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氏集团的战略转型公告,如同一块投入商业深海的巨石,激起的浪潮席卷了整个财经界。然而,处于风暴眼的陆寒霆,却展现出一种近乎诡异的沉静。他将集团日常运营的大部分决策权,下放给了经过重组的、更加年轻和专业的管理委员会,自己则从那些无止境的并购案和财务报表中,大幅抽身。
他并未隐退,而是将所有的精力,聚焦于两个在外界看来关联不大,却被他置于顶格的战略方向——脑科学前沿研究,与智能化普惠养老事业。
位于市郊、由陆氏全额资助的“未来生命研究院”成了他最常出现的地方。这里汇聚了全球顶尖的神经科学家、生物工程师和数据分析专家,研究的核心方向并非追求虚无缥缈的长生,而是更为务实且艰难的领域——阿尔茨海默症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精准筛查、干预,以及延缓病程的突破性疗法。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听取汇报。他会穿上无菌服,深入实验室,站在那些复杂的脑成像设备和基因测序仪旁,沉默地观察,偶尔提出一两个切中要害的问题,直指临床转化的可能性与时间成本。他对研究进度的关注,细致到某种特定蛋白标记物的变化曲线,其投入程度,远超对一个普通投资项目的审视。
与此同时,陆氏旗下的“基石”养老项目也在快速推进。但这并非建造豪华的养老社区,而是致力于研发和推广适用于普通家庭、尤其是一线劳动者和偏远地区老人的、低成本、高易用性的智能照护产品与居家适老化改造方案。
他亲自审阅一款防跌倒智能手环的设计图纸,要求将成本压缩到极致,并确保其在信号微弱的山区也能稳定报警。
他关注一种新型轻质耐磨防滑地板的研发测试数据,询问其是否适合潮湿的南方气候和简陋的乡村住宅。
他甚至推动了一个项目,利用AI和简单传感器,开发能自动识别老人异常行为(如长时间滞留卫生间、忘记关火)并及时通知亲属的简易系统。
周鸣看着老板如同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在这两个看似迥异、却又在“守护人类脆弱性”这一主题上隐秘交汇的领域间,投入着近乎燃烧生命的热情。他清晰地感受到,驱动着陆寒霆的,早已不是商业利益,而是一种更深沉、更执着,甚至带着某种自我救赎意味的……执念。
这执念,仿佛是在构建一座宏大的、无形的防御工事,试图去抵御两种他亲身经历、或深刻见证过的“失去”——一种是被冰冷江水夺走的、戛然而止的生命;另一种,则是被时间与疾病缓慢侵蚀的、关于爱与记忆的消逝。
偶尔,在研究院听取得一项微小突破的深夜,或在审阅完一份边远地区养老试点报告后,陆寒霆会独自站在办公室巨大的落地窗前,望着脚下璀璨而冰冷的城市灯火。
周鸣会默默递上一杯温水,然后听到老板用一种极低、仿佛自言自语般的声音问:
“望北镇那边……社区养老的进展,还顺利吗?”
他从不问人,只问事。
语气平静,听不出任何情绪,仿佛只是关心一个普通的合作项目。
周鸣会谨慎地汇报了解到的情况,提到“互助菜园”扩大了,提到沈医生培训了更多的养老联络员,提到他们正在尝试用本地草药辅助慢性病管理……
陆寒霆会静静地听着,目光依旧落在窗外无垠的夜色里,没有任何表示。
然后,在第二天,周鸣可能会发现,某个与望北镇所在区域地理气候类似的养老试点,被要求加速推进;或者,研究院某个关于草药活性成分提取的研究项目,优先级被悄然调高。
他的全力投入,像一场沉默的远征。目标明确,步伐坚定,却将所有的波澜与意图,都深埋于理性决策与宏大叙事之下。
没有人知道,在那座专注于对抗记忆消逝的科研堡垒深处,在那个致力于守护暮年尊严的庞大计划背后,藏着一个男人,如何用这种近乎偏执的方式,与他生命中那场永恒的失落,进行着一场无人知晓的对话。
他试图用科学,冻结时间。
他试图用技术,守护记忆。
仿佛这样,就能在某个平行的时空里,弥补那些他无法挽回的过去,守护那些他永远无法再触及的……人与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