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陀记:大地的呼吸与褶皱
我是在一本泛黄的地方志里,第一次与“陂陀”二字相遇的。那本《宁化县志》被虫蛀得千疮百孔,纸页脆得仿佛一触即碎。在“山川”卷中,描述城郊西山时有云:“西山在县治西五里,山势陂陀,林壑幽美,中有古刹曰西竺寺,宋建炎间僧智明开山。”
“陂陀”二字,初看并不起眼,甚至有些生僻。但细细品味,却觉得它精准得惊人。“陂”是斜坡,带着水流冲刷的柔和;“陀”是山陵,藏着大地隆起的厚重。它不是“巉岩”那般剑拔弩张的险峻,也不是“迢峣”那般直插云霄的雄伟,更不是“逶迤”那般绵延不绝的舒展。它是一种起伏的、错落的、充满韵律感的形态——是山坡被岁月打磨后的缓急交替,是丘陵在大地上勾勒出的柔和曲线,是高原向平原过渡时的层层阶梯。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留意这种“陂陀”的意境。它不在名山大川的雄奇里,也不在文人园林的精致中,而是藏在那些被称为“丘陵”“台地”“缓坡”的地方。是田埂顺着山势起伏的弧度,是山路绕着山包盘旋的轨迹,是村庄坐落在高低错落的坡地上,炊烟袅袅升起时的宁静画面。
一、闽西的陂陀:田埂上的诗篇
去年暮春,在福建宁化的一个小山村,我真切地触摸到了陂陀的脉动。
那村子叫“石壁”,是客家祖地之一。从县城出发,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窗外的景色渐渐从平整的稻田变成了起伏的丘陵。山势并不陡峭,而是像海浪一样,一波接一波地向远方延展。山的轮廓线柔和而圆润,没有尖锐的山峰,只有缓缓隆起又缓缓下沉的弧度,这便是最典型的“陂陀”。
下了车,我沿着一条田埂往村子深处走。田埂很窄,仅容一人通过,两旁是刚刚插好秧的稻田,嫩绿色的秧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倒映在水田里,像一幅流动的水彩画。田埂顺着陂陀的山势起伏,时而向上攀升,时而向下俯冲,走在上面,像是在弹奏一首没有乐谱的曲子,脚步的轻重缓急,都随着地势的变化而变化。
不远处,几位老农正在水田里劳作。他们戴着斗笠,卷起裤脚,弯腰弓背,将一把把秧苗插进泥里。阳光照在他们黝黑的皮肤上,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进田里,溅起小小的水花。他们的动作娴熟而从容,仿佛与这片陂陀的土地融为一体。
“小伙子,来歇会儿吧。”一位老农看到我,直起身,笑着朝我喊道。他的声音洪亮而醇厚,带着闽西客家话特有的腔调。
我走过去,在田埂上坐下。老农递给我一个水壶,里面装着自家酿的米酒,带着淡淡的米香。“这陂陀的地,不好种啊。”他叹了口气,指着眼前的梯田说,“地势高低不平,浇水、施肥都不方便。以前没有抽水机的时候,全靠天吃饭,天旱的时候,禾苗都干死了;雨水多的时候,又容易淹。”
我看着眼前层层叠叠的梯田,它们顺着陂陀的山势,一层高过一层,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腰,像一级级通往天空的台阶。这些梯田,都是祖辈们一锄头一锄头开垦出来的,凝聚着多少代人的汗水和智慧。
“那为什么还要在这里种地呢?”我忍不住问。
老农笑了笑,说:“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早就习惯了。再说,这陂陀的地,虽然不好种,但种出来的米,特别香。你看,这土壤是红壤,富含矿物质,种出来的庄稼,营养足。”
他顿了顿,又说:“其实,这陂陀的地,也有它的好处。它不像平原那样平坦开阔,但也不像高山那样险峻。它有起伏,有变化,看着就有生气。你看那边的村子,”他指着不远处的村庄说,“房子都建在坡地上,高低错落,不像城里的房子那样整齐划一,看着就亲切。”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村庄坐落在一片陂陀的山坳里,黑瓦白墙的房子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有的房子建在半山腰,有的房子建在山脚下,炊烟从屋顶升起,在陂陀的山谷间缭绕,像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那天下午,我在村子里逛了很久。沿着蜿蜒的村道,走过一座又一座石桥,看过一口又一口古井。村道两旁的墙壁上,画着客家民俗的壁画,有插秧、采茶、酿酒的场景,生动而鲜活。这些壁画,与周围陂陀的山水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客家风情画卷。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陂陀的山坡上,将稻田染成了一片金黄。