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风带着暖意掠过校园,教学楼前的樱花树绽出粉白的花苞,风一吹,细碎的花瓣落在江恋棠的课本上。她正坐在教室靠窗的位置刷题,指尖划过数学试卷上的函数图像,耳边却不断传来同学们的讨论声——下周就要开始文理分科报名了,整个高一都笼罩在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氛围里。
“江恋棠,你打算选文选理啊?”林溪凑过来,手里还拿着一张分科意向调查表,“我爸妈想让我选理科,说以后好就业,可我历史和地理每次都考年级前几,真的好纠结。”江恋棠放下笔,看着窗外飘落的樱花瓣,心里也泛起一阵犹豫:她的语文和英语始终稳定在年级前列,作文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可数学和物理经过一年的努力,也能排进班级前十,选文选理,仿佛是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每一步都牵动着未来的方向。
放学回家的路上,江亦辰看出了她的心事,一边开车一边轻声问:“是不是在为分科的事烦恼?”江恋棠点点头,把心里的纠结说出来:“我喜欢文科,尤其是写作,可又觉得理科就业面广,而且爸爸你是学理科的,或许我也能学好理科。”江亦辰笑了笑,说:“爸爸学理科是因为喜欢地质研究,你选科不能看别人,得看自己真正热爱什么。就像我研究矿物质,要是不喜欢,怎么能在野外考察时熬住风寒呢?”
回到家,苏晓棠已经做好了晚饭,餐桌上摆着江恋棠爱吃的番茄牛腩。吃饭时,苏晓棠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那是她高中时的作文本,里面夹着几张当年的分科志愿表。“你看,妈妈当年也纠结过分科,”苏晓棠翻开笔记本,里面的字迹青涩却工整,“我那时候数学也不错,可每次写作文都能沉浸进去,后来还是跟着心选了文科,现在才能写出《烟火里的情书》。”
江恋棠接过作文本,指尖抚摸着泛黄的纸页,忽然想起自己在文学社写的那些文章——每次笔尖落在纸上,把心里的想法变成文字时,那种满足感是解出数学题也无法替代的。她抬头看着父母,认真地说:“我想选文科,我喜欢写作,想以后像妈妈一样,用文字记录生活,传递温暖。”苏晓棠和江亦辰相视一笑,苏晓棠摸了摸她的头:“只要你想清楚了,我们就支持你,不管选什么,只要坚持下去,都能走出自己的路。”
确定选文科后,江恋棠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她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文科科目上,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到学校背古诗文和政治知识点,晚上回家后,除了整理文科错题,还会写一篇短文,记录当天的生活和感悟。陈宇最终选了理科,每次课间遇到,都会互相分享学习心得:陈宇会给她讲难懂的物理公式,她则帮陈宇修改作文,两个曾经的同桌,在不同的赛道上,依然互相鼓励着前进。
分科后的第一次月考,江恋棠的文科成绩冲进了年级前三,语文作文更是得了满分。老师在课堂上读她的作文时,她看着台下同学们认真的眼神,忽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文字不仅能治愈自己,还能打动别人,这就是她想要的未来。放学后,她拿着试卷跑回家,把好消息告诉父母,苏晓棠特意做了她最爱吃的蔓越莓饼干,江亦辰则拿出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说:“这是爸爸托大学同学买的,里面有很多名家的创作故事,对你写作会有帮助。”
进入高二,文科的学习节奏明显加快,历史要背诵的时间线越来越长,政治的哲学原理越来越抽象,地理的洋流和气候图也常常让人混淆。江恋棠每天都把知识点整理成思维导图,贴在房间的墙上,一抬头就能看到。有次背历史年表到深夜,她揉着发酸的肩膀,忽然觉得有点累,可看到书桌上苏晓棠写的便签——“慢慢来,妈妈相信你能行”,又重新拿起课本,继续背诵。
五月的一天,文学社举办了“青春与梦想”主题征文比赛,江恋棠写了一篇关于父母和错题本的文章,题目叫《纸页间的温暖》,里面记录了江亦辰帮她整理数学错题的细节,还有苏晓棠在“时光情书”里写的鼓励话语。没想到这篇文章不仅获得了一等奖,还被推荐到市里的中学生作文大赛,最后竟得了二等奖。
拿到获奖证书那天,江恋棠特意带着证书去了苏晓棠的书房,把证书放在《烟火里的情书》旁边。“妈妈,我也能写出打动别人的文章了。”苏晓棠抱着她,眼里满是骄傲:“我的念念长大了,以后肯定能比妈妈写得更好。”江亦辰则拿出相机,拍下了这一幕,笑着说:“这是我们家的‘文学传承’,以后要好好保存。”
