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中文网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南京的八月末总带着点不舍的暑气,老院子里的胡杨却已悄悄换了模样——最靠近石桌的那几枝桠,叶片边缘晕开浅淡的金,像被夕阳偷偷描了圈边。苏晓棠坐在雨棚下的石凳上,指尖捻着片刚飘落的胡杨叶,叶片的脉络在阳光下清晰得能数出纹路,她把叶子夹进错题本里,正好压在七月二日那张风铃照片的边角,两种绿、一种金,在纸页间叠出了时光的层次感。

“妈妈,阿敦哥哥把木坯装好了!”棠棠抱着个竹编小盒子跑过来,盒子盖没扣紧,露出半块刻着胡杨王轮廓的木坯——是阿敦这半个月来的心血,每天放学后就蹲在石桌旁刻,手上磨出了浅红的印子也不肯停。“他说要把这个带给敦煌的爷爷,还要跟月牙姐姐的刺绣比一比,看谁的胡杨更像真的!”

苏晓棠接过竹盒,轻轻掀开盖子:木坯上的胡杨王刻得格外用心,树干上的疤节用了“留纹法”,保留了胡杨木本身的肌理,远看像真的树皮在阳光下泛着粗糙的光;枝桠间还刻了只小小的飞鸟,翅膀的纹路细得要凑近才能看清。“阿敦的手艺又进步了,老木匠爷爷肯定喜欢。”她抬头时,看见江亦辰扛着个帆布包从巷口走来,包上印着敦煌研究院的logo,是去年去敦煌时买的旧包,边角磨得发白,却洗得干干净净。

“东西都收拾好了,明天一早的火车。”江亦辰把包放在石桌上,拉开拉链露出里面的物件:爷爷的旧手札分装在防水袋里,怕路上受潮;奶奶的搪瓷锅裹了两层棉布,锅沿的磕碰处贴了片软胶,防止运输时碰坏;还有一捆胡杨木料,是他特意从老木匠朋友那收来的老料,“老木匠爷爷说想做个‘双杨合璧’的木盘,用南京和敦煌的胡杨木各做一半,我带点料过去,正好能凑成对。”

他说着从包里拿出个巴掌大的木盒,打开是两把小巧的刻刀,刀柄上刻着对称的胡杨叶图案——一把是爷爷当年用过的旧刀,刀刃磨得发亮;另一把是他新打的,刀柄用的是南京胡杨的根料,“给阿敦的,老刀沉,新刀轻,让他跟爷爷学的时候换着用。”

苏晓棠指尖拂过旧刻刀的刀柄,上面还留着爷爷掌心的温度似的,她忽然想起去年在敦煌,老木匠爷爷握着这把刀教阿敦刻“穿草绳胡杨”的模样,阿敦当时握刀的手还在抖,现在却能独立刻出胡杨王了。“时间过得真快,去年阿敦还不敢碰刻刀,现在都能当小老师了。”她笑着把刻刀放进竹盒,和阿敦的木坯摆在一起,“明天出发前,让阿敦把他画的捞鱼图也带上,贴在敦煌的传承墙上,跟南京的呼应。”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透,巷口的路灯还亮着暖黄的光。阿敦背着个蓝色的小书包,里面装着他的木刻工具和画本,手里攥着个透明的小瓶子,里面装着南京胡杨的叶子——是他前一天特意捡的,说要带给敦煌的小朋友看,“让他们知道,南京的胡杨和敦煌的胡杨,叶子都是一样的纹路,就像我们都是一家人。”

火车站的人不多,棠棠趴在车窗边,看着外面的景色一点点往后退,手里的小本子上已经画了好几笔:火车的轮子、窗外的电线杆,还有一个小小的胡杨轮廓。“妈妈,我们到敦煌的时候,胡杨会不会已经黄了?”她抬头问,眼睛里满是期待,“我想捡一片敦煌的胡杨叶,跟南京的放在一起,这样我的错题本里就有两个地方的胡杨了。”

