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上午的客户沟通会刚结束,林宇就收到了客户发来的消息:“这次的产品文案特别接地气,完全戳中我们目标用户的痛点,就按这个版本定了!”看着屏幕上的肯定,林宇忍不住弯了弯嘴角——为了写这篇文案,他不仅用超能力复盘了客户过去半年的所有需求文档,还特意结合上次记住的“讨厌冗长内容”的偏好,把原本1200字的初稿精简到800字,能得到认可算是没白费功夫。
他刚把消息截图发到部门群里,张涛就凑了过来,探头探脑地看他的屏幕:“哟,客户夸你了?可以啊林宇,不过我上次提的那个‘加个用户场景案例’的建议,是不是帮了不少忙?”
林宇愣了一下——这篇文案从初稿到定稿,他全程没跟张涛聊过,哪来的“建议”?但他没当场拆穿,只是笑了笑没说话,心里已经猜到张涛又在打什么算盘。
果不其然,下午部门例会轮到汇报工作时,张涛抢在林宇前面开口:“刘总,这次客户夸的产品文案,我得跟您说一下——林宇初稿写出来后,总觉得差点意思,我就给他提了个建议,让他加个真实用户场景案例,还帮他调整了几个小标题的语气,没想到效果这么好。”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几个同事互相递了个眼神,显然都知道张涛平时爱甩锅抢功的德行,但没人敢当场拆穿。张涛见没人反驳,更是得意,接着说:“其实做文案就是这样,得多沟通、多提建议,才能出好作品嘛。”
刘总皱了皱眉,看向林宇:“是这样吗?”
林宇深吸一口气,打开手机里的聊天记录,投影到会议室的屏幕上:“刘总,您看——这是我写文案期间的所有沟通记录,从上周三初稿完成,到昨天最终定稿,我只跟客户对接过修改意见,没跟张涛聊过这篇文案的任何内容。”
屏幕上的聊天记录清清楚楚:3月15日,林宇发初稿给客户;3月16日,客户反馈“需精简”,林宇修改后发第二版;3月17日,客户确认定稿。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一条和张涛的聊天记录涉及这篇文案。
林宇又翻出文档修改记录:“而且这篇文案的所有修改版本,都有时间戳和修改痕迹,里面的用户场景案例,是我根据客户提供的用户调研数据写的,小标题也是我自己调整的,没有任何人参与修改。”
张涛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急忙辩解:“我、我就是口头跟你提过一嘴,可能你忘了!”
“口头提过?”林宇看着他,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张涛,上周三到昨天,你除了今天上午问过我客户有没有夸文案,其他时间都没跟我说过话。每天的工作对接我们都在企业微信上留痕,你要是口头提过,总不能是在我做梦的时候提的吧?”
这话逗得几个同事忍不住笑出了声,会议室里的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刘总脸色一沉,看着张涛:“张涛,工作上要实事求是,自己做了什么、没做什么,心里要有数。抢别人的功劳,不仅丢自己的脸,也影响团队氛围。这次就算了,下次再这样,你自己看着办。”
张涛低着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声音小得像蚊子叫:“知道了,刘总。”
散会后,张涛灰溜溜地走在最后,路过林宇工位时,恶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林宇没理会,倒是旁边的赵倩凑过来,小声说:“干得漂亮!早就该治治他这抢功劳的毛病了,以前他也偷偷抢过别人的功劳,就是没人敢说。”
林宇笑了笑:“主要是证据在手,不然他肯定不会承认。以后做工作,还是得把所有记录都保存好,免得被人钻了空子。”
正说着,刘总走了过来,拍了拍林宇的肩膀:“林宇,这次做得不错,不仅文案写得好,遇到问题也能冷静处理。以后继续保持,有什么好想法,随时跟我汇报。”
“谢谢刘总,我会的。”林宇心里一阵激动——这还是刘总第一次单独夸他,比客户的认可更让他开心。
晚上下班,林宇走在回家的路上,摸了摸手腕上的手环。他突然觉得,超能力不仅能帮他记住工作细节,更能让他有底气面对那些不怀好意的人。以前他总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现在才明白,面对抢功劳、甩锅这种事,只有拿出证据、当场拆穿,才能让对方不敢再轻易招惹自己。
他掏出手机,把今天的聊天记录和文档修改痕迹都备份到云端,心里暗暗想:以后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把证据留好,让张涛这种人,再也没机会耍花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