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生活》项目在公司内部正式立项,代号“归园”。战略方向已定,接下来最紧迫、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就是找到那个能承载所有人梦想的“桃花源”——节目的主场景,那个后来被称为“蘑菇屋”的家。
杜仲基给选景团队下达的指令,简单,却近乎苛刻:
“我们要找的,不是一个‘拍摄基地’,而是一个真正能生活、能呼吸、能让人产生归属感的地方。它必须满足几个条件:风景要美得自然,不能是人工盆景;土地要真实可耕种,不能是摆设;周边要有活生生的村落和村民,不能是空城;交通要相对可达,但不能过于便利,得保留‘逃离’的感觉。最重要的是——要有‘烟火气’和‘人情味’。”
这道指令,像一张描绘着理想国的地图,却没有任何现成的坐标。选景团队兵分几路,如同寻找桃花源的武陵人,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寻觅之旅。
最初的工作充满希望。团队根据“江南水乡”、“徽派民居”、“滇南秘境”、“北方院落”等风格关键词,筛选出上百个备选地点。资料图上,它们或是小桥流水,或是梯田层叠,或是古朴素雅,美得像明信片。
然而,实地考察却是一次次“见光死”的打击。
* A地(某着名水乡古镇): 风景如画,但商业化过度,游客如织,早已失去了宁静的根基。耳边是喇叭声和叫卖声,而非鸡鸣犬吠。
* b地(某偏远少数民族寨子): 原生态保留完好,民风淳朴,但交通极其不便,物资运输和大型设备进场难度极大,且与外界近乎隔绝的生态,可能难以引发主流观众的共鸣。
* c地(某北方改造过的民俗村): 院落规整,设施齐全,但过于“整齐划一”,缺乏生活磨损的痕迹,像精心设计的影视城,没有“家”的温度。
* d地(某山区梯田旁的空屋): 视野绝佳,云雾缭绕如仙境。但土地贫瘠,实际耕种条件差,且方圆几里只有零星几户人家,缺乏必要的社区互动感,“烟火气”不足。
一次次满怀希望而去,一次次失望而归。选景团队带回来的照片和报告,总是差强人意。不是这里“太假”,就是那里“太偏”,要么就是“有形无魂”。理想的“烟火气”和“人情味”,成了最稀缺的资源。团队士气开始低落,有人甚至怀疑,杜导心中那个完美的“蘑菇屋”,是否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就在陷入僵局时,一位年轻的外联制片在一次非正式采风中,听一位拍摄纪录片的同行提及了一个地方——浙西深山一个名为“桐岭”的古村落。同行用了一个词形容:“时间好像在那里走得很慢。”
这个描述瞬间击中了杜仲基。他立刻让团队调整方向,奔赴桐岭。
前往桐岭的路途本身就是一次过滤。车子在盘山公路上绕行许久,信号逐渐减弱,城市的喧嚣被远远甩在身后。当车辆最终停在一个僻静的山口时,还需要步行一段青石板路才能进入村庄。这种“进入感”,恰好符合了“逃离”和“抵达”的心理预设。
当团队穿过一片竹林,眼前豁然开朗时,几乎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村落依山而建,几十户人家散落在山坡上,白墙黛瓦,被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一条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水车缓缓转动。时近傍晚,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弥漫着柴火饭的香气。鸡在闲逛,狗在打盹,老人坐在门槛上抽着旱烟,孩子追逐嬉戏。一切都自然、安宁,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
而最让他们心跳加速的,是村口不远处,一座略显孤零零、却保存完好的老旧院落。它背靠青山,面朝一小片开阔的梯田,院子用矮竹篱笆围着,一棵巨大的香樟树如华盖般罩住院落一角,树下有一口老井。院子主体是一栋两层楼的木结构主屋,旁边还有一个独立的土灶厨房。房屋看得出有些年头,瓦片上长着青苔,木柱有风雨侵蚀的痕迹,但结构完好,充满了故事感。
“就是这里!”选景导演几乎脱口而出。
他们小心翼翼地走近。推开那扇虚掩的、吱呀作响的木门,时光仿佛瞬间慢了下来。院子里的土地坚实,角落堆着整齐的柴火。主屋内部空间宽敞,虽然空置,但格局合理,有足够的生活和拍摄空间。最关键的是,站在院子里,抬眼是青山白云,低头是自家院落和农田,耳畔是溪流声和鸟鸣,鼻尖是泥土和草木的清香。
这里,完美符合了杜仲基的所有想象:有风景,有土地,有烟火,有隔绝感,又有恰到好处的“不便”,需要劳动才能自给自足。 它不完美,但真实。它不精致,但温暖。
经过与当地政府和户主艰难而真诚的沟通,团队最终租下了这个院落和一小片毗邻的田地。杜仲基亲自前来确认,他在院子里站了整整一个下午,什么也没做,只是感受着风、阳光和空气中的味道。
离开前,他对团队说:“不要做大的改造。修葺,但不破坏。我们要的是它的‘旧’和‘真’。要让观众觉得,推开这扇门,就能真的住下来,生活下去。”
他还特别强调:“和村民的关系,是节目最重要的‘隐形资产’。要真诚,要尊重,让他们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背景板。”
寻找“蘑菇屋”的漫长征程,终于画上了句号。这个隐匿在江南群山深处的普通院落,即将成为《向往生活》梦想启航的地方,也成为未来无数观众心中,那个可以安放疲惫、向往宁静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