,水灾、旱灾、蝗灾、地震接连不断,发生频率较宣德年间翻了一番。若税收减少是用于赈灾,尚有情可原,可查阅《明实录》与地方府志,正统初年的赈灾记录寥寥无几,且拨款数额远不及税收减少的额度。】

“税收缩水近三成?天灾频率翻番?”朱棣的眉头皱得更紧,眼中的疑惑愈发浓厚。这组数据与《明史》中“海晏河清,四海承平”的记载简直是天壤之别,前后矛盾得令人难以置信。

“这里面的水分,太大了。”徐妙云轻声道,“张太后辅政,名义上是太后垂帘,实则是三杨掌控朝政。他们为了营造‘盛世’的假象,必然会在史书中粉饰太平,将税收减少、天灾频发的真相掩盖起来,等到朱祁镇亲政,再将所有的烂摊子都推到他头上。”

他转头看向徐妙云,语气中带着几分不解:“妙云,你看这数据。若是张太后与‘三杨’辅政真的如史书所言那般清明,为何税收会持续减少?天灾频发却赈灾不力,这‘四海承平’的说法,未免太过牵强了吧?”

徐妙云的目光落在“赈灾记录寥寥无几”几个字上,眼神渐渐变得锐利:“陛下,臣妾倒觉得,张太后恐怕只是个傀儡。”

“傀儡?”朱棣一愣。

“是啊。”徐妙云点了点头,语气笃定,“大明的祖训早已定下‘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张太后即便身为太后,也绝不可能像汉唐的太后那样真正干预朝政。她能稳坐太后之位,被史书誉为‘贤后’,不过是因为她迎合了文官集团的利益,成为了他们推出来的代言人。”

她顿了顿,继续分析道:“‘三杨’辅政期间,文官集团势力急剧膨胀,他们借着‘辅佐幼主’的名义,大肆培植亲信,垄断官员任免权,如今又露出了贪腐的獠牙。税收减少的那三成,恐怕根本不是用于赈灾,而是被文官集团通过各种手段截留、贪污了。等他们捞够了利益,再在史书中给张太后一个‘贤后’的美名,给‘三杨’一个‘贤相’的赞誉,不过是投桃报李罢了。”

朱棣闻言,心中豁然开朗。他想起此前天幕揭示的“三杨”通过保举制度安插亲信、架空六部的往事,愈发觉得徐妙云的分析有理。这些文官,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贪得无厌,连国家税收都敢公然截留,其胆子之大,简直超乎想象。

朱棣心中的疑虑愈发加深。他想起自己登基后,各地呈报的税收数据也并不乐观,流民问题依旧存在,这与洪武朝后期的隐患一脉相承。看来,自宣德末年起,大明的财政便已开始出现危机,只是被文官集团刻意掩盖了。

【天幕的内容继续深入,焦点集中在了银矿开采与银课收入上。画面中浮现出宣德、正统两朝的银课数据对比,字迹清晰,一目了然:字幕显示:银矿开采是明朝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宣德年间,浙江银课每年为八万七千五百八十余两至九万四千四十余两,福建银课每年为四万二百七十余两;宣德元年至九年,全国白银采纳总额达二百三十八万零八百五十八两。而英宗朝(正统元年至天顺八年),银课收入大幅锐减,总额仅为九十三万零八百三十三两,不足宣德朝的三分之一。

补充史料记载:银矿在宣德帝去世后并未立即停止开采,正统年间银矿停工时间并无明确记载,但正统元年正月丙戌,朝廷下诏“罢铜江金场”,此后又陆陆续续停办了浙江、福建等地的部分银矿。直至正统九年闰七月,因“有盗矿脉相斗杀者”,御史孙毓、福建参政宋彰等奏请复开银场,明英宗才命户部右侍郎王质前往福建、浙江,重开部分银场。重开之后,浙江岁课银仅为四万一千七十余两,福建岁课银仅为二万一千一百二十余两,均较宣德年间减半。】

“什么?!”朱棣猛地站直了身子,眼中满是震惊与愤怒。他死死地盯着天幕上的银课数据,宣德朝每年浙江、福建两地的银课加起来便有十几万两,而正统朝重开银场后,两地银课竟不足七万两,全国总额更是不足宣德朝的三分之一。这绝非自然减少,而是人为造成的!

