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正午,烈日当空,工地上的喧嚣声浪稍稍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弥漫在空气中的饭菜香气。临时搭建的休息区内,工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捧着统一配送的不锈钢饭盒,或蹲或坐,开始了短暂的午休。
陆寒霆和沈清澜的巡视告一段落,项目经理小心翼翼地上前请示:“陆董,沈总,这边的食堂条件比较简陋,我已经在附近的酒店订好了包间,车也准备好了,您看……”
“不用麻烦了。”陆寒霆打断他,目光扫过那些正在吃饭的工人,“盒饭还有多吗?”
项目经理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有!有的!我这就去拿!”
很快,两盒和工人们一模一样的工作餐递到了陆寒霆和沈清澜手中。饭盒是深色的,入手沉甸甸的,还带着刚出锅的温热。
“走,找个地方吃饭。”陆寒霆很自然地接过饭盒,对沈清澜说道。
沈清澜微笑着点头,两人没有去项目经理为他们腾出来的、相对干净安静的办公室,而是径直走向休息区边缘一排用脚手架木板临时搭成的“长凳”。
陆寒霆毫不在意地用手拂了拂木板上的浮尘,先让沈清澜坐下,自己才在她身边落座。这个举动细微而自然,却让不远处一直留意着他们的几位工人老师傅看得真切,互相交换了一个感慨的眼神。
打开饭盒,标准的四菜一汤:葱烧排骨、西红柿炒蛋、清炒小油菜、麻婆豆腐,外加一个紫菜蛋花汤。米饭压得实实在在。
周围原本有些嘈杂的谈笑声,在他们坐下后不自觉地低了下去。工人们虽然依旧在吃饭,但眼神总是不由自主地瞟向这边,带着几分好奇、几分拘谨。大老板和顶尖科学家,就这么毫无预兆地坐在了他们中间,吃着一样的饭菜,这画面让他们感到既新奇又有些不自在。
陆寒霆仿佛没有察觉到这微妙的氛围,他夹起一块排骨,尝了尝,然后很自然地对旁边一个看起来有些紧张的青年工人问道:“师傅,这饭菜味道怎么样?能吃饱吗?”
那青年工人没想到陆总会直接跟他说话,一下子涨红了脸,结结巴巴地说:“还…还行,能吃饱!”
旁边一个年纪稍大的老师傅胆子大些,插话道:“陆总,实话跟您说,味道就那样,大锅饭嘛!不过量是足的,管饱!干我们这力气活的,能吃饱就行!”他的话引来周围几声憨厚的附和。
陆寒霆听了,认真地点点头,转向项目经理,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味道可以提升一下。联系配餐公司,下周更新菜单,增加一些下饭、实惠的硬菜,定期换换花样。预算可以适当增加。”
项目经理赶紧记下:“是,陆董,我下午就去办!”
沈清澜则细心地注意到,几个工人师傅餐盒里的绿色蔬菜剩下不少,她温和地开口:“师傅们,是不是青菜不太合口味?还是说,大家干活辛苦,更偏爱油水足的肉类?”
一位老师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沈总,不瞒您说,咱们干体力活的,就觉得吃肉才长力气,这青菜……嘿嘿,味道淡了点。”
沈清澜若有所思,对陆寒霆低声道:“高强度劳动后,身体更需要补充维生素和电解质,单纯偏好高油盐食物,长期对健康不利。或许,我们可以请营养师为配餐公司提供一些更适合建筑工人膳食需求的建议方案?在不改变大家口味偏好的基础上,做一些微调,比如改进烹饪方式,或者增加一些口感更好的高维生素食材。”
陆寒霆立刻领会了她的深意——这不仅是一顿饭,更是员工健康管理的前端。他赞许地看了她一眼,对项目经理补充道:“听到沈总的话了?按沈总说的,找专业营养师咨询,把工人兄弟们的健康饮食也纳入管理范畴。”
这番话,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有切实的关怀和解决方案。周围的工人们听得真切,眼神里的拘谨渐渐化为了动容。这位漂亮得像画儿一样的沈总,关心的不只是房子盖得好不好,还有他们吃得好不好,身体会不会出问题。
气氛就这样松弛下来。陆寒霆和沈清澜一边吃着简单的盒饭,一边和工人们随意地聊着天,问问他们老家在哪里,干了多少年建筑,一天工作累不累。没有架子,只有平等的交流。
吃到一半,陆寒霆很自然地将自己饭盒里没动过的排骨,夹了几块放到沈清澜碗里——他注意到她似乎更偏爱那道西红柿炒蛋和清淡的豆腐。沈清澜也极其自然地接受了,顺手将自己餐盒里没碰过的、油份较大的红烧肉丸子拨给了他。
这个细微至极的互动,充满了生活化的默契,再次落入众人眼中。那一刻,他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商业巨擘与科学领袖,更像是一对在辛苦工作间隙,互相照顾、分享食物的寻常伴侣。
一顿简单的盒饭,吃了将近四十分钟。当陆寒霆和沈清澜起身,将空了的饭盒扔进指定的垃圾桶时,周围响起了零星的、却充满敬意的掌声。那位之前鼓足勇气说过话的老瓦工,端着茶水走过来,眼眶有些发红:“陆总,沈总,我老张在工地上干了三十年,头一回跟您这样的大老板一起吃饭……你们,是真心待咱们工人的好老板!”
陆寒霆拍了拍老师傅结实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离开工地,坐回车里,沈清澜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象,轻声道:“有时候,最好的管理,或许就藏在一份热气腾腾的盒饭里。”
陆寒霆握住她的手,目光深邃:“因为他们才是将蓝图变为现实的人。尊重他们,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的事业。”
这一顿与员工一起吃的盒饭,其产生的影响力,远超任何一次正式的管理会议。它像一股温暖的电流,传遍了“晨光苑”项目的每一个角落,化为了无形的凝聚力和驱动力。工地上,那股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氛围,愈发浓厚。
而那对在脚手架木板上并肩吃盒饭的共同身影,也自此成为了“清澜健康”企业文化里,一个口口相传、带着温度与力量的传奇。它无声地宣告:在这里,每一个人的付出,都值得被看见,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