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若与楚公子在湖边又聊了许久,直至天色渐暗。楚公子不舍地道别,陶若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泛起丝丝涟漪。她转身准备回住处,却没注意到,不远处有一道目光正冷冷地盯着他们。那目光的主人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似乎在谋划着什么。而陶若,即将面临新的挑战。
自那之后,楚公子对陶若的感情愈发浓烈,如同春日里疯长的藤蔓,肆意蔓延。他每日都绞尽脑汁,想着各种法子与陶若相处。时而借着探讨诗词歌赋之名,在书院的幽静角落与陶若畅谈;时而又以分享新奇趣事为由,寻到陶若的身边。每一次相处,他看向陶若的眼神中,爱慕之意便更添几分。
而陶若,在与楚公子频繁的接触中,心中那扇紧闭的门也悄然打开了一条缝。楚公子的温文尔雅、博学多才,以及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都如同点点星火,渐渐点燃了她心中别样的情愫。她开始期待与楚公子的每一次相遇,每当楚公子不在身边时,心中竟会涌起一丝失落。
这日,阳光明媚,金色的光辉洒在青山书院的每一个角落,给古老的书院披上了一层梦幻的纱衣。书院内的花草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也在为即将到来的诗会而欢呼。楚公子精心筹备的小型诗会,即将在这充满诗意的氛围中拉开帷幕。
诗会的场地设在书院一处幽静的花园中,四周繁花似锦,五彩斑斓的花朵争奇斗艳,散发出阵阵馥郁的香气,令人心旷神怡。花园中央,摆放着几张古朴的桌椅,桌上摆满了精致的点心和香茗。一旁的古筝架上,一位身着素衣的女子正轻轻拨弄着琴弦,悠扬的琴音如潺潺流水,在空气中流淌。
受邀而来的才子佳人陆续抵达,他们身着华服,谈笑风生。男子们风度翩翩,女子们仪态万千,整个花园顿时热闹非凡。陶若在灵悦的陪伴下,姗姗来迟。她今日身着一袭淡蓝色的长裙,裙摆如云朵般轻盈飘逸,腰间系着一条淡粉色的丝带,更衬得她身姿婀娜。她的秀发简单地挽起,斜插着一支玉簪,清新脱俗中又透着几分典雅。
楚公子远远望见陶若,眼中顿时一亮,急忙迎上前去。他身着一袭白色锦袍,领口和袖口绣着淡蓝色的花纹,腰间束着一条黑色的腰带,上面镶嵌着一块温润的玉佩。他走到陶若面前,微微躬身,微笑着说道:“陶姑娘,你终于来了,今日的你,真是美若天仙。”陶若脸颊微微泛红,轻声说道:“楚公子谬赞了。”
众人纷纷入座后,诗会正式开始。才子佳人们纷纷展示自己的才华,吟诗作画,气氛热烈非凡。有的以眼前美景为题,吟出优美的诗句;有的则挥毫泼墨,绘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
待众人展示完毕,楚公子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示意大家安静。他目光深情地望向陶若,缓缓说道:“今日,我也有一首诗,想献给陶姑娘。”说罢,他微微仰头,高声吟道:
“桃之夭夭映春芳,
若仙临世韵无双。
才情逸致心中驻,
愿与卿共赏秋光。”
此诗一出,众人先是一愣,随即纷纷反应过来,这分明是楚公子在当众表白。花园中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众人的目光在楚公子和陶若之间来回流转。
陶若心中犹如小鹿乱撞,感动与羞涩交织在一起。她从未想过,楚公子会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心意。一方面,她对楚公子也有着同样的好感,楚公子的表白让她满心欢喜;另一方面,封建礼教的束缚如同一把沉重的枷锁,紧紧地锁住了她的心。在这个时代,女子的言行举止都受到严格的规范,感情之事更是不能轻易表露。她不知道该如何回应楚公子,只能低着头,脸颊滚烫,心中纠结万分。
楚公子静静地看着陶若,眼中满是期待。他希望陶若能给他一个回应,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也能让他知道自己的心意。然而,陶若始终低着头,不敢与他对视。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花园中的气氛变得有些尴尬。灵悦在一旁看着陶若,心中暗暗着急,她轻轻地拉了拉陶若的衣袖,小声说道:“若儿,你倒是说句话呀。”
就在这时,一阵微风吹过,花瓣如雪般飘落,洒在陶若和楚公子的身上。陶若缓缓抬起头,看着楚公子那深情的目光,嘴唇动了动,却终究还是没有说出话来。
楚公子见状,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但他依然微笑着说道:“陶姑娘,我知道此事有些突然,你不必立刻答复我。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的心意。”
陶若微微点头,轻声说道:“楚公子,你的心意,我已明白。只是……此事太过突然,容我再想想。”
诗会在这样略显尴尬的氛围中结束,众人纷纷散去。陶若心事重重地回到住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楚公子表白的场景。她知道,自己对楚公子并非无情,只是封建礼教的压力让她不敢轻易迈出那一步。
而在另一边,楚公子虽然有些失落,但他并未气馁。他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一定能打动陶若的心。
与此同时,诗会中楚公子表白陶若的事情,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在书院中迅速传开。学子们对此议论纷纷,有的羡慕陶若能得到世家公子的青睐,有的则嫉妒不已,在背后说陶若的坏话,质疑她接近楚公子的动机不纯。
一场因感情而起的风波,正在悄然酝酿。陶若和楚公子的感情之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他们将如何面对周围人的目光和议论?陶若又能否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地回应楚公子的感情?一切都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