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珏的谨慎规划下,习菱紫的演艺事业稳步推进。在积累了足够的综艺和公益曝光后,她迎来了第一个大银幕机会——在一部关注自闭症儿童的公益电影《星星的孩子》中,饰演一位充满耐心和爱心的特教老师助手。角色戏份不重,但形象正面,情感真挚,符合她当下的定位。
消息传出,粉丝欢欣鼓舞,期待看到偶像的演技首秀。但业界和不少影评人却持保留甚至看衰态度。一个以“沙雕”、“天然呆”着称的偶像,去演绎需要细腻情感支撑的角色?听起来就像个笑话。“票房毒药”的论调开始悄然蔓延。
玉珏对这部电影的投资和制作团队进行了严格把关,确保项目质量。但对于习菱紫的演技,他心知肚明,不能抱太高期望。他给她的指导只有最简单的一句:“不用‘演’,想着怎么帮助那些孩子,做你自己就好。”
开机后,习菱紫的表演状态果然如预料般“灾难”。
台词功底几乎为零,背诵的台词说得磕磕绊绊,毫无波澜,像在念说明书。
表情管理更是随心所欲,导演要求她表现出“温柔的鼓励”,她可能眨巴着眼睛一脸茫然;需要“心疼的凝视”,她可能因为看到窗外飞过的蝴蝶而瞬间走神,露出傻乎乎的笑容。
肢体语言也极其笨拙,一个简单的拥抱动作,她能做得像在搬运木头。
NG次数多到导演差点崩溃,同剧组的实力派演员们也时常感到无奈。现场花絮流传出去后,更是坐实了“演技尴尬”的评价,等着看笑话的人越来越多。
然而,随着拍摄深入,特别是进入与片中自闭症小演员的互动戏份时,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习菱青涩甚至笨拙的演技,在面对这些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孩子时,反而成了一种奇特的“优势”。
她不懂什么表演技巧,也不会刻意去“塑造”角色。当她需要与一个抗拒接触、不停拍打自己的小演员对戏时,导演说了一堆关于“共情”、“建立信任”的理论。习菱紫听得云里雾里,但她看到那个孩子紧张不安的样子,下意识地做了件事——她从口袋里掏出随身携带的、几颗亮晶晶的糖果包装纸,笨拙地折成了一只歪歪扭扭的小兔子,然后静静地放在孩子旁边的地上,自己则蹲在远处,用那双清澈无比的眼睛,好奇又温和地看着他。
没有言语,没有刻意靠近。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甚至有点幼稚的举动,那个一直躁动不安的小演员,竟然慢慢安静下来,偷偷瞄了一眼那只亮晶晶的纸兔子,然后又瞄了一眼习菱紫。
导演在监视器后愣住了。这一幕,比任何精心设计的表演都更真实、更动人。
还有一场戏,是她陪伴一个不说话的小女孩看图画书。习菱紫不需要背台词,她就真的像个大孩子一样,指着书上的图画,用她那种特有的、软糯又带点跳跃性的思维自言自语:“哇,这只小猫好像毛茸茸的云朵!这朵花是紫色的,亮晶晶的,和你头上的发卡颜色一样耶!” 她完全沉浸在与图画书的“对话”中,忽略了镜头,那份纯粹的快乐和专注,意外地感染了身边的小女孩,女孩的嘴角竟然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个极淡却真实的笑容。
这些并非设计、而是发自本能的互动,被镜头忠实地记录了下来。它们生涩,不完美,却蕴含着一种超越演技的真挚情感。习菱紫不是“演”一个善良的老师助手,她本身就是用一颗毫无杂质的心去对待这些孩子。
电影后期制作时,剪辑师和导演都发现了这个奇妙的现象:每当习菱紫和孩子们在一起时,画面就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和治愈感。她的笨拙,反而成了衬托孩子们纯净的绝佳背景板。
电影上映前夕,质疑声依旧不绝于耳。首日票房平平,似乎印证了“毒药”的说法。
然而,随着第一批观众走出影院,口碑开始悄然逆转。
【我承认习菱紫演技是生涩,但为什么我看她和小演员的戏份哭得最惨?】
【她那种笨拙的真诚,恰恰打动了我!比那些技巧娴熟的表演更真实!】
【她看孩子们的眼神,干净得像水晶,没有一点表演痕迹!】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习菱紫和孩子们的自然互动!】
【她不是演技派,但她是情感派!她让我相信了那个角色!】
专业的影评人也出现了分化。一部分坚持认为她演技不合格,拖了电影后腿;但另一部分则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称赞她“以本真破技巧”,“用一种近乎原始的情感力量,完成了对角色内核的诠释”。
最终,《星星的孩子》凭借感人的题材和整体质量,尤其是习菱紫带来的意外情感冲击,实现了票房逆袭,成为了当期的一匹黑马。虽然习菱紫的演技奖项与她无缘,但她却收获了比奖项更宝贵的东西——观众对她“真挚”的认可。
玉珏看着票房报告和如潮的好评,再次确认了一点:对于习菱紫,任何常规的评判标准都可能失效。她的力量,永远来自于那份不受污染的纯粹。
而习菱紫本人,对票房和评论一无所知。她最高兴的是,电影拍完后,那个喜欢亮晶晶纸兔子的小演员,送给了她一张自己画的画,上面是一个大大的、闪着金光的太阳。
“玉珏,你看!他送我的!亮不亮晶晶?”她举着画,笑容比太阳还灿烂。
玉珏看着画,又看着她,心想:到底谁才是那个“星星的孩子”呢?
或许,在复杂的世界里,保持简单,本身就是最强大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