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的元宵,南京城的灯火还没来得及褪尽暖意,一场血宴便把皇城染成了冷色。
数百颗人头滚落在午门广场,溅起的血珠粘在汉白玉栏杆上,冻成了暗红的冰渣;英国公、诚意伯这些传了百年的勋贵家族,一夜之间便如被狂风摧折的古木,连带着上千家眷或入诏狱、或流三千里。
待到早春的风终于吹软了秦淮河的柳丝,宫墙内外的空气里,却始终裹着一股洗不净的铁锈味 —— 那是血腥气渗进砖石缝里,揉着新抽的绿芽,生出的几分诡异的肃杀。
朝堂上的寂静,比元宵夜的刀光更让人胆寒。幸存的官员们上朝时,腰间的玉带都不敢发出半分声响:户部尚书李嵩的象牙笏板被手心的汗浸得发潮,他总想起元宵夜亲眼看见英国公张辅被拖出府时,那撕心裂肺的哭喊;翰林院编修王敬之低头盯着御道上的青砖缝,连皇帝的目光扫过来都不敢抬眼 —— 谁都知道,上一个敢在殿上质疑 “削藩” 的御史,如今还挂在城门楼上示众。
所有人都把 “顺从” 刻在了脸上,哪怕心里藏着千般念头,也绝不敢在明面上漏出半分反对的话。
可乾清宫御案后的朱允炆,脸上没有半分 “胜券在握” 的笑意。他指尖摩挲着案上那枚和田玉印,印文 “制诰之宝” 的棱角硌得指腹发疼,心里却比任何时候都清醒:靠刀子架在脖子上换来的顺从,就像寒冬里冻住的河面,看着结实,开春一暖便会融得无影无踪。
元宵血宴不过是扫清了挡路的顽石,要让这大明朝真正换一副筋骨,还得靠 “制度” 这把锤子 —— 把权力敲进规则织成的笼子里,再在铁砧上反复锤炼,才能成器。
他最先盯上的,是藏在阴影里的那把 “暗刃”—— 情报统计局。
这把刀在两次宫变里都捅在了要害上:查勋贵私兵、探藩王异动,没它不行;可藏在暗处久了,难免会生出 “越界” 的戾气。
朱允炆没再让它继续躲着,一道明发天下的诏书,像把利刃从鞘里拔出来,明晃晃地宣告:情报统计局升为直属于皇帝的独立衙署,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平起平坐,专管 “监察百官、肃吏治、探内外隐忧”。
首领定了 “都督同知” 衔,由跟着他多年的王钺出任,连官服上的补子都换成了象征 “巡察” 的獬豸纹。
更关键的是诏书里那几条 “铁规矩”:情报局能查案、能取证据、能递密奏,但绝不能审人、不能定罪、不能动手 —— 哪怕抓了贪官,也得把罪证打包交给刑部和大理寺,按律审理。
朱允炆在诏书上批的那句 “利器当藏锋,更当束鞘”,被抄在情报局衙署的正堂墙上,时时刻刻盯着王钺和底下的人:这把刀是用来护规矩的,不是用来造新恐惧的。
刚把情报局的 “鞘” 束好,朱允炆又盯上了《皇明宪约》的 “漏洞”。
这部去年颁行的宪约,就像刚搭好的房架子,看着周正,可没填血肉,遇事还是容易 “塌”:内阁有时三阁老各执一词,奏折压在文渊阁半个月没动静;议政会的议员们吵起架来能掀了屋顶,却没人知道 “议案该怎么提、怎么辩、怎么表决”;大理寺审案时,常有勋贵派人来 “说情”,法官连驳回的底气都没有。
没过几日,三道配套细则便跟着诏书颁了下来,像给房架子填了梁、糊了墙:
《内阁议事规程》把 “权责” 划得明明白白:军国大事(比如调兵、削藩)必须三阁老联名票拟,三日内必须出结果,谁推诿就摘谁的乌纱;日常政务(比如修河堤、选秀才)皇帝能独断,但得让六部尚书联名备案,免得日后六部以 “无内阁合议” 为由甩锅。
连阁老们议事的桌子都改了 —— 以前是按品级排座,如今改成圆桌,谁也别想靠 “位次” 压人。
《议政会章程》更细,连议员的 “任期”“权利” 都写得清清楚楚:地方议员由各州府乡绅、商户公推,任期三年,不许连任超过两届;议案得有十个以上议员联名才能提,辩论时每人只能说一炷香的时间,不许抢话;表决时用 “投筹”—— 红筹算 “同意”,黑筹算 “反对”,白筹算 “弃权”,筹数当场点清,谁也别想暗地改数。有个老议员拿着章程叹:“以前议事像菜市场吵架,如今总算有了规矩。”
《司法独立保障令》更是给法官们撑了腰:严令 “大理寺掌审判、刑部掌缉捕、都察院掌监督”,谁要是敢派手下干涉审案,不管是勋贵还是太监,都按 “扰乱司法” 治罪;还试着搞了 “法官终身制”—— 只要法官没犯贪赃、枉法的大错,谁也不能罢免他。大理寺卿周延儒拿到令子时,激动得把官帽都碰掉了:“有了这道令,咱们审案时,腰杆总算能挺直了!”
