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村作为税法改革和教育兴办的“双试点”,其变化可谓日新月异。赋税减轻,让村民们有了更多的积蓄和生产的动力;学堂建立,则让整个村庄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里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朝廷意图打造的“模范村”样板。
凌薇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在推动基础政策的同时,她更着力于帮助青竹村找到持续致富的内生动力。她通过空间里的“民生库”(此时空间已随她造福万民而升级,能按需提供符合时代背景的各类资源和技术),筛选出更适合青竹村地理环境的经济作物种子和手工业技术。
这一日,皇后懿旨抵达青竹村,并非赏赐金银,而是带来了几种新型的果树苗——适应性强、结果早、口感佳的山地苹果和蜜梨,以及一套完整的“竹编工艺精加工图册”和“特色酱菜腌制配方”。
里正苏福全激动地召集村民:“皇后娘娘又给咱们送致富的门路来了!娘娘心里始终记挂着咱们青竹村!”
在凌薇的远程指导和朝廷派来的农技工匠的帮助下,青竹村的荒坡被开垦出来,种上了整齐的果苗。村民们利用本地丰富的竹林资源,按照新图册学习更精巧的竹编技术,不再局限于粗糙的筐篓,而是开发出精美的食盒、笔筒、屏风等工艺品。几家心灵手巧的妇人,则按照配方,利用村中常见的蔬菜,试制出口味独特的酱菜。
凌薇还建议他们成立“青竹村产销合作社”,将零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采购原料、统一对外销售,避免恶性竞争,形成品牌效应。
苏老栓如今腿脚利索,精神矍铄,作为皇后的爷爷,他虽不直接管事,但威望极高。他时常在村里转转,看看果树的长势,瞧瞧竹编的进度,尝尝新出的酱菜,乐呵呵地给大家鼓劲:“好好干!不能让薇丫头在京城丢了面子!”
很快,青竹村的竹编工艺品因其设计新颖、做工细致,通过商队销往了州府甚至京城,供不应求。特色酱菜也打开了市场,成为酒楼饭馆的抢手货。那一片片果林虽还未到盛果期,但长势喜人,预示着未来的丰收。
青竹村富了。村民们盖起了青砖瓦房,穿上了没有补丁的衣裳,饭桌上也时常能见到荤腥。但富裕起来的青竹村民,并没有忘记根本,没有忘记这一切是如何得来的。
村里议定的第一件事,就是集资扩建学堂,提高苏夫子的待遇,并设立“青竹助学基金”,专门资助村里成绩优异但家境困难的孩子继续深造。第二件事,则是整修道路、沟渠,改善村容村貌。第三件事,是每月初一十五,在祠堂举行聚会,由里正和村老们宣讲朝廷新政,强调忠君爱国、邻里互助的道理。
曾经欺压凌薇的张氏、李氏一家,如今看着村里红红火火的日子,悔得肠子都青了。他们也曾想借着是同村同族的关系沾点光,或是让自家孩子去学堂,或是想加入合作社,但都被村民大会一致拒绝了。苏福全代表村民表态:“当初你们如何对待皇后娘娘,全村人都看在眼里。娘娘仁德,不追究往事,但我们青竹村,容不下忘恩负义、欺凌弱小时之人!你们好自为之。”
张氏李氏一家,彻底被排斥在青竹村的繁荣圈外,只能眼睁睁看着往日不如他们的人家日子越过越好,真正的“惭悔无门”。
青竹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仁义村”、“富裕村”。周围村镇的百姓纷纷前来取经,青竹村民毫不藏私,将合作社的经验、种植养殖技术倾囊相授。他们常说:“是皇上和皇后娘娘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们有了能力,也该帮衬帮衬乡邻。”
这种“致富不忘本,达则兼济乡邻”的风气,正是凌薇和萧玦最希望看到的。青竹村这个模范第143章点,不仅展示了新政的成果,更起到了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