高二暑假,江恋棠报名参加了市里的文学夏令营,为期两周的时间里,她和来自不同学校的文学爱好者一起听作家讲座,参观出版社,还和编辑面对面交流写作心得。有位资深编辑看了她的文章后,认真地说:“你的文字里有生活的温度,这是最难得的,以后要多观察生活,多记录细节,坚持下去,肯定能写出好作品。”
夏令营结束后,江恋棠把编辑的话记在笔记本上,开始更加用心地观察生活——她会在上学路上记录卖早餐阿姨的笑容,在课间观察同学们讨论问题的样子,甚至把父母日常的对话也写进素材本里。苏晓棠看到她的素材本,笑着说:“这才是写作该有的样子,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最好的写作素材。”
进入高三,学习压力陡然增大,每天的课表被试卷和复习资料填满,晚自习要上到十点半,周末还要参加各种模考。江恋棠的文科综合成绩偶尔会波动,每次考不好时,她都会拿出父母当年的分科志愿表和自己的获奖证书,给自己打气。苏晓棠也会陪她一起复习,帮她梳理历史时间线,江亦辰则会在她累的时候,给她讲自己科研时遇到的困难,告诉她:“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坚持下去,就能看到希望。”
十二月的模考,江恋棠的成绩不太理想,文科综合比上次下降了二十分。她拿着试卷,坐在教室里偷偷哭了起来,觉得自己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林溪看到后,坐在她身边,递给她一张纸巾:“别难过,我上次理科模考也考砸了,后来调整了复习方法,这次就进步了。你那么喜欢文科,肯定能找到问题所在的。”
回家后,江恋棠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肯出来。苏晓棠敲了敲门,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来,坐在她身边:“妈妈知道你压力大,可一次考不好不代表什么。你还记得你军训时拉练吗?那么远的路,你也是一步步坚持下来的,高考就像拉练,偶尔放慢脚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江亦辰也走进来,拿出她的错题本:“我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里,你看你这道历史题,是因为时间线记混了,我们一起整理个时间轴,下次就不会错了。”
在父母的帮助下,江恋棠重新调整了复习计划,把文科综合的错题按科目分类,每天花一个小时专门攻克薄弱环节。她还和班里的文科尖子生组成学习小组,每天晚上一起在线上讨论难题,分享复习技巧。慢慢地,她的成绩又回到了年级前列,脸上也重新露出了笑容。
春节过后,离高考只有一百多天了,学校里挂起了“百日冲刺”的横幅,每天早上的晨读声比往常更响亮,晚自习的灯光也亮到更晚。江恋棠的房间里,倒计时日历上的数字一天天减少,书桌上的复习资料堆得越来越高,可她的眼神却越来越坚定——她知道,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考上理想的大学,学习自己热爱的中文专业。
三月的一天,苏晓棠在整理书房时,发现了江恋棠写的一篇短文,题目叫《我的高考梦想》,里面写着:“我想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以后成为一名作家,写出像妈妈一样温暖的书,记录下父母的爱,记录下青春的美好,让更多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苏晓棠把短文拿给江亦辰看,两人都红了眼眶,江亦辰轻声说:“我们的念念,真的长大了。”
高考前一周,学校放了假,让学生在家调整状态。江恋棠没有再刷题,而是每天看看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和父母一起散步,放松心情。苏晓棠每天都做她爱吃的菜,江亦辰则会陪她下象棋,缓解她的紧张情绪。考前一天,江亦辰帮她检查考试用品,苏晓棠则给她整理衣服:“别紧张,正常发挥就好,不管结果怎么样,你都是我们的骄傲。”
高考那天,天格外蓝。江亦辰和苏晓棠一起送她去考场,江恋棠走进考场前,回头看了看父母,他们正站在阳光下,笑着向她挥手。她深吸一口气,走进考场——这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她追逐梦想的第一步,她相信,只要全力以赴,就不会留下遗憾。
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江恋棠走出考场,看到父母早已在门口等她。江亦辰接过她的考试袋,苏晓棠给她递了一瓶水:“考得怎么样?累不累?”江恋棠笑着说:“感觉很好,作文题目是《温暖的瞬间》,我写了我们家的错题本和‘时光情书’,应该能得高分。”