这三道细则一落地,《皇明宪约》才算真正 “活” 了过来 —— 不再是纸面上的条文,成了能管得住内阁、镇得住议员、护得住法官的真规矩。
可朱允炆知道,制度要立住,还得有 “钱” 撑着。没等朝堂消化完这三道细则,统计审计司便带着财税变革的章程,悄悄钻进了帝国的 “钱袋子” 里。
他们在 “一条鞭法” 的底子上改:以前百姓要交田赋、服徭役,还得给官府交 “匠税”,三样混在一起,贪官污吏最容易从中克扣。如今干脆把徭役、匠税都折成白银,和田赋算在一块儿收,每户人家每年该交多少,都写在黄纸印的 “税契” 上,贴在门上谁都能看。苏州府的织户陈阿婆拿着新税契笑出了褶子:“往年交完这三样,家里连买盐的钱都没了,今年竟能省下二两多,够给孙儿买件新棉袄了!”
更要紧的是清丈田亩。统计审计司的人带着算盘、尺子,跑遍了全国十三省,把那些勋贵隐瞒的 “隐田”、贪官霸占的 “荒田” 都一一量清,登记在 “鱼鳞图册” 上。河南布政使原想靠着隐瞒两千亩田偷税,结果审计司的人拿着百年前的地契找上门,当场就把他的乌纱摘了 —— 这一下,全国的田赋竟多收了三成。
商税也跟着动了:以前商税只收 “城门税”,丝绸、瓷器这些走漕运的货物,常常被漕运官私吞了税银。如今统计审计司在运河沿岸设了 “税关”,派专人登记货物数量,按 “值百抽三” 收税,还发了 “税票”—— 商户拿着税票,沿途再没人敢乱收钱。南京城里卖瓷器的张老板算了笔账:“以前运一船瓷器到北京,光杂费就得交五两,如今有了税票,一两银子就够了,生意好做太多了!”
皇家银行的银子也越来越足。海外商船从吕宋、爪哇运回来的白银,一船船卸在太仓港,都存进了银行的地下库房;新印的 “大明宝钞” 因为有白银打底,再也不像以前那样 “一贬再贬”,百姓拿着宝钞去买米,店家也乐意收。银行还试着给民间工坊放贷:苏州的织坊老板李万三,靠着银行贷的五百两银子,添了十台织机,三个月就赚回了本,逢人就说 “皇帝的银行,是真帮咱们生意人”。
这日清晨,文华殿的鎏金铜炉里燃着龙涎香,烟气绕着梁上的 “正大光明” 匾额,缠出几分清雅。朱允炆坐在铺着明黄色锦缎的御座上,指尖轻轻叩着案上的卷宗 —— 那是王钺刚送来的,情报局对几个行省《考成法》执行情况的秘密评估。
王钺穿着獬豸纹官服,躬身站在殿中,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陛下,这里面记着山东、湖广、浙江三省的官员情况 —— 山东按察使周茂,三个月清了二十件积案,百姓都叫他‘周青天’;湖广参政赵全,表面上遵行《考成法》,暗地里却收了盐商的贿赂,把盐税偷减了一半;还有浙江台州知府刘能,索性把《考成法》扔在一边,天天在府里喝酒,不管百姓死活。”
他说着,偷偷抬眼瞥了朱允炆一眼,右手做了个隐晦的 “抹脖子” 手势,声音压得极低:“这些人里,赵全和刘能的罪证都齐了,是否还像元宵时那样,…… 行雷霆之法?”
朱允炆没立刻回答,只是把卷宗推到统计审计司主官陈敬面前,指尖在 “周茂” 的名字上顿了顿:“陈卿,你看看。周茂这样的干吏,按《考成法》该升就升,赏银、赐匾额,让全国的官员都看看‘好好做事有什么好处’;赵全、刘能之流,你牵头收集齐证据,交给刑部,该下狱的下狱,该流放的流放 —— 按《吏部奖惩条例》来,一条都不能错。”
说完,他看向王钺,目光像淬了冰的钢,却没了往日的戾气:“王钺,你跟着朕这么多年,该明白一件事 —— 情报局是大明的耳目,是护着规矩的卫士,不是斩人的刽子手。元宵时是‘非常之时’,不得不动刀子;如今大局定了,就得走‘常道’。制度的权威,不是靠杀人杀出来的,是靠‘赏罚分明、有法可依’立起来的。你要是再想着‘一杀了之’,那朕设这情报局,和以前的锦衣卫有什么区别?”
王钺浑身一震,连忙跪伏在地,额头磕在青砖上:“老奴糊涂!谢陛下点醒,往后定当遵着法度来,绝不敢再存‘雷霆之法’的念头!”
陈敬也松了口气,躬身道:“臣遵旨!臣这就回去安排,定让赏罚都合着律法来,绝不让好官寒心,也不让贪官漏网!”
朱允炆站起身,走到殿外的廊下。春风吹起他的龙袍下摆,拂过廊边刚抽芽的柳枝,绿得发亮的芽尖蹭着衣料,带出几分暖意。他望着远处宫墙上的朝阳,心里忽然想起元宵夜的血 —— 那些血没白流,至少如今,王钺不再想着 “杀人”,陈敬敢说 “按律来”,连朝堂上的官员,也开始学着按《议事规程》办事了。
可他也清楚,路还长着呢。人性里的贪婪,就像田地里的杂草,拔了一茬还会再长;官僚们的惰性,也不是一道章程就能改过来的;还有那些旧勋贵的残余势力,说不定还在暗处等着看制度的笑话。但他不怕 —— 就像铁匠锻铁,只要手里的 “规矩” 锤够稳,“律法” 铁砧够硬,再难锻的铁,也能敲掉杂质,打成撑起大明的梁柱。
廊下的柳枝又抽了一寸新绿,朱允炆伸手碰了碰芽尖,指尖传来的暖意,比御座上的锦缎更让人安心。他知道,这场 “制度的锻造” 才刚刚开始,而他的大明,正在这血与火淬炼的铁砧上,一点点褪去旧的锈迹,等着成一副能扛百年风雨的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