老农们扛着锄头,牵着水牛,沿着田埂慢慢回家。他们的身影被夕阳拉长,映在田埂上,像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我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感动。闽西的陂陀,不是一种雄伟的景观,也不是一种险峻的地势,而是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温柔的存在。它承载着客家人的生活,孕育着客家人的文化,也见证着客家人的喜怒哀乐。它像一位沉默的老人,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里的人们。
二、江南的陂陀:园林中的曲线
如果说闽西的陂陀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诗,那么江南园林中的陂陀,则是一首精致典雅的抒情曲。
今年初夏,我在苏州的留园,见到了园林中陂陀的独特魅力。留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精致的建筑、巧妙的布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在留园的中部,有一片假山群,它便是以陂陀的形态呈现的。
这片假山群由太湖石堆叠而成,太湖石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布满了孔洞和褶皱。工匠们根据太湖石的天然形态,将它们巧妙地堆叠在一起,形成了起伏跌宕、错落有致的陂陀山势。有的地方陡峭如壁,有的地方平缓如坡,有的地方凹陷如谷,有的地方凸起如峰。
我沿着假山旁的小径慢慢行走,脚下的路时而平坦,时而陡峭,时而转弯,时而直行。走在假山间,仿佛置身于一座小小的深山,周围是高耸的“山峰”,耳边是潺潺的流水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
在假山的顶部,有一个小小的亭子,名为“可亭”。我沿着陡峭的石阶爬上亭子,站在亭子里,俯瞰着整个留园的中部景色。只见眼前的陂陀假山与周围的建筑、池水、花木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池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假山和建筑的影子,微风一吹,波光粼粼,像是撒了一层碎金。
“这假山堆得真妙啊。”一位游客感叹道,“看起来自然天成,一点也不做作。”
“是啊,”旁边一位导游解释道,“这就是江南园林假山的精髓所在。工匠们在堆叠假山时,会根据地形和周围的环境,模拟自然山水的陂陀形态,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你看这些太湖石,它们的形态各异,有的像狮子,有的像猴子,有的像云朵,工匠们就是利用这些天然的形态,将它们组合成各种不同的景观。”
我仔细观察着眼前的假山,果然,那些太湖石的形态栩栩如生,有的像一只昂首挺胸的狮子,蹲坐在“山峰”上;有的像一只顽皮的猴子,攀爬在“岩石”间;有的像一朵飘逸的云朵,悬浮在“山谷”中。这些形态各异的太湖石,在工匠们的巧妙组合下,赋予了假山无限的生命力。
在假山的底部,有一条蜿蜒的小溪,溪水从假山的缝隙中流淌出来,顺着陂陀的山势,缓缓流入池中。溪水的旁边,种植着一些名贵的花木,如牡丹、芍药、杜鹃等。这些花木的花期不同,有的在春天开放,有的在夏天绽放,有的在秋天结果,有的在冬天常青。它们与假山、溪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四季如春的美丽画卷。
我在留园待了整整一天,直到闭园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走出留园的大门,我回头看了一眼那座精致的园林,心中充满了感慨。江南园林中的陂陀,不是自然形成的山水,而是工匠们用双手创造出来的艺术。它凝聚着工匠们的智慧和心血,也体现了江南文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和追求。它像一首精致典雅的抒情诗,让人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三、黄土高原的陂陀:千沟万壑的史诗
如果说江南园林的陂陀是精致典雅的抒情曲,那么黄土高原的陂陀,则是一部雄浑壮阔的史诗。
去年秋天,我在陕西的延安,见到了黄土高原陂陀的壮观景象。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陂陀形态。
