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天空变得高远而清澈,像一块被仔细擦拭过的蓝宝石。小星星的世界,在经历了关于生命的初浅思考后,仿佛被注入了另一种更加沉静、也更加丰厚的力量。他开始不再满足于仅仅观察和提问,而是渴望更深入地“参与”到这个世界的运行之中,用自己的双手和行动去印证那些不断涌入脑海的想法。
这种变化的第一个显着迹象,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周末清晨。霍星澜正在修理书房里一个有些松动的抽屉滑轨,小星星像往常一样充当他的“小助手”,负责传递工具。当霍星澜终于将滑轨调整好,抽屉可以顺畅无声地推拉时,小星星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只是拍手欢呼,而是伸出小手,轻轻地、反复地摸着那光滑的木质抽屉面板,然后仰起头,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混合着成就感和渴望的光芒,清晰地说道:“爸爸,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会修东西。”
这句话简单,却让霍星澜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意识到,儿子不再仅仅将“修理”视为一个有趣的动作或游戏,而是开始将其看作一种能力,一种可以解决问题的、值得向往的“本领”。这种从“旁观”到“向往参与”的转变,标志着他自我意识和社会角色认知的又一次飞跃。
霍父敏锐地捕捉到了孙子的这种变化。他的“工具课”也随之进行了战略调整。他不再仅仅让孙子打下手,而是开始尝试赋予他一些简单的、但需要独立完成的“任务”。
“星星,你看,爷爷这个小板凳,这条腿有点晃悠了,”霍父搬来一个巴掌大的、专为小星星做的小木凳,“今天,爷爷教你当个小木匠,把它修好,好不好?”
小星星立刻挺直了小胸脯,脸上写满了郑重其事。霍父先带他仔细检查了板凳腿松动的地方,分析“病因”——是连接处的榫卯有些松了。然后,他拿出一小罐木工胶和一把小刷子。
“看,这是给木头喝的‘神奇药水’,”霍父用最形象的语言解释着,“我们用小刷子,把药水轻轻地、均匀地涂在这个松掉的地方,就像给受伤的地方抹药膏一样。然后,我们再把它紧紧地按回去,固定住,等‘药水’干了,它就会重新变得结实了。”
小星星屏住呼吸,从爷爷手里接过小刷子,学着爷爷的样子,蘸取了一点胶水,小心翼翼地在榫头部位涂抹。他的动作很慢,很专注,生怕涂多了或者涂少了。涂抹完毕,在爷爷的指导下,他将板凳腿对准位置,用力按紧,霍父则用一个小G型夹帮他固定好。
接下来的等待时间变得无比漫长。小星星几乎每隔几分钟就要跑过去看看他的小板凳,用手轻轻碰一下,嘀咕着:“‘药水’干了吗?它好了吗?”当霍父最终宣布可以取下夹子时,小星星紧张地用手摇了摇那条曾经松动的腿——纹丝不动!他惊喜地睁大了眼睛,又把整个小板凳拿起来,四处检查,确认它真的被自己“治好”了。那一刻,他脸上绽放出的自豪光芒,比任何奖励都来得璀璨。他不仅仅修复了一个小板凳,更是在心中夯实了一种“我能行”的信念。
这种渴望参与和创造的热情,也蔓延到了他与林绵的互动中。林绵在厨房忙碌时,小星星不再满足于只是看着,他强烈要求“帮忙”。林绵便给了他一个小围裙,安排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摘豆角。她先示范如何掐掉豆角的两头,并撕掉旁边的老筋。小星星学得极其认真,坐在他的小凳子上,面前放着一个专门给他准备的小篮子,一根一根地处理着豆角。他的动作很慢,有些豆角被他掐得只剩下中间一小段,有些老筋没撕干净,但林绵没有干涉,只是在他完成后,大大地表扬了他:“哇!星星摘的豆角真好!今天晚上我们用星星摘的豆角炒菜,一定特别香!”
