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分流方案正式下达后,接下来便是紧张有序的工作交接和搬迁。
与其他部门不同,数据资源科负责了太多的实时数据,为了不耽误工作,必须在三天内完成搬家整理,一刻也不能耽误。
发展规划中心大楼里的纸箱摞得越来越高,打印机吞吐着最后一批交接清单,空气中混杂着胶带撕扯的“刺啦”声、同事间的道别声,还有对未知的细碎议论——离别伤感与新程憧憬,像两股缠绕的丝线,织满了每个角落。
林晓的办公桌上,摊着三张密密麻麻的表格:一张是数据资源科待移交的文件清单,红笔圈出“智慧社区项目核心算法文档”“居民数据脱敏台账”等关键项;一张是新科室人员分工草稿,李哲、孙浩、程力的名字后都标注了具体对接任务;还有一张是市大数据管理中心的地址和联系人信息,王副调研员的电话被她用荧光笔涂了圈。
“林科长,原信息档案室的纸质档案已经打包好了,共127箱,每箱都贴了编号和内容标签,电子档也做了三重备份。”李哲抱着一摞档案册走进来,额角沁着细汗,“明天搬家公司一早来,我跟车送过去,您放心。”
林晓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已经下午六点多了:“辛苦你了,李科长。今晚别熬太晚,交接清单我再核对一遍,明天咱们分头行动,你盯搬家,我去大数据中心跟王副调研员对接办公场地。”
“好嘞!”李哲应得干脆,又补充道,“孙浩和程力也说今晚留下帮忙,他们在整理智慧社区项目的设备参数资料,说怕明天漏带了。”
林晓心里一暖——核心团队没散,这是她眼下最踏实的底气。这意味着,她无需在新单位从零开始组建团队,也无需重新磨合,带着一支经过磨合知根知底、具备战斗力的队伍直接上岗,这将是她到达新单位后的最大优势。
她点点头:“让他们别太累,明天还要跑新场地,保存体力更重要。”
第二天上午,林晓准时赶到市行政服务中心附楼。王副调研员戴着金边眼镜,领着她穿过临时装修的走廊,边走边介绍:“这边三层整层暂时划给咱们大数据中心,你们数据资源科的办公室在308,有六个工位,靠窗的那间是科长办公室。”他推开308的门,里面还堆着几个未拆封的文件柜,“条件简陋了点,先凑活办公,等新大楼装修好,咱们再搬过去。”
林晓环顾四周,笑着说:“王调研员,能有现成的办公场地已经很方便了,我们尽快收拾出来,不耽误工作。”她话锋一转,顺势提起核心需求,“就是有个事想跟您确认下,咱们数据资源科负责全市数据归集,后续需要对接公安、民政等部门的数据库,这部分的权限申请流程,您看什么时候方便给我们讲讲?”
王副调研员推了推眼镜,语气依旧客气却带着疏离:“这个不急,等中心领导班子正式到位,会统一组织培训,到时候会明确各科室的职能边界和对接流程。你们先把自己的家底理清楚,把划转过来的资料归档好就行。”
林晓敏锐地感觉到,新单位虽然挂着“大数据”的时髦牌子,但其内部运作逻辑、权力结构乃至人际关系,都还是一张待描绘的白纸,充满了不确定性。新单位的权力结构还没成型,现在追问细节也没用。她不再多问,只笑着应下:“好,我们先把基础工作做好,等后续安排。”
不仅如此,关于“数据资源科”的具体家底和未来方向,也并不明确。跟随他们一起划转过来的,主要是原信息档案室的纸质和电子档案资料,以及智慧社区项目积累的数据资源和技术文档。这些资产如何清点、移交、并在新体系中重新定位其价值,需要她耗费大量精力。更重要的是,新科室的职能绝不仅仅是保管这些“旧资产”,而是要面向更广阔的“智慧城市”领域,承担起全市层面(或至少是中心层面)数据资源的归集、治理、共享和应用支撑工作。这对其战略规划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从附楼出来,林晓刚拨通李哲的电话,就看到不远处有个熟悉的身影——是王美琳。她拎着一个鼓鼓的手提袋,站在行政服务中心门口,眼神躲闪,像是在犹豫要不要上前。
“林科长。”没等林晓开口,王美琳先迎了上来,脸上挤出一个有些僵硬的笑容,“听说你今天来这边对接,我刚好路过,就过来打个招呼。恭喜你啊,升了科长,还去了这么有前景的单位。”
林晓停下脚步,客气地回应:“谢谢王姐,都是按组织安排来的。你这是……”
“我来给机关事务管理部门送材料,以后就在这边办公了。”王美琳搓了搓手,眼神瞟向附楼的方向,语气带着试探,“大数据中心这边……现在还缺人吗?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数据整理的工作,要是有需要,我……”
林晓瞬间明白了她的来意。王美琳被划到的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后勤保障,确实不如新成立的大数据中心有发展空间。但她不可能接收王美琳——且不说两人过去的矛盾,单是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也不能让一个心思不在数据业务上的人进来。
