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中的棱镜
深秋的黄昏,我在老城区的巷口遇见那位修伞匠。褪色的帆布棚下,他布满老茧的手正细致地修补伞骨,金属零件碰撞发出清脆声响。常有路人匆匆而过时投来目光——有人嫌他的摊位破旧碍眼,有人好奇地驻足打量,也有人带着不屑的神色绕道而行。这些复杂的目光交织在一起,让我忽然意识到:偏见如同无形的迷雾,悄然笼罩着我们的认知,折射出扭曲的现实图景。
儿时对偏见的懵懂感知,藏在同学间的玩笑里。班上转来一位外地同学,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成了大家模仿的对象。当他涨红着脸辩解时,角落里传来外地人就是土气的窃窃私语。我也曾跟着哄笑,却在某天看见他独自坐在操场角落,认真地对着字典练习发音。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那一刻,心里泛起莫名的愧疚。原来,那些脱口而出的调侃,早已在无形之中划下了偏见的鸿沟。
校园时光里,偏见是课桌上无形的隔阂。成绩好的同学自动形成小圈子,对成绩差的学生避之不及;文艺汇演时,擅长舞蹈的女生被簇拥,五音不全的同学却总被当作笑柄。最难忘的是生物课解剖实验,当老师要求分组操作时,几个男生看着唯一戴眼镜的女生,嘀咕着女生肯定笨手笨脚。直到她熟练地执起解剖刀,精准完成操作,那些轻视的目光才转为惊讶。这一幕让我明白,偏见往往源于浅薄的认知,像蒙在眼前的薄纱,遮蔽了真实的光芒。
职场初期的困境,让我深刻体会到偏见的力量。初入设计公司时,作为团队里唯一的女性,常听到女设计师缺乏创意的议论。当我熬夜完成的方案被质疑太感性,不专业,委屈与不甘几乎要冲破理智。直到项目成功落地,客户对细节的称赞让那些质疑声渐渐平息。但我知道,偏见的破除从来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用实力一次次打破固有的标签。
生活中的偏见,藏在最习以为常的角落。菜市场里,有人嫌弃老农的蔬菜卖相不好,却不知那些带着虫眼的菜叶是未施农药的证明;地铁上,有人对衣着朴素的农民工投去嫌弃的目光,却忽略了他们为城市建设付出的汗水;网络世界里,地域黑、性别对立的言论层出不穷,将一个个群体贴上片面的标签。这些偏见如同锋利的刻刀,在人与人之间划出难以跨越的鸿沟。
偏见的形成,在人类历史中早有迹可循。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不同民族的形象曾被刻意丑化或美化,反映着当时的认知局限;中世纪的欧洲,对的迫害源于宗教偏见;近代史上,种族歧视更是酿成了无数人间悲剧。这些沉痛的教训警示我们:偏见一旦扎根,便会像野草般疯狂生长,侵蚀理性与善意。
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偏见似乎有了更肥沃的土壤。碎片化的信息让人失去深入了解的耐心,算法推送的信息茧房加固着固有的认知,情绪宣泄的快感取代了理性的思考。就像陷入沼泽的旅人,越是挣扎,越会被偏见的泥淖牢牢困住。
打破偏见,要从正视自身的局限开始。我开始主动接触不同的群体:参加残障人士的手工市集,感受他们坚韧的生命力;与外卖骑手攀谈,倾听奔波背后的故事;走进城中村,了解异乡人的奋斗与梦想。这些经历让我明白,每一个被贴上标签的个体,都有着独特而鲜活的灵魂。就像擦拭蒙尘的镜子,当偏见的污垢被一点点抹去,世界才会显露出真实的模样。
偏见也是一面镜子,照见人性的弱点与光辉。它提醒我们保持谦逊,承认自己认知的边界;激励我们用包容的心去拥抱差异,用理性的思维去分辨是非。真正的成长,或许就是在不断打破偏见的过程中,学会以更开阔的视角看待世界,以更温柔的态度对待他人。
暮色降临时,我再次路过修伞匠的摊位。他正收拾工具准备收摊,动作依旧不紧不慢。路人的目光依旧复杂,但我知道,在这些目光背后,有人开始驻足欣赏他精湛的手艺,有人会为他的坚守而感动。偏见的迷雾或许不会立刻消散,但只要我们愿意迈出脚步,用理解与善意去驱散它,终会迎来清朗的天空。愿我们都能成为破雾者,在偏见的迷障中,寻找真实与美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