晚餐时,当那盘肉沫炒豆角端上桌,林绵特意大声宣布:“大家快尝尝,这里面的豆角可是我们小星星亲手摘的哦!”全家人都非常给面子地夹起豆角,纷纷称赞。霍星澜嚼得特别起劲,连连说:“嗯!果然不一样,格外甜!”霍父霍母也笑着附和。小星星看着大家吃得香甜,听着那些表扬,小脸上洋溢着混合着羞涩和极度自豪的红晕。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劳动可以直接转化为家庭的温暖和快乐,这种价值感是任何玩具都无法替代的。
在社交方面,小星星与昊昊的互动也进入了更高级的模式。他们的“秘密基地”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雄心,他们开始策划一个更宏大的项目——在昊昊家的院子里,用各种能找到的“天然材料”搭建一个“超级无敌宇宙飞船”。这个计划充满了童稚的想象力,也伴随着无数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飞船的主体由几个大纸箱拼成,但他们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如何把这些纸箱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用胶带!我家里有透明的胶带!”昊昊提议。
“不行不行,”小星星根据和爷爷做木工的经验提出异议,“胶带粘不住,风一吹就散了。要用绳子绑起来,像我爷爷绑脚手架那样!”
两个孩子为此争论了一番,最后决定双管齐下——先用绳子在关键部位捆绑固定,再用胶带加固缝隙。他们找来了昊昊奶奶提供的粗棉绳,模仿着记忆中大人打结的样子,笨拙却又异常执着地将纸箱缠了一圈又一圈。打结对于他们的小手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常常是系上了又松开,但他们没有放弃,互相鼓劲,反复尝试,最终居然真的用几个歪歪扭扭、却异常结实的结把纸箱牢牢固定住了。
接下来是制造“操控台”。他们收集了各种瓶盖、旧的计算机键盘(玩具)、甚至几块光滑的扁石头,用黏土把它们固定在纸箱内部,宣称那是“启动按钮”、“方向杆”和“星际地图”。在这个过程中,分歧依然存在——关于哪个瓶盖应该当“主引擎开关”,关于“驾驶座”应该放在左边还是右边——但他们学会了用“投票”(虽然只有两票)或者“轮流试坐”的方式来解决。当他们的“宇宙飞船”初具规模,两个小家伙钻进去,假装按动按钮,嘴里发出“嗡嗡”的引擎声,想象着飞船穿越星际时,那种通过合作将想象变为现实的巨大喜悦,让他们拥抱在一起,又叫又跳。这次经历,让他们初步体验了项目规划、问题解决和团队协作的完整流程,他们的友谊也在共同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得到了淬炼和升华。
然而,成长的旅程并非总是阳光明媚。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小星星开始经历更加剧烈的情绪波动,尤其是面对挫折和限制时。一天,他看到霍星澜在用笔记本电脑处理工作,屏幕上复杂的图表和快速跳动的光标吸引了他。他强烈要求自己也“工作”,要像爸爸一样在键盘上敲打。
霍星澜耐心解释:“星星,爸爸现在在工作,这个电脑里有重要的东西,不能乱按。”
小星星的渴望被拒绝,挫败感瞬间爆发。他先是大声抗议:“我就要!我就要工作!”见爸爸态度坚决,他便一屁股坐在地上,放声大哭,双腿乱蹬,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这是典型的幼儿情绪风暴,来得猛烈而毫无征兆。
霍星澜和林绵对视一眼,没有立刻妥协,也没有粗暴呵斥。林绵走过去,蹲在他身边,没有强行抱他,只是轻轻拍着他的后背,柔声说:“星星很难过,是不是?因为不能像爸爸一样用电脑工作。”
霍星澜也合上电脑,看着他,语气平和但坚定:“爸爸知道你想帮忙,但每个工具都有它使用的规矩。这个电脑是爸爸工作的工具,就像爷爷的锯子不是玩具一样。我们不能随便动,不然可能会弄坏里面的东西,爸爸的工作就没办法完成了。”
他们允许他宣泄情绪,同时清晰地划定了界限。等小星星的哭声渐渐小了下去,变成了委屈的抽噎,林绵才拿出他平时画画用的液晶手写板:“你看,这是星星的‘工作电脑’,你可以在这里画画,设计你的‘工程图纸’,好不好?”
