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如同为小星星打开了一扇全新世界的大门。他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地面和低矮的家具,而是投向了更远、更高的地方。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探索的足迹,那摇摇晃晃却又坚定不移的小小身影,成了家中最灵动、也最让人操心的一道风景。
他的步伐日渐稳健,从最初需要张开双臂像小飞机一样保持平衡,到后来可以比较自如地从客厅走到餐厅,甚至尝试小跑几步去追一个滚动的皮球。虽然偶尔还是会因为急停或转身而表演一个“屁股墩儿”,但他爬起来的速度越来越快,脸上的懊恼也越来越少,仿佛已经将摔跤视为探索路上理所当然的小插曲。
探索的深度也随之加强。他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拉开抽屉,把东西扔出来,而是开始研究物品之间的关联。他会尝试把一个小积木塞进一个比他拳头还小的杯子里,会因为塞不进去而着急地哼哼,也会在偶然成功后,兴奋地举着杯子向大人展示,眼睛里闪烁着发现新大陆般的光芒。他会执着地反复按压一个带弹簧的玩具,观察它弹起的过程,小嘴里还模仿着“砰”、“砰”的声音。
家里的安全防线,在他的“智慧”面前,似乎总是慢半拍。他不知怎么学会了推开那扇装着安全锁的厨房门(也许是某次观察到大人的动作后偷偷记下的),有一次竟自己溜了进去,等林绵发现时,他正踮着脚尖,努力想去够料理台上一个红彤彤的番茄,吓得林绵魂飞魄散,一个箭步冲过去将他抱离“险境”。自那以后,厨房门上加装了一道更高的、他绝对无法够到的插销。
语言的进步更是突飞猛进。他的词汇量像吸饱了春雨的竹笋,迅速膨胀。从简单的名词“车车”、“鞋鞋”、“灯”,到动词“拿”、“走”、“吃”,再到表达需求的“抱抱”、“谢谢”、“尿尿”。他开始尝试将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比如“妈妈,饭饭”(妈妈,吃饭)、“爸爸,抱抱”(爸爸,抱我)、“奶奶,水”(奶奶,喝水)。虽然语法混乱,词不达意的时候居多,但这种试图用语言构建句子来表达复杂意图的努力,让全家人都惊喜不已。
霍星澜成了儿子最忠实的“翻译官”和“捧场王”。每当小星星含糊不清地表达什么,霍星澜总会立刻放下手头的事,蹲下来,看着儿子的眼睛,认真地猜测:“星星是想玩那个小汽车吗?”或者“哦,宝宝是看到窗外有只小鸟对不对?”一旦猜中,小星星就会用力点头,小脸放光,仿佛找到了知音。这种被理解、被回应的感觉,极大地鼓励了他继续表达的欲望。
林绵则开始有意识地给他读更多绘本。不再是简单地指着图画告诉他这是什么,而是尝试讲述简单的故事。她会用夸张的语调和表情,模仿故事里的小动物:“小兔子找不到妈妈了,好伤心啊,呜呜呜……”小星星会依偎在妈妈怀里,听得极其专注,黑亮的眼睛随着妈妈的手指在画面上移动,听到伤心处,小眉头会微微蹙起,听到高兴处,又会咯咯笑起来。有时,他会突然伸出小手指着画面上的某个细节,“啊啊”地叫着,仿佛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带来了更强烈的“叛逆”。那个软糯可爱的小天使,开始显露出“小恶魔”的一面。“不要”这个词,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且常常伴随着坚决的肢体动作——扭开头、推开递过来的东西、甚至直接往地上一躺,以此来表达他的不满和抗议。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脾气爆发”,发生在一个平常的傍晚。霍母像往常一样,端来一小碗精心准备的、温度适中的鱼肉蔬菜粥。小星星大概是因为下午点心吃多了,或者单纯就是不想吃粥,扭着头紧闭着小嘴,无论霍母怎么哄,就是不开口。
“星星乖,再吃一口,吃了长高高。”霍母耐心地劝着。
“不要!”小星星回答得斩钉截铁,还伸出小胖手,试图打翻勺子。
霍母试图强行喂一口,小家伙立刻像被点燃的炮仗,身子猛地向后一仰,放声大哭起来,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哭得声嘶力竭,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霍母顿时慌了手脚,又是抱又是哄,粥也喂不下去了。
