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老会议通过建义仓的决议后,里正立刻召集全村大会,将此事公之于众。如同预料的那样,村民们的反应同样是纷繁复杂,有支持的,有观望的,也有私下里抱怨的。但无论如何,在里正和几位族老的共同推动下,修建义仓的事情,还是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选址经过慎重考虑,定在村子中央、地势较高、干燥通风的一片空地上,紧挨着村里的祠堂,象征着其庄重和公益的性质。动工那日,里正带领族老举行了简单的祭祀仪式,祈求仓廪充实,佑护乡梓。
随后,便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修建粮仓,尤其是要达到防潮、防盗、防鼠、坚固耐用的标准,并非易事。需要开挖深厚的地基,用石块垒砌墙基,要用到大量的木材、土坯和茅草(或瓦片)。
令凌薇感到欣慰的是,尽管部分村民对存粮一事仍有保留,但对于出力气修建仓库本身,却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因为这关乎全村的共同利益,而且修建过程本身,也提供了以工代赈的机会(村里公账会提供简单的饭食,甚至象征性的工钱)。
壮劳力们负责最重的活计:开挖地基,从村外河边搬运合适的石块,和泥制坯。妇孺们则负责帮忙运送材料,烧水做饭。赵铁匠带着徒弟,负责打造仓库门锁、以及内部支撑结构所需的铁件。王木匠则领着几个木工好的村民,处理梁、柱、椽等木质结构。
凌薇自然也参与其中。她不仅捐出了一大笔钱用于购买急需的材料,还运用自己的先进知识,对仓库的结构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比如在墙基预留通风孔,在屋顶设计上考虑更多的通风散热等。她甚至亲自挽起袖子,和村民们一起搬运较轻的石块,递送工具。她那单薄却坚定的身影,混杂在忙碌的人群中,丝毫不显突兀,反而更让人心生敬意。
苏老栓也坐不住了,他腿脚不便,不能干重活,便每日烧好一大锅开水,撒上些凌薇准备的、有清热解暑功效的草药,颤巍巍地提到工地上,给忙碌的乡亲们解渴。
工地上,号子声、敲打声、说笑声混杂在一起,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村子修建一个“保命仓”而挥洒汗水。在这个过程中,先前的一些分歧和隔阂似乎也淡化了许多,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在共同的劳动中得到了增强。
看着初具轮廓的义仓地基和渐渐垒起的墙体,里正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对身旁的凌薇感慨道:“丫头啊,看到没有?人心齐,泰山移。你这建义仓的主意,不仅是为了储粮,更是把咱们村的人心,也聚拢到一块儿了!”凌薇看着眼前同心协力的景象,也深深感到,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个村庄,正在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更好,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