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中文网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泉州英都的老街上,至今还留着半间灰扑扑的老宅子。墙皮剥得露出里面的青砖,门楣上隐约能辨出“洪氏祖宅”的残字——这是洪承畴小时候住过的地方。离这老宅子不远,新修了座气派的纪念堂,朱红大门配着琉璃瓦,堂里挂着块复制的牌匾,写着“天马奔腾”四个大字,笔力遒劲,透着股少年意气。可牌匾底下立着的雕像,却穿着一身满清的官服,顶戴花翎衬着那张脸,怎么看都透着股说不出的别扭。

来这儿参观的人总爱站在牌匾和雕像中间嘀咕:“这字是他在明朝当大官时写的,衣服却是清朝的,这人到底是忠是奸?”

答案,得从洪承畴的少年时候说起。

万历年间的泉州,海风吹着港口的船帆,也吹着英都镇的炊烟。洪家在成化年间曾是当地的簪缨世家,可到洪承畴出生时,家道早就中落了。他爹是个一辈子没考中举人的老秀才,守着几亩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洪承畴打小就跟着娘纺线织布,可耳朵却总往隔壁的学堂里凑——那是族叔洪启胤开的蒙馆,朗朗的读书声像勾人的小钩子,把他的心勾得痒痒的。

有回洪启胤讲《论语》,转头看见窗户外扒着个半大孩子,手里还攥着没纺完的棉线,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书本。他喊那孩子进来,随口问了句刚讲的内容,没想到孩子张口就背,连他没讲透的注释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洪启胤又惊又喜,问清是堂兄的儿子洪承畴,家里穷得没钱上学,当场就拍了板:“以后你就来听课,笔墨纸砚我供着。”

就这么着,洪承畴成了学堂里最用功的学生。白天他帮娘干完活,就揣着两个冷饭团往学堂跑,晚上借着油灯的微光,把洪启胤家的藏书翻了个遍——《四书五经》是基本功,《资治通鉴》他能背出关键战役的细节,《孙子兵法》的批注写了满满三大本。洪启胤常摸着胡子说:“彦演这孩子,将来定是个能安邦定国的人物。”

洪承畴自己也憋着股劲。他见过爹对着落第的榜单叹气,见过娘夜里缝补衣服时偷偷抹眼泪,心里早就扎了根“出人头地”的刺。他在笔记本上写过八个字:“天马奔腾,不负此生”,那是他对自己的期许,也是对家族的承诺。

万历四十四年,二十七岁的洪承畴果然不负众望,考中了进士。消息传回英都,洪家的破院子里第一次挤满了人,他娘握着他的手,眼泪掉在他的官服上:“儿啊,皇上给了你恩典,你可得好好当差,别丢了洪家的脸。”

洪承畴记着娘的话,在官场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崇祯三年,他当上了都察院右都御史,特意回了趟老家,给族叔的乡学写了块“天马奔腾”的牌匾。那天他穿着崭新的绯色官袍,站在学堂门口,看着一群和他当年一样的穷孩子,眼里满是意气风发:“好好读书,将来都做能跑千里的天马。”

谁也没料到,十几年后,这匹“天马”会栽在辽东的战场上,更会栽在“气节”两个字上。

崇祯十二年,洪承畴已经是蓟辽总督,手里握着明朝最精锐的十二万大军,镇守着山海关外的最后一道防线。皇太极的清军打了十几年,愣是没啃下这块硬骨头。可那年冬天,小冰河期的严寒冻透了明军的粮草,也冻垮了军心——清军断了明军的粮道,十二万大军一哄而散,洪承畴成了俘虏。

消息传到北京,崇祯帝哭了一场,以为他已经战死殉国,还下旨追赠他为太子太保,建了祠堂祭祀。可崇祯帝不知道,他心心念念的“忠臣”,正在盛京的大牢里纠结。

起初洪承畴确实硬气,绝食抗议,说要“以死报君恩”。皇太极派了不少人劝降,都被他骂了回去。直到范文程来了。

范文程是清朝的老臣,跟着努尔哈赤、皇太极打了半辈子仗,最会看人。他没提劝降的事,就坐在牢里跟洪承畴闲聊,聊着聊着,房梁上掉下来一块灰尘,落在了洪承畴的官袍上。洪承畴下意识地伸手,小心翼翼地把灰尘掸掉,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

范文程看在眼里,心里就有了数。他回去对皇太极说:“洪承畴必不降死。他连一件衣服都舍不得弄脏,怎么会舍得自己的性命?”