林绵闻声赶来,从婆婆手里接过哭得直打嗝的儿子,没有立刻哄他,只是轻轻地拍着他的背,等他哭声稍歇,才平静地看着他的眼睛,用温和但坚定的语气说:“星星,不想吃可以告诉奶奶,但是不能打人,也不能这样大哭大闹。”
小家伙抽噎着,似懂非懂地看着妈妈,委屈的小模样让人心疼,但林绵知道,这是建立规则的重要时刻,不能心软妥协。最终,那碗粥没有吃完,但林绵坚持要求小星星对奶奶说了“对不起”(虽然只是模糊的音节),并且告诉他,如果不吃饭,就要等到下一顿才有东西吃。
这场小小的“战役”,让全家人都意识到,育儿已经进入了需要更多智慧和耐心的新阶段。光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解和引导这个小家伙日益增长的自我意识。
霍父的陪伴方式,也因孙子的成长而悄然改变。他不再仅仅是那个提供“膝盖”和“背影”的沉默爷爷。他会带着小星星,在阳台上的绿萝前,指着叶片上的纹路,用他那缓慢的语调说:“看,纹路,像不像小河流?”他会把孙子抱到书房,指着地球仪上蓝色的部分,告诉他:“海,很大,很大。”尽管小星星多半只是对转动地球仪更感兴趣。霍父还翻出了霍星澜小时候玩过的、一套颜色鲜艳的木质积木,仔细打磨掉可能存在的毛刺,然后陪着孙子一起,搭建起歪歪扭扭的“城堡”和“小桥”。当小星星成功地把一块积木放到“城堡”顶端,霍父那平时严肃的脸上,会露出一种近乎童真的、纯粹的喜悦。
家庭的欢乐,依然围绕着这个小小的人儿。他一个突如其来的模仿动作——比如学着爸爸的样子皱起眉头看报纸,或者模仿奶奶捶腰——都能引来全家的开怀大笑。他开始展现出对音乐的兴趣,每当电视里或者手机里响起节奏明快的音乐,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扭动小屁股,挥舞小手,那自创的、毫无章法的舞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是家里最棒的“开心果”。
当然,疲惫和挑战依然如影随形。他会因为玩得太兴奋而拒绝午睡,导致傍晚时分情绪崩溃,嚎啕大哭;他会因为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而急得跺脚;他会在夜里突然惊醒,需要熟悉的怀抱和哼唱才能重新获得安全感。
一天,霍星澜下班回来,看到儿子正坐在爬行垫上,专注地试图把一个三角形的积木塞进一个圆形的孔洞里,塞不进去,他急得小脸通红,拿起积木就要往地上扔。霍星澜没有立刻阻止,而是走过去,坐在他身边,拿起另一个形状匹配的积木,轻松地塞了进去,然后温和地说:“星星,你看,这个圆圆的家,要请圆圆的积木宝宝住进去。那个尖尖的,是三角宝宝的家。”
小星星看着爸爸的动作,又看看自己手里的三角形积木,似乎明白了什么,他放下三角形,开始在积木堆里寻找圆形。当他终于找到一个圆形积木,并成功塞进去时,他抬起头,看着霍星澜,咧开嘴,露出了一个混合着骄傲和释然的、大大的笑容。
那一刻,霍星澜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意识到,养育孩子的过程,不仅仅是付出和陪伴,更是一场共同成长的修行。他在教孩子认识世界,孩子也在教他重新发现世界的简单与奇妙,教他耐心,教他如何去爱。
晚上,哄睡小星星后,霍星澜和林绵坐在沙发上,分享着各自白天观察到的、关于儿子的点滴。
“他现在主意可大了,今天非要自己挑衣服穿,我拿了一件蓝色的,他不要,指着衣柜里那件黄色的‘鸭鸭’衣服,不换就赖在地上不肯起来。”林绵笑着摇头,语气里却带着一丝骄傲。
“这说明我们儿子有主见了,是好事。”霍星澜揽着她的肩膀,“就是咱们得开始学习,怎么跟这个有主见的小人儿‘谈判’了。”
“是啊,”林绵靠在他身上,感叹道,“感觉每天都在解锁新关卡,没有攻略,只能靠自己摸索。”
“怕什么,”霍星澜低头亲了亲她的头发,“我们俩可是最佳队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夜色渐深,房间里安静下来。小床里,小星星睡得正香,呼吸均匀,一只小手握成拳头放在耳边,仿佛在积蓄力量,准备迎接明天新的探索和成长。霍星澜和林绵相视一笑,尽管前路依然会有未知的挑战,但拥抱着彼此,看着梦中都在微笑的儿子,他们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勇气和温暖的力量。这个世界很大,而他们的家,是这个小探险家永远的能量站和最温暖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