“罢铜江金场,停办银矿……”朱棣反复咀嚼着这几个字,眼中闪过一丝明悟,“瞻基一死,他们就开始反扑了!”他猛地一拍御案,语气中满是愤怒,“三杨与文官集团,趁着朱祁镇年幼,张太后又是个傀儡,竟然敢对银矿这种重要的财政收入下手!他们这是要断朝廷的财源啊!”

“朕明白了!朕终于明白了!”朱棣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怒火,“银矿是朝廷重要的财政支柱,关系到军饷、赈灾、边防等诸多要务,他们竟然敢公然停办银矿,截留银课收入,简直是无法无天!”

徐妙云也脸色凝重:“陛下说得对。银矿收入是朝廷的重要进项,关系到军费、赈灾、官员俸禄等诸多方面。他们停办银矿,必然是为了将这部分利益纳入自己囊中。宣德朝银矿收入丰厚,而正统朝骤减,这些减少的银两,恐怕都流入了文官、地主、世家大族的腰包。”

他想起此前江西官员贪污上千万石粮食、八百万两白银的惊人数额,再结合眼前的银课数据,心中已然勾勒出文官集团的贪婪嘴脸。宣德朝时,朱瞻基虽与文官集团有博弈,但仍能掌控大局,银矿开采正常,财政收入稳定;可朱瞻基一死,年幼的朱祁镇即位,文官集团便彻底放开了手脚,不仅通过保举制度安插亲信,还敢停办银矿,将国家的财政收入据为己有。

“至于那个‘盗矿脉相斗杀者’,”朱棣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语气笃定,“大概率是祁镇那孩子的手笔!”

徐妙云一愣,随即点了点头:“陛下说得对!正统初年,国库空虚,内帑也没有积蓄,祁镇亲政后,想要推行新政、制衡文官集团,没有钱财万万不行。而文官集团把持着税收与银矿,他根本无法调动足够的资金。无奈之下,他只能用‘盗矿相斗’这样的借口,重开银场,以此增加财政收入,减轻文官集团对朝政的掣肘。”

“这帮文官,真是太大胆了!”徐妙云的语气中满是感慨与愤怒,“父皇当年定下严刑峻法,严禁官员贪腐,可他们倒好,直接将贪腐合法化了!停办银矿,截留银课,将国家财产变成自己的私产,名正言顺地贪污,这比明火执仗的抢劫还要可恨!”

胆大包天?他们这是算准了祁镇年幼,张太后无力干预,才敢如此肆无忌惮。”朱棣冷哼一声,眼中闪过一丝担忧,“只是,祁镇这般行事,文官集团定然不会善罢甘休。”

他深知文官集团的手段,一旦触及他们的核心利益,他们便会不惜一切代价反扑——造谣中伤、联合逼宫、甚至发动政变,都有可能。

“祁镇重开银矿,等于是断了文官集团的财路,他们必然会想方设法阻挠、破坏。”朱棣语气沉重,“到时候,若是祁镇处理不当,要么是大明元气大伤,朝廷与文官集团两败俱伤;要么便是他帝位不保,被文官集团联手推翻。”

他顿了顿,想起自己当年靖难的经历,心中更是感慨:“别忘了,朕这个皇帝,当年也是被他们‘抬’起来的。他们能抬举朕,自然也能再发动一场‘靖难’,换一个听话的皇帝。祁镇不听话,自然有听话的人来坐这个位子。”

“皇帝这个位置,从来都是吃人的。”朱棣的声音带着几分沧桑,“一步踏错,便是尸骨无存。祁镇年轻气盛,手段又太过直接,与文官集团硬碰硬,胜算恐怕不大。”

徐妙云看着天幕中那些冰冷的数据,心中满是忧虑:“陛下说得是。文官集团经营多年,根基深厚,遍布朝野,祁镇仅凭宦官与一些亲信官员,想要与之抗衡,实在太难了。更何况,史书的编撰权还在他们手中,即便祁镇最终成功夺回权力,也大概率会被他们写成‘昏君’,遗臭万年。”

天幕的光芒渐渐减弱,关于银矿罢复与税收缩水的内容,也暂时告一段落。乾清宫内,气氛凝重得近乎窒息。朱棣与徐妙云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担忧。

他们终于明白,朱祁镇亲政后的种种“昏聩”之举,背后隐藏着多么残酷的权力斗争。文官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仅架空皇权,克扣财政,还在史书中刻意抹黑朱祁镇,将他塑造成一个昏君的形象。而朱祁镇的反抗,虽然勇气可嘉,却也如同以卵击石,充满了危险。

