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案”的雷霆清算,如同最后一场凛冽的秋风,将盘踞在帝国肌体深处的腐枝烂叶与蛰伏的毒虫彻底扫荡一空。前朝余孽的覆灭,不仅铲除了最大的内患,更以铁血手腕震慑了所有心怀异志之徒,使得朝野上下,再无敢挑战皇权、觊觎神器之音。经此一役,宇文渊的帝王权威,陈微儿的辅政地位,以及帝后同心、共治天下的格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与认同。大永王朝,真正步入了一个政通人和、四海升平的黄金时代。
如今的紫禁城,太和殿上的朝会,氛围已与往日大不相同。昔日或明或暗的党派倾轧、揣测圣意的机心算计,已然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百官恪尽职守、直言敢谏的务实之风。
宇文渊端坐龙椅,威严日盛,却不再轻易动怒。他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对确有才干的官员,不论出身,量才擢用。吏治经过连番整饬,贪腐之风几近绝迹,官员们皆知,唯有勤政爱民、实心任事,方能得陛下青睐,获百姓拥戴。
陈微儿虽不直接临朝,但其影响力无处不在。她通过定期召见阁部重臣、阅览重要奏章,将其敏锐的洞察力与务实的智慧融入国策制定之中。无论是关乎漕运税制的经济方略,还是兴修水利、鼓励农桑的民生大计,亦或是教化百姓、编纂典籍的文治之举,往往都能见到她深思熟虑的影子。朝臣们对这位深居后宫的皇后,心中充满了敬畏与信服,深知其与皇帝乃一体同心,共掌乾坤。
仓廪丰实,百姓安乐
随着内忧尽除,朝廷得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发展民生、繁荣经济之上。宇文渊与陈微儿深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一系列休养生息、惠及万民的政策得以持续有力地推行:
轻徭薄赋:在国库充盈的基础上,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尤其是对遭受过天灾或战乱的地区,给予长期税赋优免,使民力得以恢复。
大兴水利:采纳陈微儿提出的科学治水方略,在全国范围内整修河防,开挖渠道,不仅有效防治了水旱灾害,更灌溉了万顷良田,粮食连年丰收,仓廪充实。
鼓励商贸:整顿市场秩序,疏通商路,降低关隘税卡,使得南北货物其流,手工业与商业空前繁荣。京城及苏杭等大邑,店铺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盛世气象。
推广教化:在女子学堂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州县兴办义学、书院,并由朝廷组织编修、刊印各类实用书籍(如农书、医书、算学启蒙等),低价发售于民间,开启了民智,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如今的市井街巷,百姓们谈论的不再是战乱流离或官吏盘剥,而是今年的收成、新添的孙儿、街坊的趣事。茶楼酒肆中,说书人讲述的不再是帝王将相的权谋争斗,而是各地出现的祥瑞奇闻、忠孝节义的佳话。一种安居乐业、充满希望的祥和氛围,弥漫在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内政的稳固,必然带来外事的强盛。北境月氏国自上次大败后,已遣使求和,签订了互不侵犯的盟约,并逐年遣使朝贡,不敢再有南窥之心。西域诸国、南海番邦,见大永国势日隆,纷纷遣使来朝,带来奇珍异宝,请求通商互市,学习中原文明。朝廷以怀柔远人之策待之,设立四方馆接待使节,允许其在指定口岸贸易,彰显了天朝上国的气度与繁荣。边境线上,烽燧不惊,戍卒们更多的是在屯田练兵,维护商路安全。
与前朝的励精图治相比,后宫凤仪宫则是一片温馨宁静。太子宇文宸已长成翩翩少年,不仅学识渊博,更在宇文渊的悉心教导和陈微儿的潜移默化下,养成了仁厚明理、沉稳果决的品格,开始接触一些简单的政务,朝臣皆赞其有明君之相。昭华公主宇文玥,亦出落得聪慧灵秀,承欢膝下,是帝后的掌上明珠。
宇文渊在处理完繁重政务后,最大的乐趣便是与陈微儿相伴,或考较太子功课,或听公主抚琴吟诗,享受寻常人家的天伦之乐。帝后之间的感情,历经风雨洗礼,已臻化境,无需过多言语,一个眼神便能心领神会,真正做到了“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誓言。这份深宫中的温情与稳固,亦是天下太平的缩影与基石。
这一日,恰逢宇文渊万寿圣节。与往年不同,此次庆典,少了几分刻意的铺张,多了几分发自内心的喜庆。京城内外,张灯结彩,万民同欢。太和殿前,百官朝贺,各国使节敬献贺表,场面宏大庄严。
宇文渊携陈微儿接受朝拜,看着下方文武百官、四方宾服,望着远处巍峨的宫墙和更远处隐约的市井烟火,心中感慨万千。他侧首对身边的陈微儿低语,声音中充满了欣慰与豪情:“微儿,你看,这便是你我携手创下的太平盛世。海晏河清,时和岁丰,朕心甚慰。”
陈微儿含笑点头,目光扫过这锦绣江山,轻声道:“此乃陛下圣德感召,亦是万民同心之力。臣妾唯愿这盛世,如这日月,长久不衰。”
是夜,宫中设宴,歌舞升平。宴罢,帝后二人携手登上宫城最高处,但见星河在天,万家灯火如地上繁星,交织成一幅无比壮丽的画卷。清风拂面,带来远处隐约的笙歌与市井的喧嚣,那是太平盛世最动听的声音。
天下大定,海晏河清。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在帝后二人同心协力的引领下,正绽放出最璀璨的光华。然而,盛世的帷幕之下,新的故事,或许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