苏晓棠把她揽进怀里,翻开手机里的照片——是老木匠爷爷前几天发来的,敦煌的胡杨已经开始泛黄,最老的那棵胡杨王,树干上的叶子像撒了把金粉,“快了,再过一个月,敦煌的胡杨就会全黄,到时候我们可以在胡杨王下拍照,把照片贴在错题本里,比叶子还好看。”

江亦辰坐在旁边,手里拿着爷爷的手札,翻到其中一页,上面画着敦煌胡杨王的草图,旁边写着“一九八五年秋,与老杨(老木匠爷爷)同游胡杨王,其干如铁,其叶如金,叹为观止”。“爷爷当年和老木匠爷爷一起看过胡杨王,这次我们带着阿敦和棠棠去,也算圆了爷爷的心愿。”他轻声说,指尖划过“老杨”两个字,墨色已经有些淡,却藏着几十年的情谊。

火车走了十几个小时,等他们到达敦煌时,已是傍晚。出了火车站,就看见老木匠爷爷站在路边,穿着件深蓝色的布衫,手里拄着根胡杨木拐杖,拐杖头刻着片小小的胡杨叶。“可算来了!”老木匠爷爷笑着迎上来,先接过江亦辰手里的帆布包,又摸了摸棠棠和阿敦的头,“路上累了吧?林阿婆在家煮了胡杨叶茶,还蒸了你们爱吃的红枣馍。”

月牙跟在老木匠爷爷身后,穿着条浅粉色的裙子,手里抱着个绣绷,上面绣着条小鱼,鱼身上的纹路和阿敦木坯上的胡杨叶纹路一模一样——是她特意照着阿敦之前发来的照片绣的。“阿敦哥哥!”她跑过来,把绣绷递过去,“你看,我的小鱼绣好了,是不是跟你的木刻很配?”

阿敦立刻从书包里拿出自己的木坯,两个物件放在一起,小鱼仿佛正从胡杨旁游过,画面格外和谐。“太配了!”阿敦兴奋地说,“我还刻了胡杨王的木坯,想跟爷爷一起修,修好了挂在传承墙上。”

老木匠爷爷看着木坯,眼睛里满是欣慰:“好,明天我们就一起修,让你看看敦煌胡杨木的‘脾气’——它比南京的胡杨木更硬,刻的时候要顺着木纹走,不然容易裂。”他说着拄着拐杖往前走,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胡杨木拐杖敲在地上,发出“笃笃”的声,像在为这重逢的画面打节拍。

林阿婆的院子里也种着一棵胡杨,比南京老院子里的更粗壮,树干上爬满了青苔,像裹了层绿色的铠甲。院子中间的石桌上,放着个搪瓷壶,里面的胡杨叶茶冒着热气,旁边的盘子里摆着红枣馍,馍上印着胡杨叶的图案——是林阿婆用模子压的,说这样更有“胡杨的味道”。

“晓棠,你看这个。”林阿婆拉着苏晓棠的手,走进里屋,从衣柜里拿出个红色的布包,打开是一块绣布,上面绣着两棵胡杨,一棵是南京的绿,一棵是敦煌的金,中间用丝线绣了条细细的线,像连接两地的桥。“这是我这几个月绣的,想把它送给你们,挂在南京的书房里,跟你们的‘胡杨合璧图’做个伴。”

苏晓棠接过绣布,指尖能感受到丝线的细腻,两棵胡杨的叶脉都绣得格外清晰,连南京胡杨的浅绿渐变和敦煌胡杨的金黄层次都分毫不差。“太好看了,林阿婆,谢谢您。”她把绣布抱在怀里,像抱着一份沉甸甸的心意,“我们回去就把它装裱起来,挂在书房最显眼的地方,让每个来的人都能看到南京和敦煌的胡杨。”

