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星者”文明那充满好奇的“触碰”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顾临高度紧绷的意识中激起了一圈涟漪,但很快便平息下去。引导程序标注的“友好”状态让他暂时压下了戒备,眼下有远比应对邻居更迫在眉睫的危机。
那悬浮于意识感知上方的倒计时,如同冰冷的眼睛,无声地注视着他,每一个数字的跳动都意味着生存空间的进一步压缩。引导程序给出的“第一个课题”此刻清晰地烙印在他的思维核心:利用现有资源,稳定并扩张你的‘心之界’(棱娲网络),使其熵减速度低于环境熵增。
资源?他们几乎一无所有。顾心深度休眠,棱娲网络严重受损,能量储备枯竭,仅能维持核心意识不灭。而“现有资源”……顾临的目光落在自己那淡金色的意识体上,落在周围那些流淌的、代表着基础法则的场线上,最终,落在了他与顾心之间,那由无数记忆、情感与希望构筑的、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连接上。
情感和记忆……引导程序提到维持屏障需要消耗“存在性”,并定义为“高度有序的意识能量与信息集合”。还有什么比真挚的情感和鲜活的记忆更具有“有序”的特性?苏夏的理论中,意识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复杂的、低熵的“场”。
一个计划在他心中逐渐成形。他不能被动地等待能量恢复,必须主动“创造”秩序,对抗这个空间无处不在的、趋向混沌的熵增。
他再次将意识聚焦于周围的环境。这一次,他不再试图去“汲取”能量,而是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引导者”和“编织者”。
他选择了几条相对温和、代表着“信息结构稳定”和“能量缓速循环”的场线作为“经线”。然后,他开始调用自身最宝贵、也最有序的“资源”——记忆。
并非杂乱无章地回忆,而是有选择地、高度凝练地提取那些蕴含着强烈“秩序”和“构建”意念的记忆片段。
他想起了苏夏在实验室里伏案疾书的背影,灯光下她专注的侧脸,那些写满复杂公式的稿纸所蕴含的严谨逻辑之美。他将这份关于“研究”、“创造”和“理性秩序”的记忆情感,如同抽丝剥茧般,提炼成一道闪烁着银蓝色理智光辉的意念丝线,小心翼翼地引导它,缠绕上那些作为“经线”的场线。
他想起了顾心小时候,用积木搭建起歪歪扭扭却充满奇思妙想的城堡,她脸上那种纯粹的、创造的快乐。他将这份关于“成长”、“构筑”和“希望”的记忆,化作一道温暖的金色丝线,编织进去。
他想起了雷烈最后那决绝的牺牲,以自身存在为锚点,那是一种极致的有序和意志的凝聚。他将这份沉重的敬意与关于“牺牲”、“守护”的意念,化为一道暗金色的、无比坚韧的丝线,融入其中。
这个过程极其艰难,远超他之前的尝试。每一次意念的抽取和编织,都像是在切割自己的灵魂,带来一种深及本源的疲惫和虚弱感。他必须保持绝对的专注,任何一丝动摇都可能让刚刚编织好的结构溃散,甚至引发周围场线的反噬。
渐渐地,一个微妙的变化开始发生。
以他和顾心的核心意识光团为中心,那些被他引导和编织的场线开始稳定下来,不再随波逐流。银蓝、金色、暗金的意念丝线与场线交融,形成了一种更加复杂、更加稳定的复合结构。这个结构如同一个无形的、缓慢旋转的滤网或能量导管,开始极其微弱地、自发地从周围环境中“筛选”和“引导”那些趋向有序的微弱能量流,同时将内部意识散逸的熵增在一定程度上“疏导”出去。
与此同时,顾临注意到,自己意识体表面,那些在构筑初始防护壳时出现的金纹,变得更加清晰和复杂了。它们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而是开始衍生出细密的分支和奇异的几何节点,仿佛某种天然的电路或者能量符文,与他正在编织的外部结构隐隐呼应。这些金纹似乎是他独特意识活动与这片维度法则交互产生的具象化产物,是他践行“整合”课题的直接体现。
他集中精神,尝试引导这些新生的金纹,沿着那无形的复合结构蔓延,如同为一座刚刚搭好框架的建筑铺设电路和加固材料。
这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如同水滴石穿。他能感觉到,包裹着顾心光团的那个微小“防护壳”正在以肉眼难以察觉的速度变得稍微厚实了一点点,内部那令人心焦的能量流失速度,似乎又减缓了微不足道的一丝。
成功了!他找到了方向!
虽然进展缓慢得令人绝望,效率低得可怜,但这确确实实是一条可行的路径!通过主动引导法则,注入高度有序的自身意识资源(记忆、情感),他能够像珊瑚筑礁一样,一点点地构筑起对抗混沌的秩序壁垒,实现极其缓慢的熵减。
他不敢停歇,强忍着意识深处传来的、因过度消耗而产生的阵阵虚脱感,继续着这枯燥而至关重要的“编织”工作。每一次意念丝线的牵引,每一次金纹的蔓延,都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的一小步,朝向那遥不可及的生存标准。
就在他全神贯注,将又一段关于人类文明集体协作、建造宏伟城市的壮丽记忆转化为构建意念时——
一股外来的、充满“好奇”与“欣赏”意味的意识流,再次轻轻触碰了实习区的屏障。这一次,它不再是一触即走,而是如同温柔的水流,持续地、友好地萦绕在屏障之外。
引导程序的标识适时亮起:
【邻近实习单位,‘织星者’文明,状态:友好。尝试建立基础意识连接。是否接受?】
顾临的动作微微一滞。
是继续封闭自身,全力应对课题,还是……冒险接触这个被称为“织星者”的邻居?在资源匮乏、时间紧迫的当下,任何额外的互动都可能带来风险,消耗宝贵的精力。
但他想起了引导程序提到的“观察与培养”,想起了这片“实习区”的存在意义。纯粹的封闭,或许并非最佳生存策略。
在短暂的权衡后,顾临小心翼翼地,分出了一丝极其微弱的、不带任何深层信息的意念触角,如同探出巢穴的幼兽,轻轻地,触碰了一下那道萦绕在外的、友好的意识流。
连接,在无声中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