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的最后几天在兵荒马乱的期末考中倏忽而过。交上最后一门答卷,走出考场,冬日苍白的阳光照在身上,宁晚感到一种久违的、彻底的松弛。校园里瞬间弥漫起解放后的喧嚣与空茫,行李箱轮子碾过路面的声音此起彼伏。
她回到宿舍,开始最后的整理。那幅银杏标本画被仔细地用软布包裹,放进行李箱的夹层。那本写满批注的《思考,快与慢》和江野给的那个存满文献的U盘,被她放在了随身背包里。她的行囊,比来时又沉重了些,装着的不仅是衣物和书本,更是这半年来所有的汗水、思考、突破,以及那份沉甸甸的、尚未命名的情感。
与江野的最后一次见面,发生在离校前一天的傍晚。没有约定,像是在偌大校园里一次心照不宣的偶遇,就在连接图书馆和生活区的那条林荫道上。他依旧是简单的穿着,深色外套,肩上挂着那个旧帆布包,手里还拿着几本刚从图书馆借出的厚书。
“都考完了?”他停下脚步,目光落在她脸上,比前些日子似乎少了几分刻意的疏离,多了些不易察觉的……温和?
“嗯。”宁晚点头,看着他手里那几本明显是假期准备啃读的大部头,“你呢?实验室忙完了?”
“告一段落。”他简短回答,视线扫过她脚边的行李箱,“明天走?”
“早上八点的车。”
他点了点头,一阵短暂的沉默落在两人之间。夕阳的余晖将他们的影子拉长,交织在覆着残雪的地面上。远处传来毕业生们拍照留念的欢笑声,更衬得此刻的安静有些微妙。
“项目报告,”他忽然开口,打破了沉默,“李老师建议投《经济研究》。”
宁晚的心轻轻一跳。《经济研究》是国内经济学领域的顶尖期刊。她压下内心的波澜,尽量平静地说:“是个很好的目标。”
“嗯。”他看着她,眼神里是她熟悉的那种属于学术追求的笃定,“假期里,可以把模型再优化一下,补充些稳健性检验。”
“好。”宁晚应下。这像是他给予的、关于下一个阶段合作的、无声的邀约。
又是一阵沉默。这次,他没有立刻移开目光,而是静静地看着她,那眼神深邃,仿佛想在她离开前,将她的样子更清晰地刻印下来。宁晚被他看得有些不自在,微微垂下眼睫,看着地上两人几乎交叠在一起的影子。
“江野。”她轻声开口。
“嗯?”
她抬起头,鼓起勇气迎上他的目光:“新年快乐。”顿了顿,又补充道,“提前祝你。”
这是她第一次主动对他说出祝福。不是回应,而是发起。
江野明显怔了一下,眼底掠过一丝清晰的讶异,随即,那讶异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漾开一圈极淡、却真实存在的涟漪。他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一下,那弧度很浅,却瞬间柔和了他整张脸的线条。
“嗯。”他应道,声音低沉,“你也是。”
没有多余的话,但那个极浅的笑容,和那句低沉的回应,像一道暖流,悄然融化了宁晚心底因他之前退缩而残留的些许冰碴。
他抬起手,似乎想做什么,最终却只是指了指她行李箱的拉杆:“路上小心。”
“你也是。”宁晚重复着这句话,感觉像是一种笨拙的、却充满默契的告别。
“走了。”他最后看了她一眼,转身,迈着沉稳的步伐,消失在了林荫道的尽头。
宁晚站在原地,看着他的背影彻底不见,才拉起行李箱,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孤单,却充满了力量。
她知道,这个假期,将不同于以往。她有了明确的目标——优化模型,准备投稿。也有了……一份需要小心安放、等待时机的情感。
坐在南下的列车上,宁晚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逐渐染上南国绿意的风景,心境是前所未有的澄澈与坚定。她拿出那本《思考,快与慢》,翻到夹着那张示意图的书页,指尖轻轻拂过那清晰的笔迹。
下一次归来,将是研一下学期。
项目会继续,挑战会升级。
而他们之间,那场悬而未决的、关于情感与未来的谜题,或许也将在新的篇章里,迎来它的答案。
列车呼啸,载着归家的学子,也载着无数个未开启的明天。
宁晚将书抱在怀里,闭上眼睛。
她的行囊里,装着过往所有的努力与积淀,也装着对未来的全部期待。
下一章,无论风雨晴好,她都已准备好,亲自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