这话戳中了洪承畴的软肋。他不是不想死——读了半辈子圣贤书,娘从小教他“忠君爱国”,崇祯帝待他不薄,从寒门进士一路提拔到封疆大吏,这份恩情有千斤重。可他更舍不得自己的“前程”——他还没实现“天马奔腾”的抱负,还没让洪家真正扬眉吐气,就这么死了,太不甘心了。

皇太极摸透了他的心思,亲自去牢里看他。那天盛京下着雪,皇太极解下自己的貂皮大衣,披在了洪承畴身上,只说了一句:“先生冷吗?”

就这一句话,彻底击溃了洪承畴的心理防线。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磕了个响头:“臣……愿降。”

可皇太极没真信他。在皇太极眼里,这个喊着“君恩似海,臣节如山”的人,转身就能变节,靠不住。所以直到皇太极去世,洪承畴都只是个被“软禁”的降臣,没得到一官半职。他心里急,像热锅上的蚂蚁,总想着找机会证明自己。

机会很快就来了。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成了摄政王,明朝内部乱成一团——李自成的起义军攻进了北京,崇祯帝在煤山上吊,吴三桂带着清军入关。洪承畴瞅准时机,主动找到了多尔衮,递上了一份《平明策》,里面详细写了怎么占领北京、怎么安抚百姓、怎么南下消灭南明残部。

多尔衮看完策论,眼睛一亮。他知道洪承畴的本事——当过陕西三边总督,平过农民起义;当过蓟辽总督,熟悉明朝的军事部署;更重要的是,他懂汉人的心,懂明朝的制度。比起吴三桂那种被逼无奈的投降,洪承畴的主动投靠,更像是送上门的“钥匙”。

从那以后,洪承畴才算真正在清朝站稳了脚跟。他跟着多尔衮进了北京,出的第一个主意,就是“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道命令一下,原本还在观望的汉人炸了锅,反抗声四起。多尔衮起初有点慌,想收回命令,可洪承畴劝他:“要想让汉人服软,就得断了他们的念想。剃了头发,换了衣服,他们就知道大明真的没了。”

多尔衮听了他的话,不仅没收回命令,还派洪承畴去南方“安抚”——说是安抚,其实就是镇压。顺治二年,洪承畴当上了江南总督,手里握着生杀大权,那些反抗剃发的百姓,成了他邀功请赏的筹码。

扬州城里的血,染红了护城河。《扬州十日记》里写,清军进城后,妇女被绳子串着像牲口一样拉走,婴儿被马蹄踩得肝脑涂地,池塘里堆满了尸体,血水把水染成了红褐色,连鱼都浮了上来。洪承畴当时就住在扬州的官署里,听着手下汇报“杀了八十万”,脸上没有丝毫波澜,反而在奏折里写“江南已定,民心渐服”。

嘉定的三次屠城,昆山的“十室九空”,南昌的“尸填沟壑”,广州的“七十万亡魂”——这些惨绝人寰的屠杀背后,都有洪承畴的影子。他制定镇压策略,调配军队,甚至亲自带兵上阵。有回他巡查湖广,还写了首诗:“秋看剑光飞,跃马渡金溪。指挥凌绝顶,挥刃斩敌旗。”诗里满是沙场得意,半点没有对同胞的愧疚。

那时候的洪承畴,已经是清朝的一品大员,武英殿大学士,权倾朝野。他觉得自己终于实现了“天马奔腾”的抱负,于是衣锦还乡,在泉州盖了座占地百亩的豪宅,雕梁画栋,金砖铺地,想让娘和弟弟享享清福。