那天晚上,家里举行了一场小小的庆祝宴,苏晓棠做了一桌子江恋棠爱吃的菜,江亦辰还开了一瓶果汁:“从今天起,你可以好好放松了,想去哪里玩,我们都陪你。”江恋棠看着父母,认真地说:“我想去北京大学看看,我想提前感受一下那里的氛围。”苏晓棠和江亦辰相视一笑:“好,等成绩出来,我们就带你去北京。”
七月初,高考成绩公布的那天,江恋棠紧张得手都在抖。苏晓棠握着她的手,江亦辰坐在电脑前,输入她的准考证号和身份证号。当屏幕上出现“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分数线以上”的字样时,江亦辰激动地喊:“考上了!念念考上北大中文系了!”
江恋棠跑过去,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成绩,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这三年的努力,每天的早起晚睡,无数次的错题整理,终于有了回报。苏晓棠抱着她,声音哽咽:“太好了!妈妈就知道你能行!”江亦辰则拿出手机,给远在新疆的同事打电话,分享这个好消息:“我女儿考上北大中文系了!她以后要当作家,像她妈妈一样,用文字传递温暖!”
几天后,江恋棠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拿着通知书,跑到书房,翻开苏晓棠的“时光情书”本子,在最新的一页写下:“今天收到了北大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谢谢爸爸妈妈这三年的陪伴和支持。以后我会继续努力,好好学习中文,写出更多温暖的文章,不辜负你们的期望,也不辜负自己的梦想。”
苏晓棠和江亦辰看到她写的话,相视一笑。江亦辰拿起笔,在旁边写下:“念念,恭喜你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三年,你付出的努力我们都看在眼里,你不仅收获了成绩,更收获了对热爱的坚持。未来的日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记得,家永远是你最温暖的港湾。”苏晓棠也写下:“我的念念终于要去追求更大的梦想了,妈妈为你骄傲。希望你在北大的校园里,继续保持对文字的热爱,用你的笔,写出更多打动人心的故事,传递更多生活的温暖。”
八月中旬,一家三口如约去了北京。站在北京大学的校门前,江恋棠心里满是激动——这是她梦想的地方,也是她未来四年要生活的地方。她牵着父母的手,走进校园,看着古朴的教学楼和满是书香的图书馆,忽然想起自己高中时写的那些文章,想起父母的支持和鼓励,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江亦辰帮她拍了很多照片,苏晓棠则拿出笔记本,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带着念念来到北大,看着她眼里的期待,心里满是欣慰。从那个在周庄喂鱼的小女孩,到即将踏入北大校园的少女,我们的念念长大了。愿未来的日子,她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闪闪发光,成为一个温暖、有力量的人。”
晚上,三人坐在北大附近的餐厅里,看着窗外的夜景。江恋棠靠在苏晓棠的肩膀上,轻声说:“妈妈,以后我也要写一本关于我们家的书,把错题本的故事、‘时光情书’的故事都写进去,让更多人知道,平凡的生活里也有很多温暖的瞬间。”苏晓棠笑着说:“好啊,妈妈等着看你的书,等你出书了,妈妈一定第一个买,还要帮你宣传。”江亦辰也说:“是啊,我们的念念这么有才华,肯定能写出很棒的书,爸爸的科研故事也可以给你当素材。”
月光洒在三人身上,温柔而明亮。江恋棠看着父母的笑容,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高考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新起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她,但只要有父母的陪伴和支持,有对文字的热爱,她就有勇气去面对一切。而那些在高中三年里,父母为她做的每一顿饭,整理的每一道错题,说的每一句鼓励的话,都会成为她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永远温暖着她的心房,指引着她在文学的道路上,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