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工匠学徒的日子,让林凡仿佛从一片混沌的泥沼,踏入了一片虽依旧杂乱、却至少能看到“材料”的工坊。食物配给的细微改善和体力消耗的降低,让他的大脑获得了更多思考的余裕。而随着语言能力的缓慢提升,他观察的视角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学习单个词汇和技能,工程师的本能驱使着他开始审视整个“工作系统”的效率。而工具修理区,这个本应保障营地基本运行的核心区域,在他眼中逐渐变得无法忍受。
这里与其说是修理区,不如说是一个被各种破损和待处理物品淹没的垃圾场。
几块破木板搭成的棚子下,各种工具——豁口的石斧、磨秃的凿子、断裂的木槌、锈蚀的青铜钻头——与等待修理的箩筐、破裂的陶罐、甚至不知从哪捡来的兽骨,全都胡乱堆在一起,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尘和碎屑。寻找一件特定工具往往需要翻找半天,期间可能被隐藏的锐利边缘划伤,或者碰倒一堆东西引来骂声。
材料也是如此,替换用的木料、石片、捆绑用的皮绳藤蔓四处散落,与废料混杂,难以区分。工匠们需要某个尺寸的木楔时,往往要花时间现场削制,而不是从现成的材料里挑选。
浪费。巨大的浪费。 林凡看着老工匠石臼为了找一把特定的细齿石锯,翻箱倒柜花了将近一刻钟,最后发现它被压在一堆破皮子下面,眉头越皱越紧。时间浪费、动作浪费、甚至因工具保养不当导致的使用寿命缩短(缺陷浪费)。
一个简单的“5S”现场管理雏形在他脑中迅速勾勒出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不需要复杂的理论,只需要最基础的秩序。
但他知道,提出改变需要策略。他只是一个新来的学徒,人微言轻,直接指手画脚只会引来反感,尤其是像石臼这样明显固守传统、对他这个外来者抱有疑虑的老工匠。
他需要机会,也需要拉拢支持者。
机会很快来了。这天下午,监工头目派人送来几把损坏特别严重的青铜斧,要求尽快修复,似乎有紧急用途。石臼带着几个工匠立刻忙活起来,但寻找合适的替换配件和工具的过程极其不顺利,现场一片忙乱,抱怨声四起。
林凡看在眼里,没有立刻说话。他先是默默地加快了自己手头打磨工具的速度,提前完成了任务。然后,他主动开始清理修理区一角堆积的明显废料——那些无法再用的碎木块、彻底崩口的石片、烂掉的绳子。他将它们分类堆放到远处,空出了一小片相对整洁的区域。
这个举动引来了石臼不耐烦的呵斥:“咍!衉勒咓! 别瞎捣乱!一边呆着去!”(喂!那小子!)
林凡停下动作,没有争辩,而是等到石臼又一次因为找不到一小块合适的垫铁而气得吹胡子瞪眼时,才走上前去。
他用的语言依旧磕磕绊绊,夹杂着手势,但态度极其恭敬,指向那一片混乱:“石臼…师…咊(我)…看…想…”
他先是承认问题:“找…鈛(工具)…难。漼(浪费)…时间。”
石臼没好气地瞪着他:“柦!(废话!)不然呢?!”
林凡然后指向他刚刚清理出来的那片小空区,提出建议:“那里…勨(放)…好…鈛。常用的…勨…近。坏的…扔。”他用手比划着划分区域,将工具分类摆放,常用工具放在易取用的位置。
接着,他又指着那堆混杂的材料和废料:“栔(木料)…勨一起。磗(石料)…勨一起。没用的…漼…扔。”(材料分类存放,废料清理)
最后,他补充道:“每天…晻(结束)…涱(清扫)一下。好…找。”
他的提议非常简单,甚至简陋,只是5S最表面的皮毛。但对于这个极度原始的修理区来说,已是革命性的概念。
石臼听完,第一反应是荒谬和抵触。他干了一辈子匠人,从来都是这么过来的,这小子才来几天就敢指手画脚?