可豪宅落成那天,却冷冷清清。没有亲戚来道贺,没有老朋友上门喝酒,连他最敬重的娘,都不肯跨进大门一步。

他娘带着他弟弟,搬上了一艘小船,在晋江上漂泊。有人劝她:“你儿子现在是大官,你去住豪宅多好,何必在船上遭罪?”老太太叹了口气,指着天上的太阳说:“我生是大明的人,死是大明的鬼。这清朝的天,我不顶;清朝的地,我不踩。”

洪承畴站在岸边,看着母亲的船越走越远,心里不是滋味,却没明白到底哪里错了。他觉得自己只是“顺天应人”,跟着新朝代混口饭吃,可在乡亲们眼里,他是背叛祖宗的叛徒,是手上沾着同胞血的刽子手。

后来他老了,退休前,顺治帝给了他个“三等阿达哈哈番”的爵位,算是给了他个体面。可他没想到,几十年后,乾隆皇帝会亲自下令,把他的名字写进《贰臣传》里。

《贰臣传》是乾隆专门为那些“先仕明,后仕清”的官员编的史书,字里行间都透着鄙视。乾隆说:“这些人,在明朝受恩深重,却背叛君主;在清朝虽然当官,却没什么气节。把他们写进这本书,就是要让后人知道,背叛者永远抬不起头。”

洪承畴的后代不服气,总想着给祖先翻案,说他是“促进民族融合的功臣”,是“推动清朝统一的头号功臣”。可这话,连历史都不答应。

民族融合从来不是靠屠杀和背叛实现的。唐朝的时候,哥舒翰是胡人,照样当大将军,守卫边疆;清朝后来的皇帝,也懂得安抚各族百姓,让满汉蒙回藏和谐相处。这些才是真正的融合——双方自愿,彼此尊重。可洪承畴的“融合”,是拿着刀架在同胞脖子上,逼着他们剃发易服,逼着他们投降,这叫侵略,不叫融合。

要是洪承畴算功臣,那岳飞算什么?岳飞抗金,是为了保卫宋朝的百姓,他的“忠”,是对国家的忠诚,对百姓的责任;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是为了守住文人的气节,他的“义”,是宁折不弯的骨气。要是因为现在满族人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就把洪承畴说成英雄,那岳飞和文天祥岂不成了“阻碍融合的罪人”?

更荒唐的是,有人说洪承畴投降是“为了百姓少受战乱之苦”。可扬州城里被杀死的八十万百姓,嘉定被屠的三次城,南昌军营里饿死的十万人,他们的苦,是谁造成的?是洪承畴,是他出的主意,是他带的兵,是他手上的血,染红了自己的官袍。

就像有人假设,要是将来日本成了中国的一个省,难道汪精卫就要被当成“促进融合的英雄”?那3500万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的同胞,他们能答应吗?同样,洪承畴手上沾着5000万大明百姓的血,凭什么被捧成英雄?

泉州的纪念堂里,每天都有人来参观。有人对着“天马奔腾”的牌匾叹气,说可惜了这么好的字;有人对着满清官服的雕像骂几句,说这人丢尽了泉州的脸。其实不用骂,也不用叹,史书早就给洪承畴定了性——他不是什么功臣,也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个被荣华富贵迷了眼的叛徒,一个被骂名刻进史书里的“贰臣”。

《扬州十日记》的结尾写:“愿后之人,幸生太平之世,享无战之乐。若不自我反省,徒然糟蹋太平,读此书当惊醒。”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更该明白,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给叛徒翻案,给汉奸立碑,就是对那些死在屠刀下的同胞的背叛,就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洪承畴的豪宅早就没了踪影,只剩下英都老街上那半间祖宅,在风里雨里站着。那间老宅子,见证过他的寒门苦读,见证过他的少年意气,却没见证过他的荣华富贵——或许,这才是对他最好的评价:比起后来的高官厚禄,人们更记得,他曾经是个攥着棉线偷听课的孩子,只是后来,走偏了路,再也没回来。

