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姆林宫列宁办公室的窗户上,五月的雪花无声飘落,这在1919年的莫斯科算不得什么奇景。
严寒仿佛眷恋着这片饱经战火的大地,迟迟不愿离去。
然而,此刻房间内的空气却仿佛在沸腾。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手中紧握着刚刚破译的电文,在书桌与火炉间急促地踱步,旧皮鞋在地毯上发出沙沙的声响。
“柏林!他们占领了柏林!”
列宁突然停下脚步,转向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格奥尔基·瓦西里耶维奇,你确认这份情报的准确性吗?”
契切林推了推厚厚的眼镜,脸上同样带着震惊的神色:“完全确认,伊里奇同志。”
“我们通过三个独立渠道都收到了同样的消息。”
“自由军团在科佩尼克区遭到毁灭性打击,德共已经控制了柏林大部分地区。”
列宁快步走到书桌前,手指激动地敲打着桌面:“这简直是个奇迹!”
“就在几个月前,我们还收到消息说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被迫转入地下。”
“而现在……”
他突然停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等等,这一定与我们那位小俾斯麦同志有关。”
他迅速在堆积如山的文件中翻找,很快抽出一份已经翻阅得有些破损的文件。
封面上赫然写着《秩序的困境》,署名正是那个神秘的“L.v.b.”。
“记得吗,格奥尔基?”
列宁的声音因兴奋而微微发颤,“当时我们就说过,这位林·冯·俾斯麦同志,必定对革命战略有着非凡的见解。”
“现在看来,我们的判断完全正确!”
契切林点了点头,从公文包中取出更多文件:“根据我们最新获得的情报,德共在柏林的胜利确实与这位小俾斯麦同志的战略思想密切相关。”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在巴黎广场举行的盛大集会上发表了公开演讲,使用的正是‘L.v.b.’这个化名。”
列宁立刻来了兴趣,他示意契切林继续说下去,自己则习惯性地捏起一段粉笔在指间转动。
“据目击者描述,”契切林继续说道,“这位同志在演讲中提出了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计划:”
“在完成现阶段工作后,德共将主动再次转入地下,积蓄力量。”
“明智!极其明智的选择!”
列宁忍不住赞叹,“这说明我们这位小俾斯麦同志完全理解了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契切林露出困惑的表情:“不过令人不解的是,除了德共最高领导层的几个人,似乎没有什么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和背景。”
列宁陷入沉思,缓缓走到窗前,注视着窗外飘落的雪花:“一个能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又能将其创造性运用于德国具体实践的战略家;”
“一个能够说服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这样经验丰富的革命家采纳其建议的理论家;”
“一个能够在实战中指挥部队击败自由军团的军事家——”
“而现在,他正在用俾斯麦这个姓氏,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
“这难道不是最绝妙的历史讽刺吗?”
突然,列宁转过身来,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格奥尔基,你还记得吗?”
“在共产国际成立大会上,我们曾经多么期待德国同志的参与。”
“可是当时,他们正因为残酷的镇压而无法出席。”
“是的,”契切林回忆道,“当时很多人都为此感到遗憾。”
“毕竟,德国无产阶级的斗争对整个世界革命具有特殊意义。”
“但是现在,”列宁的声音变得愈发激动,“情况完全不同了!”
“德国同志不仅站稳了脚跟,还在我们这位小俾斯麦同志的帮助下,找到了适合德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他快步走到世界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柏林的位置:“我们必须立即与德国同志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特别是要与这位小俾斯麦同志取得直接联系。”
契切林显得有些担忧:“但是伊里奇同志,考虑到目前德共仍然面临围剿的危险,以及这位同志的特殊身份……”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与他建立联系!”
列宁坚定地说,“一个能够提出‘将再次转入地下’这样战略远见的人,一个懂得在适当时候保存革命力量的人,正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需要的人才。”
“更不用说,他还是个‘俾斯麦’!”
列宁说到这里,忍不住笑了起来。
列宁回到书桌前,开始快速书写着什么:“我们要通过最可靠的渠道,向柏林发出信息。”
“首先,祝贺德国同志取得的伟大胜利;”
“其次,表达我们希望与小俾斯麦同志进行理论交流的愿望;”
“最后,正式邀请德共派代表参加共产国际的工作。”
契切林认真记录着列宁的指示,突然问道:“您认为这位小俾斯麦同志会接受邀请吗?”
列宁停下笔,露出意味深长的微笑:“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永远不会拒绝与其他同志交流经验的机会。”
“况且……”
他拿起那份《秩序的困境》,“从这篇文章中,我能感觉到,这位小俾斯麦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他一定也渴望与其他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思想碰撞。”
窗外,五月的雪花仍在飘洒,但在列宁的办公室内,思想的火花却在四溅。
远在柏林的革命胜利,就像一道闪电,照亮了世界革命的新前景。
而那个神秘的“小俾斯麦同志”,则成为了这道闪电中最引人注目的光芒。
“等着吧,格奥尔基,”列宁轻声说道,目光仿佛穿透了厚厚的墙壁,望向遥远的西方,“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听到更多关于这位小俾斯麦同志的消息。”
“他很可能正在改变整个欧洲革命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