“朕现在算是明白了,瞻基当年为何要重用宦官,设立内书堂。”朱棣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释然,“他不是不知道宦官专权的危害,而是实在没有办法。面对文官集团这种尾大不掉的势力,除了依靠宦官,他几乎没有其他可以制衡的力量。”

徐妙云点了点头:“是啊。两宋三百年,文官集团已经发展到了尾大不掉的地步,洪武爷当年大肆诛杀功臣,也没能彻底根除这个隐患。到了宣德、正统朝,他们卷土重来,势力愈发强大,连皇权都敢架空,连银矿这种根本财源都敢染指。”

她看着天幕上的数据,心中满是悲凉:“人之本性,贪也。得陇望蜀,贪心不足,古往今来,多少王朝的覆灭,都是源于官员的贪腐。这些文官集团,从两宋时期便开始积累势力,历经元、明两朝,早已尾大不掉。他们心中根本没有江山社稷,只有自己的利益,为了利益,他们可以出卖国家,抹黑君主,无所不用其极。”

“是啊,无非就是‘利益’两个字。”朱棣叹了口气,语气沉重。他想起天幕中揭示的明朝后期,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相互倾轧,朝政腐败,国力衰退,最终走向灭亡的结局,心中满是警惕。

他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担忧:“只是,祁镇这般行事,等于直接触碰了文官集团的核心利益,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的。”

文官集团能在朱瞻基死后迅速掌控朝政,停办银矿,截留税收,可见其势力之庞大,根基之深厚。朱祁镇亲政后,重用宦官,打压老臣,重组中枢,如今又重开银矿,一步步夺回权力,无疑是在与整个文官集团为敌。

“文官集团的反击,恐怕很快就会到来。”朱棣的目光重新投向天幕,心中充满了不祥的预感,“祁镇年轻气盛,手段过于直接,缺乏政治手腕,面对文官集团的疯狂反扑,他能撑得住吗?天幕中提到的‘土木堡之变’,会不会就是文官集团为了推翻他,而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

徐妙云也忧心忡忡:“陛下所言极是。文官集团既然能篡改史书,抹黑君主,自然也能策划一场战争,让朱祁镇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他们若是与北元勾结,泄露边防机密,甚至在战场上暗中作梗,‘土木堡之变’,也就不足为奇了。”

天幕的光芒渐渐柔和了一些,关于银矿罢复与财政数据的对比,也暂时告一段落。朱棣与徐妙云站在乾清宫内,神色都格外凝重。他们透过天幕,不仅看到了朱祁镇亲政后的艰难处境,更看清了文官集团的贪婪与狡诈。

“原来,‘仁宣之治’的背后,早已暗藏着这么多隐患。”朱棣喃喃自语。他一直以为,朱高炽与朱瞻基在位期间,大明国力鼎盛,百姓安居乐业,却没想到,宣德朝的繁荣,竟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掩盖矛盾、牺牲长远利益的基础上。朱瞻基的战略收缩、对文官集团的纵容,以及张太后与三杨辅政时期对财政的刻意操控,都为朱祁镇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瞻基还是太心软了,也太缺乏长远眼光。”徐妙云轻声道,“他当年若是能像陛下这般,强硬打压文官集团的势力,完善财政制度,加强对银矿等重要财源的掌控,也不至于让祁镇陷入如此被动的境地。”

朱棣摇了摇头:“瞻基有他的难处。他在位时间不长,又面临着永乐朝连年征战留下的财政压力,想要休养生息,便只能对文官集团做出妥协。只是他没想到,这种妥协,最终会酿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他走到窗前,望着宫城外的天空,心中暗下决心:“朕绝不能重蹈瞻基的覆辙!文官集团的贪婪与野心,必须加以遏制。银矿、盐铁、茶马等重要财源,必须牢牢掌控在朝廷手中,绝不能让他们有机可乘。”

徐妙云走到他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陛下,您现在要做的,是先解决眼前的危机。杨文遇刺、辽东告急、内鬼未除、勋贵作乱,这些事情都需要您一一处理。至于文官集团,我们可以慢慢来,制定完善的制度,逐步削弱他们的势力,强化皇权对财政、行政、军事的掌控。”

朱棣点了点头,眼中重新燃起坚定的光芒:“你说得对。当务之急,是稳定北境,揪出内鬼,震慑勋贵。等这些事情解决了,朕再腾出手来,整顿财政,制衡文官集团。祁镇的教训,就是朕的警钟,朕绝不会让大明,再陷入那样的困境。”