晚饭时,大家围坐在石桌旁,喝着胡杨叶茶,吃着红枣馍,聊着最近的事。老木匠爷爷说,社区里的孩子们最近都爱上了木刻,每天都有人来他的小屋里学,“有个叫小石头的孩子,跟阿敦差不多大,刻的胡杨特别有灵气,这次你们来了,正好让他跟阿敦交流交流。”

月牙说,她最近在绣一幅“胡杨风铃图”,想把南京的风铃和敦煌的胡杨结合起来,“等绣好了,我就寄给你们,挂在南京的雨棚下,这样你们听到风铃响,就像听到我在敦煌跟你们说话。”

棠棠听得眼睛发亮,拉着月牙的手说:“月牙姐姐,我也想跟你一起绣,我会绣小胡杨叶,我们可以一起绣一幅大的,挂在两地的传承墙上。”

江亦辰看着孩子们热闹的样子,笑着对老木匠爷爷说:“这次我们带来了南京老物件展的照片,明天可以给社区的孩子们看看,让他们知道南京的传承故事,也让两地的孩子多些交流,说不定以后还能一起办个‘两地胡杨手作展’。”

老木匠爷爷立刻点头:“好啊!我早就想办这样的展了,让孩子们知道,手艺不只是自己的事,还是两地人的缘分,是一代代人的传承。”

晚上,苏晓棠住在林阿婆的房间里,窗外的胡杨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银辉。她拿出错题本,在灯下写下:“八月三十日晚,抵达敦煌。林阿婆的胡杨叶茶还是老味道,月牙的小鱼刺绣和阿敦的木刻配成了一对,老木匠爷爷说要教阿敦刻敦煌的胡杨木。原来跨越千里的重逢,从来都不陌生,因为胡杨是我们的纽带,手艺是我们的语言,每一份心意都能在胡杨的见证下,找到归宿。”她贴上一张傍晚在火车站拍的照片,老木匠爷爷和林阿婆的笑脸在夕阳下格外温暖,旁边还夹了片刚从林阿婆院子里捡的胡杨叶,比南京的胡杨叶更宽一些,纹路也更粗。

第二天一早,阿敦就拉着江亦辰去了老木匠爷爷的小屋。小屋不大,墙上挂满了木刻作品,有胡杨王、有小鱼、还有各种小动物,每一件都刻得栩栩如生。屋角放着个旧木柜,里面摆满了刻刀和木坯,最上面一层放着个小小的木盒,里面装着老木匠爷爷年轻时的作品——是一片胡杨叶木刻,已经有些发黑,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用心。

“阿敦,来,先试试敦煌的胡杨木。”老木匠爷爷从木柜里拿出块胡杨木坯,递给阿敦,“你先摸摸,感受一下它的纹路,敦煌的胡杨木因为气候干燥,纹路更密,刻的时候要轻一点,顺着纹路走,不然容易崩裂。”

阿敦接过木坯,指尖在上面轻轻划过,能感受到纹路的粗糙,比南京的胡杨木更硬实。他拿出江亦辰给的新刻刀,按照老木匠爷爷说的,先在木坯上画了个小小的胡杨芽,然后顺着纹路慢慢刻。刚开始的时候,他的手还有点抖,刻出来的线条不够流畅,老木匠爷爷蹲在他身边,握着他的手,一点点调整角度:“别急,刻木刻就像跟胡杨说话,你要慢慢听它的‘脾气’,它让你往哪走,你就往哪走,这样刻出来的东西才有‘活气’。”

在老木匠爷爷的指导下,阿敦渐渐找到了感觉,刻出来的胡杨芽越来越生动,连芽尖的弧度都恰到好处。江亦辰坐在旁边,看着阿敦认真的样子,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幕,发给南京社区的石建国,“让石叔看看,我们的小传人在敦煌进步多大,回去也给南京的孩子们鼓鼓劲。”

