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很大。赵大勇经济拮据,可能是在倒卖什么,或者替人跑腿。”负责排查的警员汇报,“但对方很警惕,始终背对或避开主要摄像头,无法识别身份。”
陈默要了所有涉及这个“连帽衫”的监控时间点,反复观看。他发现,“连帽衫”每次出现和离开的路线,都刻意避开了主干道的天眼系统,对附近监控盲区异常熟悉。
“不是新手。”陈默对队长说,“他对这一带的监控布局了如指掌。”
与此同时,陈默坚持对李建军当年的火灾案卷进行了调阅。卷宗记录简单明了,意外失火,多人死伤,李建军尸体烧毁严重,但通过牙齿记录和部分未被完全焚毁的贴身物品确认了身份。当时负责现场勘验的法医之一,名叫刘明,已于一年前病逝。而当年参与救援的消防队员、处理善后的街道工作人员,也都因为时间久远,难以找到有效的关联点。
就在调查似乎陷入僵局时,技侦部门对赵大勇手机数据的恢复取得了突破。他们从一款被删除的加密通讯软件残留数据中,还原出部分信息碎片。其中一条在死亡前一天晚上收到的信息,内容只有简短的几个字,来自一个无法追踪的虚拟号码:
“沉默的孩子不说话,红色的月亮挂天上……”
看到这条信息时,陈默的瞳孔微微收缩。他没有对任何人提起这句话,只是将其默默记在心里。这条带着童谣气息的信息,与现场那种诡异的“洁净”和“已死dNA”的布置,风格高度统一。是预告,还是宣言?
队长那边则决定,对赵大勇和李建军之间可能存在的、不为人知的交集进行深挖。既然明面上的社会关系毫无重叠,那么更隐秘的层面呢?比如,债务?比如,共同认识的、游走于灰色地带的人?
陈默则独自去了存放李建军遗物的仓库——当年火灾后,无人认领的少量物品被打包存放在这里。管理仓库的是个昏昏欲睡的老头,对三年前的事情早已记忆模糊。在一个落满灰尘的纸箱里,陈默只找到几件烧得残破的工装,一个熏黑的铝制饭盒,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他仔细检查了每一样东西,甚至戴着手套触摸那些焦黑的布料,试图捕捉到一丝残留的气息,但一无所获。
就在陈默准备离开时,他的目光被仓库角落另一个箱子吸引。那箱子看起来更旧,标签模糊,但上面用墨水写着的“腾飞化工厂”字样还能辨认。他走过去打开,里面是一些零散的文件、工作日志,似乎是与李建军同期的一些工人的杂物,未被及时清理。
他耐心地翻捡着,大部分是毫无价值的废纸。直到在箱底,摸到一个硬硬的、巴掌大小的笔记本。牛皮封面,边缘磨损严重。他翻开,里面是密密麻麻、稚嫩而认真的铅笔字,间或有一些歪歪扭扭的简笔画。看起来像是个孩子的日记本。
日记本的主人没有写名字。记录断断续续,时间跨度大概在几年前。内容大多是一个孩子单调的生活,上学,放学,被其他孩子欺负,对父母的思念……陈默一页页翻看着,直到接近末尾的几页,笔迹开始变得有些凌乱,带着一种压抑的恐惧。
“……他们又来了,在窗户外面笑……我不敢出声……”
“……爸爸的工友赵叔叔今天来了,和爸爸吵架了,声音好大……我躲在床底下……赵叔叔说‘说出去大家一起死’……”
“……红色的月亮,好可怕……像那天晚上的火……妈妈说看见红色月亮不能说话,不能出声……沉默的孩子才能活下来……”
陈默的手指停在“红色的月亮”和“那天晚上的火”这几行字上。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红色的月亮……和赵大勇手机里那条信息对上了。还有“火”?三年前腾飞化工厂的那场火?
这个写日记的孩子,是谁?他\/她口中的“爸爸”,是李建军吗?那个“赵叔叔”,是不是赵大勇?如果“爸爸”是李建军,那么这个孩子,档案里为什么没有记录?李建军不是一直单身,且资料显示无子女吗?
“沉默的孩子不说话,红色的月亮挂天上……”
童谣在脑海中回响。陈默合上日记本,小心地将其放入证物袋。他感觉,自己似乎触摸到了那个“幽灵”留下的一根丝线,一根连接着过去那场大火和眼下这起缄默谋杀的、冰冷而纤细的丝线。
他拿出电话,拨给队长:“头儿,查一下李建军,他可能有一个孩子。还有,三年前腾飞化工厂那场火,恐怕没那么简单。”
接下来的调查方向,因为这本意外发现的日记,陡然转向。
根据陈默提供的线索,队里动用技术手段,结合三年前的户籍、暂住信息以及腾飞化工厂的员工福利记录(如子女入学登记等)进行交叉比对。过程并不顺利,时间久远,很多记录缺失或不全。但最终,在一个几乎被遗忘的社区流动人口登记表副本的扫描件上,找到了一个关键信息:李建军,曾于约四年前,将其一个远房侄女接来同住,名义是照顾其上学。女孩登记的名字叫李丫,当时约八岁。但在化工厂火灾前约半年,这个登记记录被注销了,备注是“已返乡”。
然而,后续查询李丫在原籍地的信息,却显示查无此人。这个女孩,就像一滴水,在城市的边缘蒸发了一样。
“李丫……”陈默看着屏幕上那个模糊的名字和早已失效的登记信息,低声念了一遍。那个日记本的主人,大概率就是她。
与此同时,对腾飞化工厂火灾案的重新审视也有了惊人发现。当年的事故认定报告虽然结论是意外,但在一些细节记载和幸存者的零散证言中,存在微小的、未被深入追究的矛盾点。比如,有当晚值班的保安隐约提过,起火前似乎听到厂房区域有争吵声,但当时没在意,后来调查组也未采信。又比如,关于起火点的判断,虽然最终指向线路老化,但最初也有消防员提出过疑似多个起火点的疑问,只是缺乏足够证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