天幕的光芒彻底消散了,但它揭示的真相,却像一颗种子,在朱棣与徐妙云心中生根发芽。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治理天下,不仅要应对外部的强敌,更要防范内部的蛀虫。文官集团的尾大不掉,是大明最大的隐患,想要开创真正的盛世,就必须拿出铁血手腕,与之抗衡。

315中文网推荐阅读:薄厚人生穿越成弥勒怎么办科举文抄公的快乐你想象不到修士遍地走,你管这叫红楼!大明孽子东鸦杂货店孟婆也是蛮拼哒!唐时月大梁往事千宋嫡女毒妻大唐:列强竟是我自己大明优秀青年呆王溺爱萌妃不乖无敌皇太孙绿罗也是罗马从士兵突击开始的最强兵王秦草独断万古大明征服者回到明朝当王爷贞观卖纸人回到大宋做山匪为质三年你不管,我毒计反戈你后悔啥寻秦记重生:野性部落崛起一品儒商蜀汉我做主三国之乖乖田舍郎锦衣行之吕敏传我爱大明朝痴傻五皇子发配儋州父皇,我真不想当太子!三国:开局盲盒抽到大乔日在三国?我真的是汉室忠良啊我要做皇帝高科技军阀寒门小娇妻暴君总想生三胎喜劫良缘,纨绔俏医妃三国之曹家长子穿越种田之农家小妹皇室店小二隋唐君子演义从我是特种兵开始成为战神三国之魏武元勋贞观楚王王八蛋,不服来战反恐大队公子文成武德
315中文网搜藏榜:铁甲轰鸣内一穿就成绝世高手爱妃,本王俯首称臣穿越宋朝,他们叫我弑君者穿越之建设世界强国三分天下?问过我身后十万铁骑吗汉末大混子穿越之边疆崛起系统:重生大明,开局倾家荡产奋斗在激情岁月北洋钢铁军魂我在大明得长生我是曹子桓抗战之重生周卫国秦时之血衣侯传奇开局茅草屋,终成女相医品狂妃凤舞霓裳:绝色太子妃墓园崛起女帝穿今不好惹三国时空门,我,继承了河北袁家从我是特种兵开始成为战神身为p社玩家的我,润到美洲种田虽然开挂我还是要稳异界战争之超级军团系统重生之傲仕三国陛下,饶了貂蝉吧,你阳气太重了北明不南渡三国开局之一炮害三贤大唐说书人:揭秘玄武门,李二懵了大秦:扶苏!手握三十万还不反?大周九皇子皇贵妃她向来有仇必报抗战之杀敌爆装系统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华夏鼎世大乾:帝国独裁者三国之魏武元勋我欲扬唐锦绣嫡女的宅斗攻略手握帝国时代,系统疯狂暴兵大唐:超时空,长乐晋阳小公主!穷鬼的上下两千年三国:努力就变强,我一刀败吕布给异世界一点钢铁洪流的震撼!水浒之小孟尝抗战:龙国无敌军团明末体内寄生个修真者给我戴绿帽,杀你全家套餐走起大唐:我老婆是武媚娘
315中文网最新小说: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本王只想修路:父皇求我继承大统大唐:家父程咬金书虫眼中的历史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大秦:扶苏的两千年救赎!三国:从桃园四结义开始无敌玉佩求生之路抗倭战神帝王串串烧快穿:硬核授课,教的太子都篡位南诏残魂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穿越三国:主角比吕布还猛九鼎圣王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科举:大梁魅魔,肩抗两京十三省楚汉争霸演义我在明朝修铁路历史天幕:永乐大帝梁朝九皇子汉武基建:墨家系统带我定乾坤李世民重生水浒南海龙腾:从张保仔到七海之王吴越霸业之这个钱镠不一般糊涂县令贾清廉开局怒打朱元璋,老婆竟是他女儿明末,你让我一只狗拯救大明朝朕,陆地神仙,你让我当傀儡!大明1643,我以敌血铸轩辕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大夏九皇子与紫微星宿传说:星辰归途录天问:大秦末路风波亭外大唐,我真的是来作死的饥荒年,我来拯救快饿死的少女桃花酒赠君,往愿君安康崇祯一拳歼八百,全大明跪喊真神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曝光朱棣吃猪食,朱元璋笑疯了三国:一代谋圣陈渡三国:我在三国支教开局救下必死之人,老朱你别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