苏晓棠和月牙则在林阿婆的院子里绣东西。月牙把她的“胡杨风铃图”铺在石桌上,绣布上已经绣好了几串风铃,每串风铃下面都挂着片小小的胡杨叶,有绿的,有金的。“晓棠姐,你看这个风铃的丝线,我用了浅蓝和浅紫,像南京的天空,这样风铃看起来就像飘在天上一样。”月牙指着绣布说,眼睛里满是期待。

苏晓棠拿起针线,帮月牙绣风铃的挂绳:“我们可以在风铃旁边绣几只飞鸟,让它们朝着南京的方向飞,这样就像把敦煌的心意带给南京的朋友。”她一边绣,一边给月牙讲南京老院子里的故事,讲雨棚下的风铃,讲社区的老物件展,月牙听得入了迷,时不时问一句:“南京的胡杨真的会在夏天长出浅绿的叶子吗?”“老物件展上真的有奶奶的搪瓷锅吗?”

棠棠则在院子里跟几个敦煌的小朋友玩,她拿出自己的画本,给他们看南京胡杨的样子,还教他们画小胡杨叶。“你们看,南京的胡杨叶子边缘是圆的,敦煌的胡杨叶子边缘是尖的,就像我们的小手指。”棠棠一边说,一边在画本上画了两片叶子,一片圆,一片尖,惹得小朋友们哈哈大笑。

中午的时候,老木匠爷爷的小屋格外热闹。社区的孩子们都来看阿敦刻木刻,小石头拿着自己的胡杨木刻来问阿敦:“阿敦哥哥,你看我刻的胡杨,为什么总觉得少点什么?”

阿敦接过木刻,仔细看了看,说:“你刻的胡杨树干太直了,我爷爷说,胡杨在风沙里生长,树干会有点歪,这样才像真的胡杨,才有‘活气’。”他说着拿起刻刀,在小石头的木刻上轻轻修了几下,树干立刻有了弯曲的弧度,看起来更生动了。

小石头高兴得跳起来:“谢谢阿敦哥哥!我以后刻胡杨,就照着你说的,让树干歪一点,这样就有‘活气’了!”

老木匠爷爷看着孩子们的互动,笑着对江亦辰说:“你看,这就是传承,不用我们多说,孩子们自己就能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说不定再过几年,他们就能成为两地传承的小使者,把胡杨的故事和手艺传得更远。”

江亦辰点头,拿出带来的南京老物件展照片,分给孩子们看:“这是南京社区的老物件展,有爷爷的手札,有奶奶的搪瓷锅,还有林阿婆的旧绣架。你们看,这些老物件背后都有故事,就像你们刻的木刻、绣的绣品一样,以后也会成为有故事的物件,传给下一代。”

孩子们凑在一起,认真地看着照片,时不时发出“哇”的惊叹声。“这个搪瓷锅跟我奶奶的一样!”“这个手札上的字好漂亮!”“我以后也要做一件手作,放在老物件展上!”

下午,大家一起去看胡杨王。胡杨王生长在敦煌郊外的一片戈壁上,树干粗壮得要几个人才能抱过来,树皮皲裂,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却依旧挺拔,枝桠向四周伸展,像一双巨大的手,守护着这片戈壁。树叶已经开始泛黄,阳光洒在叶子上,泛着金色的光,远远看去,像一棵燃烧的树。

“这棵胡杨王已经有三百年的历史了。”老木匠爷爷拄着拐杖,站在胡杨王下,给孩子们讲它的故事,“当年我和你爷爷(江亦辰的爷爷)来的时候,它还没这么粗,现在已经成了这片戈壁的守护神。它经历过风沙,经历过干旱,却从来没有倒下过,这就是胡杨的精神——坚韧、不屈,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活下去,还能把希望传给下一代。”