从延安市区出发,汽车沿着公路向西北方向行驶。窗外的景色渐渐从城市的高楼大厦变成了黄土高原的陂陀丘陵。只见眼前的黄土坡连绵起伏,一望无际,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黄土的颜色是深黄色的,表面粗糙而贫瘠,没有太多的植被覆盖,只有一些稀疏的野草和灌木,顽强地生长在坡地上。
越往深处走,地势越发崎岖,陂陀的形态也越发明显。有的地方,黄土坡像一道巨大的屏障,矗立在眼前;有的地方,黄土坡像一条蜿蜒的巨龙,向远方延伸;有的地方,黄土坡被雨水冲刷成了深深的沟壑,沟壑纵横交错,像是大地的皱纹。
“这就是黄土高原的特色啊。”同行的一位当地向导感叹道,“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以前,这里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水土流失严重,老百姓的生活也很艰苦。后来,政府开始大力治理黄土高原,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生态环境才慢慢得到了改善。”
我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满了震撼。黄土高原的陂陀,不像闽西的陂陀那样充满生活气息,也不像江南园林的陂陀那样精致典雅,它是一种雄浑、粗犷、充满力量的存在。它见证了黄土高原的沧桑岁月,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
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一处名为“梁家河”的村庄。梁家河位于黄土高原的深处,是一个典型的陕北村庄。村庄坐落在一片陂陀的山坳里,周围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梯田顺着陂陀的山势,一层高过一层,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腰。梯田里种植着玉米、谷子、高粱等农作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田野里一片金黄,沉甸甸的果实挂满了枝头。
我们走进村子,只见村庄里的房子都是用黄土砌成的窑洞,窑洞冬暖夏凉,是陕北人民智慧的结晶。窑洞的门口,挂着一串串红辣椒和金黄的玉米,像是一串串丰收的音符。村民们热情好客,看到我们来了,连忙邀请我们进屋坐,给我们端上了热气腾腾的小米粥和香喷喷的陕北馍馍。
“以前,我们这里非常穷,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位老人告诉我们,“后来,知青们来了,他们和我们一起开荒种地,修建水库,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条件。现在,我们这里通了公路,有了互联网,日子越来越好了。”
我看着老人脸上洋溢的笑容,心中充满了感动。黄土高原的陂陀,虽然环境恶劣,但它孕育了勤劳勇敢的陕北人民。陕北人民在这片陂陀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美好的生活。他们的精神,就像这片黄土高原一样,雄浑而坚韧。
离开梁家河时,夕阳已经西下。夕阳将黄土高原染成了一片绚烂的橘红色,陂陀的山坡上,到处都是金色的光芒。我站在山坡上,俯瞰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感慨。黄土高原的陂陀,是一部雄浑壮阔的史诗,它记录着黄土高原的沧桑岁月,也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奋斗与崛起。
四、岭南的陂陀:茶山云雾的诗篇
如果说黄土高原的陂陀是雄浑壮阔的史诗,那么岭南的陂陀,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诗篇。
今年春天,我在广东的潮州,见到了岭南陂陀的独特魅力。潮州是中国着名的茶乡,尤其是凤凰单丛茶,更是享誉全国。凤凰单丛茶的产地主要分布在潮州的凤凰山,凤凰山是一座典型的岭南丘陵,山势陂陀,云雾缭绕,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向凤凰山的深处行驶。山路两旁,是一片片整齐的茶园,茶树沿着陂陀的山势,层层叠叠地种植着。茶树的叶子是深绿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山间的云雾缭绕,像是一层薄薄的轻纱,笼罩着茶园,让整个茶园都变得朦胧而美丽。
