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姐...我做错什么了吗?”
“对,你确实做错了。”
许文墨有点摸不着头脑,不安的看着沈梅初。
“哈哈哈哈哈......吓着你了吧?谁让你不告诉我,你卖的海蛎子是野生的?”
“我还以为,你不要生的海鲜。”
沈梅初又笑了,“我开饭店的好不好?我主打的就是进货生食,做熟了卖。”
“哦~也是哈。”
“你知不知道这个季节的野生海蛎子味道有多鲜美?在我饭店会有多吃香?关键是,它量少啊,如果我能给顾客大批量的提供,那不证明我这饭店有稀奇货吗?”
“我之前对海鲜懂得没有那么多。”
“你先告诉我,你怎么定价的?”
“两块钱5斤。”
“不用卖了,我全打包了,你还有多少货?”
“我也说不清具体多少,反正堆得像座山一样,卖了两天,也没怎么见少。”
“真是难得。”沈梅初喜出望外。
“是挺难得的,我总共遇着两回大批量野生海蛎子上岸,上回是路过,捡回去的只够自己吃。”
“这样,我知道,你一下能有这么多野生海蛎子确实不容易,机会难得又不愁卖,你肯定会凭它赚一笔,我也不和你讲价太多,2块钱7斤怎么样?我把你所有的海蛎子都包了。”
“我已经答应别人,给她留一部分。”
“那就除了她的,全是我的。”
“行。”
仅仅几天,许文墨的海蛎子全部售罄,还没用自己出多少力,虽然没有自己卖赚得多,但她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捕捞海鲜,制作凉菜。
只是,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困扰着她,海鲜已经供不应求了。
如果再到市场上去买海鲜,成本就高了,还是得赶紧先想个办法。
所以,这几天沈梅初让她去聊合同的事,她也实话实说,想先解决货源的问题。
郑美丽自从想通了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卖货卖上瘾了,尝到赚钱的甜头后,她再也不惧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害羞两个字已经从她的字典里挤出去了。
特别是海蛎子卖完之后,她只能要更多的凉拌海鲜来卖。
想要凭自己一个人赶海,再怎么拼尽全力干,能挖到的也是有限的,最大的好处是,她能不错过每一次退潮,遇到退大潮和巨潮的时候,这边海货还是相当丰富的。
她已经从附近村民口中获悉潮汐的规律,每个月退大潮也就那么几天,中朝也还行,小朝基本就没什么收获了。
所以,目前提量最好的办法,还是,多织虾笼子和蟹笼子。
赵家村的网线已经被董姨搜刮个差不多了,她不好意思再去麻烦她,只好另想办法,从别的地方获取网线。
想到了就马上去干,许文墨来到了最近的村里,和村头或蹲或坐的几个大爷大妈聊天,发现他们村因为距离海边近,很多人家都常年自己织渔网。
见村里来了个打听事儿的陌生人,大爷大妈们都很热心,许文墨问一个问题,他们能自发的回答两三个,对于网线也是很慷慨,少来少去的,都不要许文墨的钱。
许文墨不想占这便宜,就从好几个人手里,花钱每人多买了一些,又向他们讨教了一些织笼子的技巧,每个人都倾情相授。
好在,天气逐渐转暖,螃蟹和虾等各种海鲜的活跃度提升,每个笼子捕获的数量逐渐增多。
一定数量的网线拿回来后,她加班加点的在最短时间内,把笼子织完,全部放进海里。
这天,除了给郑美丽和沈梅初供货外,她自己没出去摆摊售卖,而是留出一部分准备送人。
离开有段时间了,该去看看董姨和赵叔了,再加上何美兮也念叨了好几回,想爷爷奶奶还有漂亮姐姐了。
所以,母女俩去了赵家村。
赵仁礼一如既往的出去忙活了,董兰君和赵天然看见两人,激动的抢着要抱何美兮。
“文墨,小美,你们可是来了。”
“是呀文墨姐,我妈天天盼,说你咋还不来?”
“董姨,天然,过年那几天其实是想来给你们拜年的,怕你们走亲戚,没好意思打扰,寻思过几天再来,又赶上运气好,买卖上忙活了一段时间,就是这个,我新调制出来的凉拌海鲜,市场反响很好,送你们尝尝,这些是今早笼子里刚捕捞出来的。”
“这么多?留着卖多好。”
“送给你们吃,比起卖钱更能让我开心。”
“快进屋里坐坐,吃点瓜子,看会电视。”
董兰君抱着何美兮,热情的招呼许文墨进去。
“对了,文墨姐,你遇到我哥了吗?”
“没有啊,盖完房子再没遇见他。”
“你们俩可能走岔劈了,你来的时候,他刚走一会,要是他晚点走,或者你晚来一会儿,兴许你俩就能碰面了。”
“我该好好谢谢他,盖房子帮了那么大的忙,嘚亏他和那些同事们常来帮忙,才能让我在年前搬进新家。”
“我哥那人就是心眼儿好,知道替别人着想,估计一会啊,他该到你家了。”
“到我家?他去我家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