阿敦仰着头,看着胡杨王的枝干,眼睛里满是敬畏。他拿出画本,坐在地上,认真地画着胡杨王的样子,连树干上的每一道裂痕都不放过。“我要把胡杨王画下来,刻在木坯上,挂在南京的传承墙上,让南京的小朋友也能看到敦煌的胡杨王,知道它的精神。”

棠棠则捡了很多胡杨王的叶子,放在自己的小书包里,“我要把这些叶子带回南京,分给社区的小朋友,让他们知道敦煌的胡杨叶子是金色的,跟南京的不一样,却同样好看。”

苏晓棠和江亦辰站在胡杨王下,看着孩子们的样子,心里满是感慨。苏晓棠拿出手机,拍下胡杨王的全貌,又拍下阿敦画画、棠棠捡叶子的场景,“我们回去就把这些照片洗出来,贴在错题本里,再配上年老木匠爷爷讲的故事,让这份记忆永远保存下来。”

江亦辰从包里拿出带来的南京胡杨木料,放在胡杨王的树根旁,“这是南京的胡杨木,让它跟敦煌的胡杨王合个影,也算两地胡杨的一次相遇。等回去的时候,我们带点敦煌的胡杨木回去,跟南京的木料一起做个‘双杨合璧’的木盘,让两地的胡杨永远在一起。”

傍晚的时候,大家坐在胡杨王下,吃着带来的红枣馍和胡杨叶茶。风从戈壁上吹过来,带着胡杨的清香,树叶“沙沙”作响,像在跟他们说话。月牙拿出自己的绣绷,继续绣“胡杨风铃图”,阿敦则在画本上给胡杨王添了几只飞鸟,棠棠跟着老木匠爷爷学唱敦煌的民谣,歌声在戈壁上回荡,格外动听。

苏晓棠拿出错题本,在夕阳下写下:“八月三十一日,与老木匠爷爷、林阿婆、月牙和孩子们一起看胡杨王。三百年的胡杨王挺拔如旧,阿敦在画它的样子,棠棠在捡它的叶子,月牙在绣它的身影。原来胡杨的精神不只是坚韧,还有传承——它把自己的故事传给树叶,传给戈壁,传给每一个来看它的人,再由我们传给下一代,传给更远的地方。这就是胡杨的魔力,也是传承的魔力,能让千里之外的人,因为一棵胡杨,紧紧连在一起。”她贴上一张胡杨王的照片,照片里,孩子们的笑脸和金色的胡杨叶相映成趣,旁边还夹了片胡杨王的叶子,比之前捡的都要大,纹路也更深刻。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都在忙着准备“两地胡杨手作交流小展”。老木匠爷爷和江亦辰一起做“双杨合璧”木盘,用南京的胡杨木做左边的胡杨,敦煌的胡杨木做右边的胡杨,中间刻了条细细的河,像连接两地的纽带;苏晓棠和月牙一起绣“胡杨风铃图”,绣布上的风铃已经挂满了枝头,飞鸟也朝着南京的方向飞去;阿敦和小石头一起刻了个“胡杨王与南京胡杨”的木刻,把两地的胡杨刻在同一块木坯上;棠棠则和敦煌的小朋友一起画了幅“两地胡杨一家亲”的画,上面有南京的绿胡杨、敦煌的金胡杨,还有一群手拉手的小朋友。

开展那天,社区的小广场上挤满了人。老木匠爷爷的小屋前挂着“两地胡杨手作交流小展”的横幅,下面摆着几张桌子,上面放着大家的作品:“双杨合璧”木盘放在最中间,左边是南京的手作,有阿敦的木刻、棠棠的画、苏晓棠的刺绣;右边是敦煌的手作,有月牙的“胡杨风铃图”、小石头的胡杨木刻、林阿婆的“双杨绣布”。每张作品旁边都配了张卡片,写着作品背后的故事。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看着“双杨合璧”木盘,感慨地说:“我年轻时去过南京,见过南京的胡杨,跟敦煌的不一样,却同样有精神。现在看到这两个地方的胡杨木做在一起,就像看到了两地人的心意,真好。”

