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澜的名字,如今已与卓越、仁心和不朽紧密相连。陆寒霆以她的名义构筑的公益版图,也日益庞大。然而,在这片由资本和意志强行催生的繁盛之下,总有一些角落,是他倾尽全力也无法完全填补的,属于她个人的、未竟的遗憾。
“银龄计划”中的一个核心子项目——“社区嵌入式老年认知障碍早期筛查与干预模型”的最终成果发布会,定在了一个初冬的上午。这是沈清澜生前投入了极大心血,查阅了无数国内外文献,结合本土实际情况,反复修改论证才初步成型的项目。她曾多次在日记里提及,希望能借此改变国内对老年认知障碍普遍“发现即晚期”的被动局面。
陆寒霆出席了发布会。他坐在台下第一排最边缘的位置,一身沉静的黑色西装,像一道沉默的剪影。他没有像往常那样成为全场焦点,甚至刻意收敛了气息,仿佛只想做一个纯粹的旁观者。
台上,负责项目最终落地和临床数据验证的,是国内该领域的权威——年过花甲的李振华教授及其团队。李教授德高望重,学术严谨,由他来主持最终发布,无疑是项目公信力的最佳保障。
灯光聚焦在讲台,李教授精神矍铄,用平实而严谨的语言,阐述着项目的设计理念、筛查工具的本土化改良、社区与家庭联动的干预模式,以及初步取得的显着成果。大屏幕上展示着清晰的数据图表和温暖的服务现场照片。台下来自各界的人士,包括不少受邀前来的社区老人代表,都听得十分专注,不时点头认可。
陆寒霆静静地听着。那些专业的术语,复杂的模型,他并非完全不懂,在强行啃读了她留下的那么多资料后,他已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永远无法像台上的李教授,或是……像她那样,真正理解每一个数据背后鲜活的生命故事,无法拥有那种发自内心的、对老年群体疾苦的深切共情。
他的推动,是基于资本和权力的杠杆。而项目的灵魂,那最初的火花与精密的构思,来自于她。如今,将这火花培育成参天大树的,是像李教授这样的专业学者和一线工作者。
“……这个模型的成功,离不开沈清澜医生早期奠定的坚实基础和极具前瞻性的构想。”李教授的声音将陆寒霆的思绪拉回,他话锋一转,神情变得庄重而感伤,“沈医生在世时,曾多次与我交流探讨,她对老年群体的关爱,对医学事业的赤诚,令我深感敬佩。今天,我们站在她的肩膀上,完成了她未竟的工作,这既是对她最好的告慰,也是我们后来者的责任与荣幸。”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许多知道内情的人,眼中都闪烁着感动的泪光。
陆寒霆也跟着轻轻鼓掌,动作有些僵硬。他看着台上被众人环绕、接受着赞誉的李教授团队,看着屏幕上那个已然成熟、即将推广至全国的项目模型,一股极其复杂的情绪在胸腔里涌动。
是欣慰。她的心血没有白费,她的构想正变成现实,将惠及千千万万的老人和家庭。
是酸楚。完成这一切的,终究不是她本人。她没能亲眼看到自己播下的种子,长成如今的郁郁葱葱。
更深处,是一种无力与空虚。他能用金钱铺路,能用权势扫清障碍,却不能替代她,去亲身体验那研究成果付诸实践、真正帮助到人时的喜悦与满足。他只是一个站在她影子里,笨拙地执行着她遗愿的……外人。
发布会结束后,李教授特意走到陆寒霆面前,郑重地与他握手:“陆先生,谢谢您。没有您的大力支持,这个项目不可能推进得如此迅速和顺利。沈医生在天有灵,也会感到欣慰的。”
陆寒霆微微颔首,声音低沉:“这是她应得的结局。辛苦李教授和各位了。”
他用了“结局”这个词,而不是“结果”。于他而言,这个项目的完成,像是为她人生中的一个章节,画上了一个迟来的、还算圆满的句号。可整本书,却早已戛然而止。
他没有参加后续的庆祝酒会,独自一人离开了会场。
坐进车里,他没有立刻让司机发动。车窗外的城市熙熙攘攘,充满活力。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她伏在书桌前,就着台灯,认真绘制筛查量表草图的侧影;是她兴奋地拿着初步方案找他讨论时,眼中闪烁的、如同孩子般纯粹的光芒……
那些画面,清晰得仿佛就在昨日。
却又遥远得,隔着一生都无法跨越的距离。
他为她筑起了丰碑,找回了清白,延续了理想。
可此刻,听着由别人完成的、她最重视的项目获得成功,他却感觉比面对任何商业对手的失败,都要疲惫和……孤独。
他终究,无法成为她。
他只能,活在她的“未完成”里,看着一个又一个由她起始的篇章,由别人,书写上结局。
车子缓缓启动,汇入车流。
陆寒霆睁开眼,目光透过车窗,落在虚无的某处。
下一个,她未完成的项目,又该由谁来执笔呢?
而他,除了继续提供那冰冷的资本与权势,还能做些什么?
答案,如同这冬日灰蒙的天空,一片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