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统一规划”的蓝图刚在朝堂铺开,契丹联合西域部落的密报便如惊雷般炸响在汴梁上空。显德七年暮春,御书房内烛火彻夜未熄,柴荣将密报反复翻看,指尖因用力而泛白。辽穆宗这步险棋,显然是想借西域部落的力量,从北、西两面夹击后周,彻底打乱北伐燕云的部署。
“辽穆宗沉迷酒色,却也懂得‘合纵连横’的伎俩。”柴荣将密报拍在案上,目光扫过地图上契丹与西域的疆域,“回鹘、吐蕃虽与中原相隔万里,但骑兵凶悍,若真与契丹联手,我军腹背受敌,北伐必将受阻。”
枢密使李谷忧心忡忡:“陛下,西域部落素来飘忽不定,且与契丹并非铁板一块。但他们若真的出兵,我军需分兵抵御,北伐兵力必然不足。不如暂缓北伐计划,先稳固边境,瓦解他们的联盟?”
“不可!”柴荣断然否决,“统一大业箭在弦上,岂能因一时之困而停滞?辽穆宗正是算准了朕会退缩,才敢如此嚣张。朕意已决,北伐计划不变,同时做好双线作战的准备!”
当日深夜,柴荣连续颁布三道圣旨,拉开备战序幕:
其一,北伐军主力加速集结。命赵匡胤、杨业率领十万禁军,于一个月内完成在瀛州、莫州的集结,检修武器装备,演练闪电战战术,确保北伐时能迅速突破契丹防线;同时调遣李重进率领三万西路军,进驻秦州、凤州,防备西域部落东进,形成“北攻西守”的战略布局。
其二,强化后方防御与后勤保障。命范质留守汴梁,统筹粮草、物资调度,通过运河将江南、中原的粮食、武器源源不断运往北方前线;沈括负责加固北方边境城池,设置烽火台与预警岗,确保军情传递畅通;郭荣则前往河北各州,安抚百姓,组织乡勇,配合禁军防守。
其三,开展外交分化与间谍战。派遣使者携带重金前往西域,游说回鹘、吐蕃部落首领,晓以利害,承诺若不参与契丹联盟,后周将开放边境贸易,赠送新式农具与种子;同时命情报部门加大对契丹的渗透,刺杀契丹间谍,破坏其粮草储备,干扰联盟部署。
旨意下达后,后周上下迅速进入战时状态。汴梁城外,禁军将士日夜操练,马蹄声、呐喊声震彻云霄;运河之上,满载粮食、武器的船只络绎不绝,帆影连天;北方边境,工匠们加紧加固城池,乡勇们手持农具,配合禁军巡逻,一片严阵以待的景象。
赵匡胤与杨业抵达瀛州后,立刻投入备战。赵匡胤借鉴《武备要略》中的战术,将禁军分为突击组、牵制组、补给组,反复演练快速穿插、围点打援的战术;杨业则凭借对契丹习性的了解,制定了针对性的边防策略,在险要地段设置陷阱,布置弓弩手,防范契丹骑兵突袭。
西路军主帅李重进也不敢怠慢。他率领三万禁军进驻秦州后,即刻派人侦察西域部落的动向,同时联络当地藩镇,组建联合防线。秦州百姓得知西域部落可能入侵,纷纷主动参军,短短半个月便组建了五千乡勇,与禁军一同驻守边境。
外交分化也取得初步成效。后周使者抵达回鹘后,向部落首领赠送了改良农具、高产种子及丝绸等礼物,承诺开放边境贸易,允许回鹘商人进入后周境内经商。回鹘首领本就对契丹的颐指气使不满,又垂涎后周的物资与市场,当即表示不会参与“反周联盟”,甚至愿意与后周互通情报。吐蕃部落虽未明确表态,但也暂缓了与契丹的联络,态度暧昧。
然而,辽穆宗并未放弃。他得知回鹘动摇后,当即派遣使者携带大量金银珠宝前往吐蕃,承诺若能击败后周,将燕云十六州的部分土地割让给吐蕃;同时下令契丹军主力加速集结,进驻幽州、云州等地,摆出随时南下的姿态。更令人警惕的是,情报部门发现,契丹间谍已潜入汴梁、瀛州等多地,暗中联络南唐残余势力与部分对新政不满的藩镇将领,企图在北伐前夕制造叛乱。
汴梁城内,一场针对契丹间谍的抓捕行动悄然展开。御史台与禁军联合出击,根据情报线索,在客栈、商铺等地抓获了十余名契丹间谍,缴获了大量密信与武器。从密信中得知,契丹间谍计划在北伐军出征当日,纵火焚烧汴梁粮仓,同时在瀛州制造兵变,扰乱军心。
“好一个毒计!”柴荣看完密信后,怒不可遏,“朕本想给他们留一条生路,如今看来,不必留情了!”他下令将抓获的间谍全部斩首示众,同时加强对粮仓、军营等要害部门的守卫,严查城内可疑人员。
随着备战工作的推进,北伐的日期日益临近。瀛州前线,十万禁军已集结完毕,将士们身着铠甲,手持武器,士气高昂。赵匡胤与杨业联名上书,请求柴荣御驾亲征,鼓舞军心。柴荣欣然应允,决定于显德七年五月初一,亲率北伐军出征,直指燕云十六州。
消息传到幽州,辽穆宗虽仍沉迷酒色,但也感受到了后周的威慑。他下令契丹军加固幽州城防,同时再次遣使催促吐蕃部落出兵。然而,吐蕃部落迟迟未予回应,回鹘则明确拒绝出兵,“反周联盟”已名存实亡。辽穆宗无奈,只能硬着头皮,准备与后周正面交锋。
五月初一,北伐军出征仪式在瀛州城外举行。柴荣身着戎装,登上点将台,目光扫过排列整齐的禁军将士,高声说道:“燕云十六州乃中原故土,百姓深陷契丹铁蹄之下,苦不堪言。今日,朕亲率大军北伐,只为收复故土、解救百姓!将士们,随朕出征,攻克幽州,饮马辽河,一统北方!”
“攻克幽州!饮马辽河!一统北方!”将士们齐声呐喊,声音响彻云霄,震得旌旗猎猎作响。随后,柴荣一声令下,北伐军兵分三路,如离弦之箭般向契丹边境进发。
然而,就在北伐军出征的同时,一封来自西域的急报送到了柴荣手中。急报称,吐蕃部落在契丹的再三催促与重金诱惑下,已决定出兵东进,率领五万骑兵,正向秦州、凤州方向移动。更令人震惊的是,吐蕃部落还联络了后蜀的残余势力,约定共同夹击西路军。
柴荣看完急报后,脸色瞬间凝重起来。西路军仅有三万兵力,面对五万吐蕃骑兵与后蜀残余势力的联合进攻,压力巨大。若西路军战败,吐蕃骑兵将长驱直入,威胁中原腹地,北伐军也将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
那么,李重进能否凭借三万西路军,抵御住吐蕃骑兵的进攻?后蜀残余势力究竟有多少兵力,会对西路军造成多大威胁?柴荣是否需要从北伐军抽调兵力支援西路?一场关乎后周统一大业的双线大战,已正式拉开序幕。北伐军的铁蹄虽已踏向燕云,但西域的战云,正迅速向中原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