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来看展,孩子指着棠棠的画说:“妈妈,我也想画胡杨,我想画南京的绿胡杨和敦煌的金胡杨,还要画很多小朋友一起玩。”

阿敦和小石头站在自己的作品前,给来参观的人讲解:“这是南京的胡杨,叶子是绿的;这是敦煌的胡杨,叶子是金的,它们都是好朋友,就像我和小石头一样。”

月牙则拿着自己的“胡杨风铃图”,对大家说:“等我绣好了,就寄给南京的朋友们,挂在他们的雨棚下,这样他们听到风铃响,就像听到我在敦煌跟他们打招呼。”

苏晓棠和江亦辰看着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欣慰。苏晓棠拿出错题本,写下:“九月二日,两地胡杨手作交流小展开幕。‘双杨合璧’木盘成了大家最喜欢的作品,阿敦和小石头在讲他们的木刻故事,月牙在说她的风铃心愿。原来传承不需要宏大的场面,只需要一份真心,一份坚持,就能让两地的人因为手艺、因为胡杨,成为一家人。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传承,不只是手艺的传递,还有情感的连接,缘分的延续。”她贴上一张展会的照片,照片里,大家围着作品讨论的样子格外温馨,旁边还夹了张“双杨合璧”木盘的特写,南京的绿胡杨和敦煌的金胡杨在木盘上相得益彰。

离别的前一天,林阿婆给每个人都准备了礼物:给苏晓棠的是一块敦煌的胡杨木绣布,上面绣着小小的胡杨王;给江亦辰的是一把老木匠爷爷新打的刻刀,刀柄用的是敦煌胡杨的根料;给棠棠的是一个胡杨叶形状的银坠子,上面刻着“敦煌”两个字;给阿敦的是一个小小的木盒,里面装着老木匠爷爷年轻时的木刻工具,“希望你能把这些工具用好,把敦煌的木刻手艺带回南京,传给更多的人。”

老木匠爷爷拉着江亦辰的手说:“明年春天,我和林阿婆想去南京看看,看看你们的老院子,看看南京的胡杨,也看看南京的老物件展。到时候,我们再一起办个更大的‘两地胡杨手作展’,让更多的人知道胡杨的故事,知道手艺的传承。”

江亦辰立刻点头:“好啊!我们在南京等你们,到时候带你们去看南京的胡杨,去吃南京的小吃,去社区的传承墙看看阿敦和孩子们的作品。”

月牙拉着棠棠的手,舍不得松开:“棠棠妹妹,明年我还想跟你一起绣东西,我们一起绣一幅‘两地胡杨大合璧’,挂在南京和敦煌的传承墙上,让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约定。”

棠棠用力点头:“好!我会好好练习绣胡杨,明年等你来了,我们一起绣最漂亮的作品。”

离别的那天清晨,敦煌的天格外蓝,胡杨的叶子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老木匠爷爷和林阿婆送他们到火车站,月牙和小石头也来了,手里拿着给他们的礼物:月牙的“胡杨风铃图”已经绣好了一半,她把绣绷送给了苏晓棠,“晓棠姐,你回去接着绣,等绣好了,我们就把它挂在南京的雨棚下;小石头则把自己刻的胡杨木刻送给了阿敦,“阿敦哥哥,这是我刻的胡杨,你带回去挂在传承墙上,就像我在南京跟你一起传承手艺。”

火车开动的时候,大家都在窗外挥手,老木匠爷爷的胡杨木拐杖、林阿婆的布衫、月牙的粉色裙子、小石头的蓝色书包,都成了窗外最温暖的风景。棠棠趴在车窗边,挥着手里的胡杨叶银坠子,大声喊:“林阿婆、爷爷、月牙姐姐、小石头,明年我们南京见!”

