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半月,朱棡的回信终于送到。和珅迫不及待地拆开,只见信中写道:
“卿办事甚妥,父皇阅杨清奏报后龙颜大悦,已准本王所请,将太原驻军正式划归本王节制...“
和珅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这场悄无声息的“换血“行动,终于圆满成功了。
初夏的晨光洒在太原府衙的飞檐上,和珅已经端坐在书房内批阅文书。
他手中的紫毫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时不时停下来在算盘上拨弄几下,窗外传来集市渐渐热闹起来的声音,叫卖声、车马声交织在一起。
大人,城南新开的水渠今日通水。王德顺轻手轻脚地走进来,手里捧着一叠文书,孙家三小姐特意派人来请大人前去观礼。
和珅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这么快就完工了?孙家这效率倒是惊人。他站起身整了整衣冠,备轿,本官这就去。
轿子穿过熙攘的街市,和珅掀开轿帘一角,观察着街边的景象。
粮行的伙计正在卸货,布庄门前围着挑选夏布的妇人,茶楼里传出说书人的声音。
比起半年前刚来时的萧条,如今的太原城确实繁荣了许多。
城南新修的水渠边已经围满了百姓。
孙佩雯穿着一身便于行动的藕荷色短襦长裙,正在指挥工匠们做最后的调试。
见到和珅的轿子,她小跑着迎上来,脸上还沾着一点泥渍。
和大人!她行了个礼,眼睛亮晶晶的,就等您来开闸了。
和珅笑着点点头:三小姐辛苦了。这水渠修得比预期快了半个月啊。
孙佩雯骄傲地挺起胸膛:二姐改进了施工方法,用那个测量工具重新规划了路线,省了不少工哩!
水渠闸门处,孙佩茵正手持测量工具,仔细检查着水位刻度。她今日为了方便行动,穿了一身男装,头发简单地束在脑后,倒像个清秀的少年书生。
二小姐。和珅走上前,这水渠可能满足灌溉需求?
孙佩茵放下测量工具,认真答道:回大人,按测算可灌溉三千亩良田。若是旱季,还可调节水量轮流灌溉...
她详细解释着水渠的设计原理,专业术语信手拈来。和珅虽然听不太懂,但还是频频点头。这时孙佩琪也带着几个账房先生赶来,手里捧着厚厚的账册。
大人。她行了一礼,这是水渠工程的详细账目,请过目。
和珅接过账册,只见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笔开支,连一枚铁钉的价格都清清楚楚。他满意地点点头:孙大小姐做事果然细致。
吉时已到,和珅在众人的注视下,亲手拉开了水闸。清澈的渠水奔涌而出,沿着新修的沟渠流向远处的农田。围观的百姓发出阵阵欢呼,几个老农甚至激动得跪地叩谢。
大人恩德啊!
今年庄稼有救了!
和珅连忙扶起跪拜的百姓:这是朝廷的恩典,晋王殿下的恩典。
回城的路上,和珅的轿子经过新开的集市。
他特意让轿夫停下,步行巡视了一圈。商贩们见到知府大人,纷纷行礼问好。
一个卖陶器的老汉颤巍巍地捧着一个陶碗递过来:
大人,小老儿没什么好东西,这个碗...
和珅接过陶碗,仔细端详后笑道:好手艺!本官买了。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块碎银子。
老汉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这是送给大人的...
诶,本官岂能白拿百姓东西?和珅坚持把银子塞到老汉手中,你这陶器做得确实好,本官还要多买几个带回府衙用呢。
这一幕被不少百姓看在眼里,很快就在市井间传开了。等和珅回到府衙时,王德顺急匆匆地迎上来:
大人,刚收到晋王府的密信。
和珅接过信,挥手屏退左右,这才拆开细读。
朱棡在信中详细询问了太原新政的进展,特别关心水渠工程的成效,信的末尾还提到,朝廷有意在北方各州推广太原的经验。
好事啊...和珅喃喃自语,随即又皱起眉头,不过若是推广太快,难免会有疏漏...
他立即提笔回信,建议先在邻近几州试行,待完善后再全面推广。
写完后,他又取出一个锦盒,将孙佩茵绘制的水渠图纸和孙佩琪整理的账册副本一并放入,命人快马送往应天。
次日一早,和珅召集府衙众官员议事。他特意让人将城南水渠的模型摆在堂中央,让各位官员直观了解其构造。
诸位,晋王殿下有意在北方推广此渠。和珅环视众人,本官打算先从平定、忻州两处开始,诸位有何建议?
官员们议论纷纷,有的担心劳民伤财,有的顾虑技术不足。这时,一个年轻的书吏鼓起勇气道:
大人,小人有个想法...可否让孙家派人指导?毕竟他们最有经验...
和珅眼睛一亮:好主意!孙家三位小姐各有所长,正是最佳人选。他当即拍板,就这么定了。王德顺,去请孙老爷过府一叙。
孙老爷来得很快,听完和珅的想法后,他捋须笑道:能为朝廷效力,是小女们的福气。只是...他犹豫了一下,她们毕竟是女子,出远门恐怕...
孙员外放心。和珅早有准备,本官会派可靠的人手护送,一应起居也会安排妥当。再说,只是技术指导,不会太久。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三日后,孙佩琪带着账房先生前往平定州,孙佩茵则带着工匠团队赶赴忻州。
年纪最小的孙佩雯留在太原,继续完善她的水力碾米机设计。
送行那日,和珅亲自到城门相送。
他看着孙佩琪利落地指挥仆役装车,孙佩茵仔细检查携带的图纸工具,不禁感叹:孙员外好福气啊,有女如此。
孙老爷笑得合不拢嘴:大人过奖了。小女们能有机会为朝廷效力,是她们的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