下了车,我沿着茶园里的小径慢慢行走。小径两旁的茶树很高大,枝叶繁茂,我伸手就能触摸到茶树的叶子。叶子上沾着细小的水珠,是清晨的露水,冰凉而清澈。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清新而淡雅,吸入肺中,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在茶园的深处,有一位茶农正在采茶。他戴着斗笠,背着竹篓,双手灵活地在茶树的枝叶间穿梭,将一片片鲜嫩的茶叶采摘下来,放进竹篓里。他的动作娴熟而轻快,像是在弹奏一首优美的乐曲。
“小伙子,要不要尝尝我们这里的凤凰单丛茶?”茶农看到我,笑着朝我喊道。
我走过去,在他旁边的石头上坐下。茶农从竹篓里拿出一些刚采摘的茶叶,放进一个紫砂壶里,用开水冲泡。不一会儿,一股浓郁的茶香就弥漫开来。茶农给我倒了一杯茶,说:“你尝尝,这是我们这里最有名的蜜兰香单丛,口感醇厚,香气浓郁。”
我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汤金黄透亮,口感醇厚甘甜,带着一股淡淡的蜜兰花香,从喉咙一直暖到心底。我不禁感叹道:“这茶真好喝啊!”
茶农笑了笑,说:“这都要归功于我们这里的陂陀山势和云雾天气。你看,我们这里的山不高,但地势起伏,云雾多,空气湿润,土壤肥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茶树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茶叶的品质自然就好。”
他顿了顿,又说:“我们种茶、制茶,都有一套严格的工艺。从采摘到杀青,从揉捻到烘焙,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只有这样,才能做出高品质的凤凰单丛茶。”
我看着眼前的茶园,看着茶农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感慨。岭南的陂陀,不像黄土高原的陂陀那样雄浑粗犷,也不像江南园林的陂陀那样精致典雅,它是一种清新、秀丽、充满生机的存在。它孕育了着名的凤凰单丛茶,也孕育了勤劳智慧的岭南人民。
那天下午,我在茶园里待了很久,直到夕阳西下才离开。离开时,茶农送给我一包刚制成的凤凰单丛茶,说:“拿着吧,这是我们自己做的茶,希望你能喜欢。”
我接过茶叶,郑重地向他道谢。坐在车上,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陂陀茶山,我忽然觉得,岭南的陂陀,是一首清新淡雅的诗篇,它用自己的美丽和生机,向世人展示着岭南的独特魅力。
五、心灵的陂陀:生命的起伏与成长
在追寻陂陀的旅途中,我渐渐发现,“陂陀”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地理形态,更是一种内在的生命境界。它像我们的人生,有起有伏,有高有低,有平坦有坎坷。
就像闽西的陂陀田埂,它告诉我们,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像客家老农那样,勤劳勇敢,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收获成功。
就像江南园林的陂陀假山,它告诉我们,人生需要有起伏和变化,过于平坦的人生,反而会显得单调乏味。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只有经历过挫折,才能成长和进步。
就像黄土高原的陂陀沟壑,它告诉我们,生命需要有力量和韧性。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像黄土高原一样,保持雄浑而坚韧的精神,永不放弃,永不退缩。
就像岭南的陂陀茶山,它告诉我们,人生需要有清新和淡雅的心境。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欣赏身边的美景,感受生活的美好。
我们的心灵,也应该像这些陂陀的土地一样,能够容纳起伏和变化,能够承受挫折和困难。我们要学会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在逆境中保持希望。我们要像陂陀的山势一样,既有平缓的舒展,也有陡峭的攀登;既有低谷的沉淀,也有高峰的辉煌。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陂陀”:也许是事业上的挫折,也许是生活中的困难,也许是感情上的失意。但只要我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以坚韧的意志去克服,就一定能够走过这些“陂陀”,迎来人生的坦途。
我想起了一位哲人说过的话:“人生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是山顶,而是攀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