阿敦则把小石头的木刻抱在怀里,看着窗外的胡杨一点点往后退,轻声说:“我会把你的木刻挂在传承墙上,等明年你来了,我们一起刻更好的作品。”

苏晓棠靠在车窗上,手里拿着林阿婆的胡杨木绣布,看着外面的戈壁和胡杨,心里满是不舍,却又充满了期待。她拿出错题本,在火车上写下:“九月四日,离开敦煌。林阿婆的绣布、老木匠爷爷的刻刀、月牙的半幅风铃绣、小石头的木刻,都成了我们带回南京的心意。明年春天,我们会在南京的老院子里等他们,等一场跨越千里的重逢,等一次更大的两地传承。原来离别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就像胡杨的叶子,秋天落下,春天又会发芽,传承也是一样,一次相遇,一次交流,就能在心里种下种子,等到合适的时候,就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她贴上一张火车窗外的胡杨照片,照片里的胡杨在戈壁上挺拔而立,像在为他们送别,也像在期待明年的重逢。

火车一路向东,朝着南京的方向驶去。苏晓棠看着错题本里的照片和文字,从南京的胡杨绿荫到敦煌的胡杨金黄,从孩子们的捞鱼日常到两地的手作交流,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满了温暖,满了传承的痕迹。她知道,这次敦煌之行不是结束,而是他们传承故事的新开始——明年春天,老木匠爷爷和林阿婆会来南京;明年夏天,他们会再办一次两地手作展;明年秋天,他们或许还会再来敦煌,看看胡杨王的金黄。

江亦辰坐在旁边,看着苏晓棠翻看错题本的样子,笑着说:“等回去了,我们把‘双杨合璧’木盘做好,挂在书房里,再把林阿婆的绣布装裱起来,跟我们的‘胡杨合璧图’放在一起。然后,我们把这次敦煌之行的照片和故事整理出来,贴在社区的传承墙上,让南京的居民也能知道敦煌的胡杨故事,知道两地的传承缘分。”

苏晓棠点头,抬头看向窗外,远处的天空渐渐泛起了浅蓝,像南京的天空。她知道,再过十几个小时,他们就能回到南京的老院子,看到那棵熟悉的胡杨,听到雨棚下的风铃响。而那些从敦煌带回的心意和故事,会像胡杨的种子一样,在南京的老院子里生根发芽,长成新的传承故事,等着被写进错题本里,等着被刻进胡杨的年轮里,等着被传给下一代,传给更远的地方。