她语气委婉却态度坚定:“王姐,谢谢你的好意。不过大数据中心的人员编制都是按改革方案定死的,我们科室的人也是直接划转过来的,没有额外名额。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也挺好的,工作稳定,适合长期发展,你在那边肯定也能做好。”
王美琳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眼神黯淡下去,嘴唇动了动,似乎还想说什么,最终只是扯了扯嘴角:“那……那我先去送材料了,以后有空再联系。”说完,她转身快步离开,背影透着说不出的落寞。
看着王美琳的背影,林晓轻轻叹了口气。职场从不同情跟不上节奏的人,当初王美琳把心思放在算计上,而非提升能力,如今落到这步田地,也是意料之中。她收回目光,拨通李哲的电话:“李科长,搬家进展怎么样?我现在过去跟你们汇合。”
三天后,搬迁工作基本完成。308办公室里,六个工位都收拾得整整齐齐,墙上贴了临时的科室铭牌,程力正蹲在地上调试网线,孙浩在整理设备资料,李哲在核对档案箱的编号,另外两位从其他单位划转过来的同事——张姐和小陈,正坐在工位上熟悉智慧社区项目的基本情况。
“都停一下,咱们开个短会。”林晓走进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趁现在大家都在,咱们明确下近期的工作重点,也互相熟悉下。”
众人立刻围了过来,张姐和小陈有些紧张地坐直了身子,孙浩则靠在文件柜上,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眼神却没离开林晓。
“首先,介绍下咱们科室的成员。”林晓指了指身边的人,“李哲副科长,负责档案管理和日常协调;程力,技术骨干,主要负责数据治理和系统对接;孙浩,协助程力做需求调研和设备对接;张姐和小陈,之前在原单位做过政务数据统计,以后主要负责数据归集和初步分析。”
她顿了顿,看向张姐和小陈:“两位刚过来,有不熟悉的地方随时问,我们都会帮忙。”
张姐连忙点头:“谢谢林科长,我们已经在看智慧社区项目的资料了,有不懂的会及时请教。”小陈也跟着点头,眼神里带着好奇。
“接下来,说三件要紧事。”林晓翻开笔记本,语气变得严肃,“第一,摸清家底。李科长牵头,张姐和小陈配合,用一周时间完成所有划转资产的数字化清点,包括纸质档案、电子数据、设备清单,要做到每一项都有记录、可追溯,周五下班前给我一份完整的台账。”
李哲立刻拿出笔记录:“明白,我们会分三组核对,确保不遗漏。”
“第二,明确定位。”林晓看向程力,“你整理下咱们科室可能涉及的业务范围,比如数据归集的来源、数据共享的对象、数据应用的场景,明天咱们一起去找王副调研员沟通,争取把科室的核心职责明确下来,不然后续工作不好推进。”
程力推了推眼镜:“好,我今晚就整理,还会参考其他城市大数据中心的数据资源科职能,做个对比分析。”
“第三,制定规划。”林晓最后看向孙浩,“孙浩,你配合程力做调研,重点了解公安、民政、社区这几个部门的数据需求,还有智慧社区项目在推广中遇到的数据问题,下周和程力一起拿出《数据资源科近期工作思路与重点任务规划》的初稿。”
孙浩立刻站直了身子,收起了之前的漫不经心:“放心,林科长,我保证认真做,不会拖后腿。”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林晓扫过众人,“有想法或者困难,都可以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张姐犹豫了一下,开口问道:“林科长,咱们后续对接其他部门,需要提前准备什么材料吗?我之前对接部门时,总因为材料不全跑冤枉路。”
“这个问题提得好。”林晓赞许地点点头,“我会让李科长整理一份对接材料清单,包括科室职能介绍、数据需求申请表、数据脱敏规范,以后对接部门时直接用,避免走弯路。”
会议结束后,大家立刻投入到工作中。李哲拿着档案清单去找张姐和小陈分工,程力打开电脑开始查资料,孙浩则拿出手机,开始联系之前认识的设备供应商,询问最新的数据对接技术。办公室里响起键盘敲击声、纸张翻动声,还有偶尔的小声讨论,一派忙碌却有序的景象。
林晓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心里很清楚,这只是开始。新团队需要磨合,张姐和小陈对数据业务还不熟悉,得慢慢带;新单位的人际关系复杂,王副调研员那边还得持续沟通,争取更多资源;数据资源科的职能还没完全明确,后续可能还要和其他科室协调……
但她并不焦虑。她打开电脑,开始撰写给中心筹备组的工作汇报,标题是《数据资源科近期工作安排及初步设想》。指尖敲击键盘的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
新的舞台已经搭好,她这个“新官”,要带着这支新旧结合的队伍,一步一个脚印,把“数据资源科”的牌子打响,把智慧城市的基础扎稳。
新的征程,已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