小星星吸着鼻子,接过手写板,虽然情绪还没有完全平复,但注意力已经被转移。这次情绪风暴的平息,让他模糊地意识到,世界并非围绕他一个人的意愿运转,有些规则需要遵守,失望的情绪需要学习自己慢慢消化。父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则为他如何管理自己的激烈情绪提供了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示范。
家庭的温暖,永远是他探索世界最坚实的后盾和最温暖的港湾。霍母继续扮演着孙子的“头号粉丝”和“首席艺术顾问”。小星星用积木搭建的、结构极其复杂的“未来城市”,她会用手机从各个角度拍照,“存档留念”;他用彩泥捏的、颜色搭配极其大胆的“外星动物园”,她会找来一个漂亮的盒子,帮他精心收藏起来。这种无条件的接纳和欣赏,极大地保护了他的创造热情和自信心。
霍父则开始有意识地给孙子讲述一些简单的、关于坚持和勇气的故事,比如小蚂蚁如何靠毅力搬动大食物,小蜗牛如何一步步爬上高高的葡萄架。这些故事像绵绵的春雨,悄无声息地滋润着他的心田,在他心中建构起关于品格的最初框架。
为了进一步激发小星星的参与感和观察力,霍星澜和林绵带他去参加了社区组织的一次小型“秋天的收获”亲子活动。在一个小农场里,孩子们可以亲手采摘红薯。小星星第一次看到红薯的植株,学着大人的样子,抓住茎叶,用力往上拔。当带着泥土芬芳的红薯从地里被拔出来时,他兴奋得小脸通红,举着他的“战利品”向爸爸妈妈展示。他还尝试了用传统的石磨磨豆浆,看着泡胀的黄豆如何在自己和小伙伴们的推动下,变成乳白色的浆汁流淌出来……这些亲手劳作、亲眼见证的体验,让他对“食物从哪里来”有了远比图画书更真切的认识,也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参与”和“创造”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喜悦。
夜幕降临,小星星带着一身泥土的芬芳和收获的满足沉沉睡去。他的手里,还紧紧攥着那个他亲手挖出来的、最小的红薯,仿佛那是全世界最珍贵的宝藏。
阳台上,霍星澜和林绵享受着一天中难得的宁静。空气中弥漫着秋夜特有的清冽。
“看着他今天那么固执地要修好那个板凳,摘豆角时那个认真的小模样,”林绵靠在丈夫肩头,轻声说,“我就觉得,他心里那颗想要长大的种子,正在拼命往外冒呢。”
“是啊,”霍星澜揽着妻子的肩膀,目光温柔,“他开始想要承担责任,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了。这是多么宝贵的成长。”
“就是脾气也见长了,”林绵笑着摇摇头,“今天那场哭闹,真是惊天动地。”
“正常的,”霍星澜语气平和,“他想做的和他能做的还有差距,frustration(挫败感)是难免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他闹的时候接住他的情绪,在他静的时候教他道理。就像种地,不能光浇水,还得间苗、除草,才能长得壮实。”
“你这个比喻倒是越来越多了。”林绵打趣道。
“近朱者赤嘛,”霍星澜轻笑,“天天陪着个小探索家,自己也学会观察和打比方了。”
月光如水,温柔地洒满阳台,也透过窗帘的缝隙,悄悄照亮了卧室里那个熟睡的小小身影。他的呼吸均匀,嘴角微微上扬,或许正梦见自己驾驶着和昊昊一起建造的“宇宙飞船”,穿越繁星,去往一个需要他亲手建设和修复的奇妙星球。他的成长之路,正从被动的接纳与观察,稳步迈向主动的参与和创造。家的支持,如同大地之于幼苗,默默提供着养分和依托,静待他枝繁叶茂,直至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