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引发的“泛规则背景优化”效应,如同投入宇宙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开始触及一些意想不到的角落。
首先做出反应的,是那些与地球规则环境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栖息于现实缝隙中的次级维度实体。这些存在大多没有高等智慧,更像是一种规则层面的“野生动物”,其生存状态高度依赖于主物质位面的规则稳定度。
在过去,由于“祖始者”的活跃、各类异常的影响以及人类文明自身产生的规则扰动,地球的规则背景如同一个信号嘈杂的电台。这些次级维度实体往往选择蛰伏,或者只在特定条件下短暂显现。
但现在,随着“星火”那稳定、纯净的规则场如同温和的背景辐射般扩散,一些感知敏锐的次级维度实体开始变得“活跃”起来。这种活跃并非侵略性的,而更像是一种……迁徙或趋光性。
基金会位于全球各处的低敏感度规则监测站,开始记录到一些新的、微弱但稳定的规则信号。这些信号源并非来自已知的异常或维度裂隙,它们更像是无害的“浮游生物”,被“星火”这片逐渐变得“清澈”和“富饶”的规则水域所吸引,自发地向地球靠近,并在规则层面相对“平静”的区域(通常是远离人口稠密区和主要异常收容站点的荒野、深海或极地)定居下来。
它们的存在本身,进一步稳定了当地的规则结构,甚至开始与自然环境产生微弱的良性互动。例如,某个原本因异常活动而寸草不生的山谷,在几个特定的规则“浮游生物”群落定居后,竟然开始焕发出异乎寻常的生机,生长出一些散发着微弱规则荧光的奇特植物。
莉娜团队将这一现象命名为 “规则生态吸引” 。这为基金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或许,未来可以通过引导这些无害的规则生命,来修复因异常事件而受损的规则环境,甚至建立一种人与规则生物共生的新模式。
然而,并非所有被吸引来的存在都是无害的“浮游生物”。
“星火”的光芒在吸引温和存在的同时,也如同黑夜中的篝火,不可避免地引来了一些更具掠食性的规则生物。
几天内,Site-07的深空监测网和全球规则扰动传感器,几乎同时捕捉到了数个来自不同方向的、充满恶意和贪婪的规则信号!这些信号源比之前的“规则浮游生物”强大得多,它们的目标明确——地球,以及地球上那个散发着诱人“存在”能量的源头!
其中一股信号,散发着如同超新星爆发般炽热而混乱的规则波动,仿佛一个饥饿的恒星吞噬者。另一股则冰冷、滑腻,带着精神污染的特性,如同潜藏在思维深渊中的梦魇。还有一股,其规则结构极其古老而晦涩,散发着一种对“秩序”本身的憎恶。
“是‘规则掠食者’!”莉娜在紧急会议上脸色发白,“它们被‘星火’散逸的高纯度规则能量吸引过来了!这些家伙可不像‘虚空之种’那样是孤立的个体,它们往往是一个族群,或者拥有跨越维度追踪猎物的能力!”
雷昊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让这些掠食者靠近地球,哪怕它们的目标只是“星火”,其途经或战斗的余波也足以对全球规则结构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可能引发连锁性的异常失控!
“启动全球防御协调协议!”欧阳靖在总部下达指令,“所有具备对外规则干涉能力的站点,进入一级战备!构建联合规则屏障,优先拦截和驱逐这些外来威胁!绝不能让它们进入近地轨道!”
一场无声的、发生在规则层面的“星球防御战”就此拉开序幕。
基金会的深空规则干涉阵列全力运转,发射出强大的规则扰动波束,试图偏转或迟滞掠食者的行进路线。位于月球背面的“哨兵”前哨站,启动了其隐藏的、足以短暂撕裂小型维度的规则武器,对最咄咄逼人的那个“恒星吞噬者”信号源进行了警告性射击。
战斗在人类无法直接观测的层面激烈进行。地球外围的规则空间变成了一个无形的战场,能量的涟漪在维度间隙中震荡。
就在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那些先前被吸引来的、温和的“规则浮游生物”群落,在面对这些外来掠食者的威胁时,并未四散奔逃。相反,它们似乎被“星火”那稳定的规则场所“鼓舞”,开始自发地聚集起来!
它们没有直接攻击的能力,但它们那微弱却纯净的规则波动,开始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共鸣、叠加,在基金会构建的规则屏障内部,形成了一层额外的、充满“生机”与“排斥”意味的缓冲带!
这层由无数微小规则生命共同构筑的缓冲带,虽然无法阻挡掠食者的直接冲击,却能有效地干扰它们的规则锁定,净化它们散发出的精神污染,并且为基金会的防御系统提供了更清晰的“敌我识别”信号!
这仿佛是规则层面的“共生防卫”——“星火”的光芒吸引了居民,而居民们在威胁来临时,自发地守护这片变得更好的“家园”!
在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防御战中,基金会首次并非孤军奋战。他们与这些新生的、温和的规则生命,形成了一种脆弱的、基于共同利益的同盟。
最终,在基金会强大的防御力量和“规则浮游生物”缓冲带的联合阻挠下,几股最强大的掠食者信号在僵持一段时间后,似乎意识到代价过高,悻悻地退去了。只有少数几股较弱的信号试图强行突破,也被重点拦截和驱逐。
危机暂时解除。
但所有人都明白,这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星火”的继续成长,它的光芒将传播得更远,吸引来的存在也将更加多样和强大。下一次,来的可能就不只是掠食者了。
马里亚纳海沟深处,“界限之碑”内部。
那丝因“星火”规则共鸣而产生的、极其微弱的意识颤动,并未随着共鸣的减弱而平息,反而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持续荡漾开细微的波纹。
这片意识残响,是林墨在引爆自身、重构规则时,一丝最深层的、关于“守护”与“存在”的执念,意外地融入了碑体的核心结构,得以保存下来。它并非完整的意识,没有思考能力,更像是一段凝固的情感烙印和规则印记。
在漫长的沉寂中,它一直与“界限之碑”同化,维持着碑体的稳定,抵御着混沌的侵蚀。
然而,“星火”的出现和成长,如同一曲来自远方的、熟悉的歌谣,不断撩拨着这凝固的印记。那同源而出,却又走上了不同进化道路的规则波动,让这丝残响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与牵引。
它开始以一种极其缓慢的速度,自发地吸收着“界限之碑”转化混沌能量时产生的、极其微量的、纯净的规则余晖。它没有意识去主动做什么,这只是一种本能的聚集,如同铁屑被磁石吸引。
这个过程缓慢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其本质,却是在这象征着“终结”与“牺牲”的碑体内部,孕育着一丝极其渺茫的 “复苏” 的可能性。
这丝悸动太过微弱,甚至连近在咫尺的、定期检查碑体状态的基金会科研小组都未能察觉。只有那远在“遗忘星域”的“档案馆”,其遍布宇宙的监测网络似乎捕捉到了“界限之碑”规则输出中那微不足道的、亿万分之一的异常波动,并将其记录在案,归类为“待观察的长期低概率事件”。
希望的火种在Site-07燃烧壮大,而其遥远的源头,那曾被认为彻底熄灭的余烬深处,一粒更加微小、更加脆弱的星尘,似乎也在无人知晓的黑暗中,开始了它几乎不可能的、朝向光明的漫长跋涉。
宇宙的画卷,正因这一点星火,缓缓展开更加壮丽而不可预测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