“敐敐敐!(麻烦!)”他挥着手,一脸不耐烦,“哪有那么多讲究!修好东西就行了!滚开,别碍事!”
其他几个年轻工匠,包括阿木,也面露迟疑。觉得似乎有点道理,但又怕增加额外的工作量,且习惯了之前的混乱。
林凡没有气馁。他知道空谈无用。他转而采取更迂回的方式。
下一次,当石臼又要开始漫长得令人窒息的“寻宝游戏”时,林凡会提前根据上下文,默默地将可能需要的几件工具找出来,放在顺手的地方。当石臼下意识伸手去摸某个地方却摸空时,林凡会适时地递上他刚刚打磨好、放在固定位置的替代工具。
次数多了,石臼虽然嘴上依旧骂骂咧咧,但伸手的动作却顺畅了不少,甚至开始下意识地看向林凡通常摆放工具的那个角落。
阿木是第一个明确表示支持的。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快,他很快发现林凡的方法确实能节省他不少时间。“林凡…咊…那个…勨…好像…勨…真好用一点。”他尝试着模仿林凡,把自己的常用刮刀和凿子放在固定的木桩凹槽里。
改变的契机发生在一个清晨。监工急需一批加固窝棚的木楔,催得很急。石臼习惯性地冲向那堆混杂的材料山翻找合适木料,却因为前一天的混乱而一无所获,急得满头大汗。
就在这时,林凡默默地将一捆已经初步处理成标准尺寸、分类捆好的硬木条搬了过来——这是他利用休息时间,按照“整顿”的思路提前准备好的。
石臼看着那捆整齐的木料,愣了一下,又看看一脸平静的林凡,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一把抓过木料,埋头干了起来。那天早上的效率出奇的高。
事后,石臼虽然没有表扬林凡,但对他清理工具区、整理材料的举动不再呵斥,算是默许。
林凡趁热打铁,拉着阿木,利用几个休息的间隙,开始一点点地整顿修理区。他们找来相对平整的石块和木板,搭起简单的“货架”;将工具按类型粗分,常用品放在最易取用的位置;材料区分大致品类堆放;并坚持每天收工时进行简单的清扫,将废料丢弃。
过程缓慢,且时有反复。老工匠们还是常常习惯性地乱丢东西,需要林凡和阿木不停地跟在后面整理。但渐渐的,变化开始显现。
寻找工具的时间明显缩短了。因为废料及时清理,工作区域变得稍微宽敞和安全了些。甚至因为工具存放更规范,磨损率似乎也有微小的下降。
一天,监工头目偶然路过修理区,发现这里居然变得“清爽”了不少,不像以前那样无处下脚,惊讶地“咦”了一声,虽然没说什么,但眼神里多了点别样的东西。
最大的认可来自石臼。某天修理一个复杂构件时,他头也不抬,习惯性地伸出手,喊了一个工具的名字。林凡立刻准确地将那把保养良好的工具递到他手中。动作流畅,没有丝毫迟滞。
石臼用完工具,下意识地就想随手往旁边一放,手伸到一半,却顿住了。他犹豫了一下,似乎挣扎了半秒,最终竟反常地将工具放回了林凡设定的那个“临时工具放置点”。
这个细微的动作,没有逃过林凡的眼睛。
他知道,他投下的这颗“秩序”的种子,终于在这片习惯于混乱的土地上,扎下了一颗微弱的根。
它尚未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依旧脆弱,随时可能被旧习惯淹没。
但它是一道光。
一道证明“有序可以战胜混乱”、“效率可以节省生命”的微光。
林凡看着那不再杂乱无章的工具角,感受着那一点点提升的效率带来的微小成就感。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一场对抗千年积习的、漫长而艰难的战争,刚刚打响了第一枪。
而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