315中文网推荐阅读:薄厚人生穿越成弥勒怎么办科举文抄公的快乐你想象不到修士遍地走,你管这叫红楼!大明孽子东鸦杂货店孟婆也是蛮拼哒!唐时月大梁往事千宋嫡女毒妻大唐:列强竟是我自己大明优秀青年呆王溺爱萌妃不乖无敌皇太孙绿罗也是罗马从士兵突击开始的最强兵王秦草独断万古大明征服者回到明朝当王爷贞观卖纸人回到大宋做山匪为质三年你不管,我毒计反戈你后悔啥寻秦记重生:野性部落崛起一品儒商蜀汉我做主三国之乖乖田舍郎锦衣行之吕敏传我爱大明朝痴傻五皇子发配儋州父皇,我真不想当太子!三国:开局盲盒抽到大乔日在三国?我真的是汉室忠良啊我要做皇帝高科技军阀寒门小娇妻暴君总想生三胎喜劫良缘,纨绔俏医妃三国之曹家长子穿越种田之农家小妹皇室店小二隋唐君子演义从我是特种兵开始成为战神三国之魏武元勋贞观楚王王八蛋,不服来战反恐大队公子文成武德
315中文网搜藏榜:铁甲轰鸣内一穿就成绝世高手爱妃,本王俯首称臣穿越宋朝,他们叫我弑君者穿越之建设世界强国三分天下?问过我身后十万铁骑吗汉末大混子穿越之边疆崛起系统:重生大明,开局倾家荡产奋斗在激情岁月北洋钢铁军魂我在大明得长生我是曹子桓抗战之重生周卫国秦时之血衣侯传奇开局茅草屋,终成女相医品狂妃凤舞霓裳:绝色太子妃墓园崛起女帝穿今不好惹三国时空门,我,继承了河北袁家从我是特种兵开始成为战神身为p社玩家的我,润到美洲种田虽然开挂我还是要稳异界战争之超级军团系统重生之傲仕三国陛下,饶了貂蝉吧,你阳气太重了北明不南渡三国开局之一炮害三贤大唐说书人:揭秘玄武门,李二懵了大秦:扶苏!手握三十万还不反?大周九皇子皇贵妃她向来有仇必报抗战之杀敌爆装系统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华夏鼎世大乾:帝国独裁者三国之魏武元勋我欲扬唐锦绣嫡女的宅斗攻略手握帝国时代,系统疯狂暴兵大唐:超时空,长乐晋阳小公主!穷鬼的上下两千年三国:努力就变强,我一刀败吕布给异世界一点钢铁洪流的震撼!水浒之小孟尝抗战:龙国无敌军团明末体内寄生个修真者给我戴绿帽,杀你全家套餐走起大唐:我老婆是武媚娘
315中文网最新小说:从流民到燕云王重生之从流民一路当皇帝建国澳大利亚,从袋鼠到巨龙红楼莽夫:开局退婚,暴打亲爹这个藩镇过于凶猛红妆断案:我与状元大人的探案日看故事悟人生三国:魂穿曹髦司马家你慌不慌?赘婿掌心娇九域雄皇开局迎娶双胞胎大明第一CEO重铸周魂:朕柴荣,不做短命天子明:开局造反,杀高起潜救卢象升特种兵王变扶苏:始皇帝懵了大明基建录穿越?我在大唐搞基建穿越朱元璋,率大明军队征伐天下庶子闲云志:穿回古代后只想躺平三国:开局北上求援,刘备我来了穿越古代,开局先娶三位敌国公主铁器时代:从零开始的工业革命幽冥帝阙:阴阳同仇录开局无敌:我在金营杀人如麻老子今朝,点检形骸靖康逆转:易枫传大秦,让我魂牵梦绕大明,那个位置你坐到底!我等着汉阙孤臣我统一了战国开局家将,继承十二位遗孀联的江山,全是梗!!!大唐:我成了什么都能卖神秘商人朕的阿斗不可能这么英明!大秦轮回指南:从入门到入土再造大宋:我在靖康玩职场权谋穿越隋末,君临天下我在古代开盲盒,女帝们抢疯了镇压梁山:开局建立天策府明末:铁血山河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一阙夺鼎:八皇子的帝王梦寒川霸主:我的科技帝国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三国:重生吕布从下邳开始大明巨匠烟雨龙魂路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