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四年的盛夏,青州大地被烈日炙烤得一片焦黄。持续的战乱让农田荒芜,粮食成为比黄金更珍贵的战略资源。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数万大军的口粮都像悬在头顶的利剑,而那条蜿蜒于东阿与临淄之间的粮道,就成了双方谋士眼中的必争之地。
曹军大营内,郭嘉罕见地没有饮酒,他指着地图上那条曲折的粮道,声音因炎热而略显沙哑:
“文则将军,赵云军中新卒众多,每日耗粮惊人。其粮道从东阿至临淄,必经狼牙谷。此处地势险要,正是用兵之地。”
于禁肃立一旁,眉头微皱:“祭酒之意是?”
“假扮黄巾劫粮。”郭嘉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你精选五百悍卒,换上黄巾服饰,埋伏于狼牙谷。待赵云粮队经过,一举劫之。若能焚其粮草最好,若不能,也要让他的粮道不得安宁。”
“若是被识破...”于禁仍有顾虑。
郭嘉轻笑:“识破又如何?赵云若报复,正好坐实了黄巾劫粮的罪名。我军可趁机以剿匪为名,收编附近饥民。记住,此战不在于缴获多少粮草,而在于断其粮道,乱其军心。”
同一时间,幽州军大营中,戏志才也在研究着同一幅地图。
“子龙,我军粮道绵长,曹军绝不会坐视不理。”戏志才的羽扇在狼牙谷位置轻轻一点,“郭奉孝必在此设伏。”
田豫接口道:“据探马回报,狼牙谷附近近日确有不明身份的武装出没,打着黄巾旗号,行踪诡秘。”
赵云目光锐利:“军师以为该如何应对?”
戏志才微微一笑:“将计就计。明日押送的粮车,十车中九车装沙石,只一车装粮。严纲将军率三千精兵提前埋伏,待出动,立即合围。”
“那真粮草...”田豫疑惑。
“真粮草由单经将军率轻骑抄小路押送。”戏志才的羽扇移向地图另一侧,“而我们真正的目标,在这里——黄巾在淄水之畔的秘密囤粮地。”
次日清晨,一支看似普通的运粮队缓缓进入狼牙谷。
车队行进缓慢,护卫的士兵也显得漫不经心。隐藏在两侧山崖上的于禁看得分明,心中虽有一丝疑虑,但想到郭嘉的嘱咐,还是下达了出击的命令。
五百“黄巾”如猛虎下山,直扑粮队。
就在他们即将得手之际,山谷两侧突然战鼓震天。严纲率领的伏兵如神兵天降,将“黄巾”团团围住。
“中计了!”于禁大惊,急忙下令撤退。
但为时已晚。严纲的部队早已封死退路,箭雨如注。假扮黄巾的曹军虽然勇猛,但在绝对优势兵力面前,很快溃不成军。于禁在亲兵拼死保护下,仅率数十骑突围而出。
就在狼牙谷激战正酣时,赵云亲率五千精锐,直扑戏志才所说的淄水囤粮地。
这里原是黄巾渠帅司马俱的秘密据点,储存着从各地劫掠来的大量粮草。由于狼牙谷的激战吸引了守军的注意力,赵云的突袭来得猝不及防。
“常山赵子龙在此!降者免死!”赵云一马当先,银枪所向披靡。
守军的抵抗很快土崩瓦解。当幽州军打开仓库时,连久经战阵的赵云都不禁动容——里面堆满了粮食,粗略估计不下十万斛。
“立即装车运走,一刻不得延误!”赵云下令。
消息传回曹营,于禁跪地请罪。
出乎意料的是,郭嘉并没有责怪他,反而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十万斛粮食?好,很好。”
曹操疑惑:“奉孝何出此言?”
“明公想想,”郭嘉缓缓道,“黄巾失此巨粮,数十万人立即陷入绝境。此时我军开仓放粮,他们还能不归顺吗?”
果然,接下来数日,因断粮而走投无路的黄巾纷纷来投,短短时间内,曹操就收编了三万余人。
夜色中,幽州军大营灯火通明。
单经清点完缴获,欣喜地汇报:“将军,此次共得粮十万斛,足够我军支用数月!”
严纲却有些不满:“可惜让于禁跑了,否则定要那郭嘉知道厉害。”
戏志才轻摇羽扇:“严将军不必懊恼。此战,我们得了实利,曹操得了虚名,各取所需罢了。重要的是——”
他话音未落,探马来报:曹军正在大规模收编断粮黄巾,数量已达三万之众。
帐内顿时寂静。
赵云打破沉默:“三万饥民,曹操要如何养活?”
“这就是郭奉孝下一计的要害了。”戏志才的目光变得深邃,“他敢收,就一定有办法养。看来,这场粮道之争,还远未结束。”
此时,在曹军大营,郭嘉正对曹操细说下一步计划:
“明公,这三万降卒看似负担,实则是我们夺取青州民心的利器。请立即下令:开仓赈济,以工代赈,修建水道,开垦荒地。同时散布消息,就说...”
他压低声音,说出了一番让曹操眼前一亮的计策。
夏夜的风中,两军的谋士都在运筹帷幄。表面上的粮草争夺背后,是更深层次的民心与战略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