而这一切,都只是开始。

315中文网推荐阅读:总裁老公:高先生的金丝雀飞了!风华正茂再重逢斩神:林七夜竟是我基友!重生逆天凰后:帝尊,你再撩!凤落紫霄之嫡女倾华假死后,彪悍农女拐个猎户生崽崽九天叶飘零瑶妃传浅予禇知白无明深渊快穿攻略之务实任务者原神:仙兽的我成为了执行官副本boss恋爱脑,娇娇宝快跑玄门小祖宗重生后再次封神【快穿】好孕尤物粉嫩嫩说好免费领福袋,你怎么骗我修仙从火影开始还散楼都市位面聊天群嫡女重生后,娇宠了高冷将军苟了千年,她的村民都成神了异世重生之:哥哥是个智能体快穿:宿主大大又抢男主了最后还是跟了你姚远小说全本免费阅读克苏鲁世界:我在那开诊所的日子蔚蓝档案重新的故事最强狂婿叶凡秋沐橙养老世界,玩成末日求生惊悚直播:人畜无害小白兔?猫猫我啊,靠养皇子升咖啦叙世羽奥特:带着游戏技能系统穿越了时空绮梦:王爷拥有读心术快穿之炮灰只想修炼姐姐的名字宫门深海来自旧时光我们的家人啊先婚后宠的妻神秘复苏,但是无敌原神:别跑呀,我的树王大人柯南:我的人设很柯学前夫,认输吧!我身价千亿你高攀不起独爱天价暖妻我的小青梅好可爱开局爆打懒儿,宿主她凶残成性至尊霸爱:火爆召唤师太妖孽穿越之许笑笑的修仙人生从五雷神火令开始:捕快修仙
315中文网搜藏榜:婚然心动,总裁的独家盛爱被休后:我带娘家登顶为王物业通知:违反规则将被抹杀极品男漂亮女七零嫁糙汉,我两胎生了五个崽夜月之暗东隅虽逝穿越莲花楼之李莲花,你要好好活脱离奴籍后,长姐回家种田了世子爷的心尖宠:长公主婚后日常道灵:噬道重生之霸气嫡女勇谋权快穿:宿主是个呆萌小花妖崩铁:重生成虚数之树管理员你咋掉到七十年代去啦?你妹又作妖啦充电风云录携随身厨房,穿到四合院,发大财爱你如旧霸总的冰冷特工妻权倾凰图:毒妃谋天下聊天群从魔改版火影开始暗黑向日葵我以癌细胞长生,无敌诸天万界我在侯府当调解员,被全家宠了退婚夜,疯批大佬撩她吻她失控了主母换嫁!美强惨夫君追妻火葬场逃荒后,我怀孕了快穿:美凶残女配她又在线崩人设豪门恩宠:总裁求爱记异次游戏怦然心动第五人格之在庄园中嗑到嗨!修仙:从感受杀气开始综影视之我靠生子变强从医十八年,重生到高考报志愿前神瞳之无限推演末世重生我靠囤货零元购硬核求生猎户家的小娇娇撩不停武祖之巅地府驻外临时工轮回者:从乐园逆子到亲儿子!我的宿主有点傻穿书七零小知青撩爆偏执大佬回到二十年前,我成了阿飘上古神工之术之傀儡天工心机王妃驾到,王爷哪里跑掉错时间段的士兵突击反派乖乖!我是来生崽的【快穿】汝本明珠
315中文网最新小说:宝可梦大师小智厄运道士的搞笑修仙日记摆烂嫡女,被迫点满基建技能星禾代码:当AI成为家人综影视:阴湿偏执男配?她的绝配在凤傲天世界碰见大爱仙尊怎么办穿七零,算计来的军官丈夫他超爱重生换亲后,纨绔世子宠上天乐队:若叶家的哑巴不想做传话筒我与太子,皆是恶鬼归来灌篮高手:极道万岁奥特:我想象力戴拿无惧狰狞迪迦穿越成恶少狐狐怎么办?现代特种兵之年代风云我在深渊中爱你也爱自己的刺魔童:穿越第一天成了哪吒师姐公主在上,县令在下矿奴少年修仙路四合院:禽兽死早了五零崽崽:我奶王春花口才顶呱呱夏尔的异世之旅一拳超人:我濒死就变强老房子着火!70绝嗣兵王夜沦陷从修仙界传送到地球成了普通人综影视闷声发大财清冷师姐爱上宗门做杂役的我觉醒指南从一碗粥到一朵花四合院:携娄晓娥坑惨极品我把天道开了虫族:雄主的尾钩好漂亮镇狱书在蜡笔小新世界的新生活星穹考卷洪荒之北斗星君传穿成大力傻女后我靠灵泉富甲天下穴宇飞升恶女死遁归来,众道侣深陷修罗场被家族抛弃后,我却捡垃圾成女帝崩坏:老一辈崩坏兽的从容快穿囤货,我在时空裂缝开挂蚁后!蜂后!蛛后!助我修仙!吓你的365天综影视:女配的千层套路羁绊:不败的勇者大夏刑侦启示录从二战开始的次元穿梭巨人的觉醒漫威:我靠掠夺世界建立独立宇宙读心暴君:爱妃一心只想摸鱼在王府做奶娘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