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记得我!”
虽然不记得他叫什么名字,但是傅总这样的大人物能记得他是海大的学生,对他来说就是天大的荣幸。
苏耀祖美滋滋的。
“傅总您快吃菜。”
苏耀祖热情地给傅晋修介绍菜品,“我妈手艺很好的,我也会做饭,等过完年到海城,您什么时候想吃卤货,我随时可以给您做!”
苏光宗在桌子底下踢了苏耀祖一脚。
“哥你踢我干啥?”
苏耀祖直接在桌子上说出来,苏光宗轻咳一声。
“不小心碰到。”
“奶奶,那个叔叔比爸爸还好看……”
恩恩凑到徐巧芳耳边轻轻地说了一句,小孩子控制不好音量,他以为自己声音很轻,但是整个桌子上的人都能听到。
“童言无忌,傅总别见怪。”
大家都在笑,只有苏光宗一个人心塞。
吃完饭,苏耀祖还想跟傅晋修请教问题,两个孩子在大厅玩着,但是眼神忍不住飘向他。
“傅总,下午要不然我再陪您逛逛,我们安城虽然是个小城市,但是也有不少好玩的地方,您难得来一趟,要不然我领您去……”
“耀祖,傅总累了,你别在这儿添乱。”
陈美珍开口打断他,苏耀祖悻悻地闭上嘴巴。
傅晋修开口道:“好意我心领了,下午还要赶路,陈总,初八我在海城等你签合同。”
陈美珍惊喜道:“傅总,您答应跟我们合作了?好,我一定按时赶到!”
傅晋修的车到了,一家人送他出门。
上车前,傅晋修透过人群看了眼苏光宗,面含微笑地跟众人打了个招呼,上车后,他放下车窗,拿了两个红包递给陈美珍。
“给孩子们的压岁钱。”
他的红包不是用红纸包的,而是红底金字的烫金红包,红包很厚,哪怕是最小的面值,估计也有不少。
“傅总,您不用这么客气,孩子们还小,用不着……”
傅晋修伸长手臂,把红包塞进她手里,他胳膊肘搭在车窗上,黑色衬出他骨节分明的手上的皮肤很白。
“拿着吧,不用送,我们很快会再见面。”
车子远行,陈美珍觉得手中的红包烫手,她没看多少钱,把两个红包全都塞给了徐巧芳。
红包很厚,徐巧芳直接帮两个孩子收起来了,等到晚上两个孩子睡着,她把红包拆开看,一个红包里面竟然装了一沓百元大钞,数了数,一个红包里装了五千,两个红包加起来就是一万块钱!
老天爷,谁家随手给孩子包个红包里面装一万块钱的?
【没什么概念的这样想,随手给了一套房啊!按一块儿宅基地两千块钱算,剩下三千块钱也能盖上一层平房了,在这个年代,钱老值钱了!】
【我小时候家里挺有钱,但是我的压岁钱都被我妈收走了,好像九几年,我过年的时候收红包都能收到一两万块钱吧,不记得了。】
【我嘞个乖乖,我现在也收不到那么多钱,我跟我弟弟过年给七大姑八大姨拜完年,也就才收两千块钱不到,好想体验一把暴富的感觉!】
孩子还小,前两年的压岁钱零零散散都花了,今年收的多,徐巧芳决定给他们存起来。
虽然现在家里还背着债,但是有句话咋说的来着,虱子多了不怕咬,她决定每个月给孩子存点钱,一个月给孩子存上三五百块的小钱,等到孩子长大了,也能积攒下来不少。
到时候她年纪大了,别的忙帮不上,有这笔钱,他们是自己花还是准备出去做点什么,都随他们自己。
过完年不用走亲戚的日子平淡又轻松,只是陈美珍初六就打算回海城,距离苏耀祖开学的时间还早,但徐巧芳怕陈美珍一个人在海城用人不方便,把苏耀祖打包跟她一起送上车站。
苏光宗一只手牵着一个孩子在车站送陈美珍出远门,这种感觉很特殊。
以前每次都是陈美珍在车站送他,火车开动,陈美珍还在站台上不愿意回家,那时候他没有太大的感觉。
现在身份对换,他才明白陈美珍当时的心境,眼睛莫名有点酸涩,原来每次送他离开,陈美珍都这么难受。
他心里也跟空了一块儿,想跟着陈美珍一起走,但他又没有跟着她走的资格。
火车马上就要开动了,徐巧芳才从车上下来。
“你们到了海城给我打个电话,好好吃饭好好休息,不要太累了知道不?”
隔着窗户,徐巧芳还在絮絮叨叨地交代着。
陈美珍也舍不得徐巧芳跟孩子,趴在车窗上回应。
苏光宗蹲下,把两个孩子抱起来,陈美珍亲亲囡囡的小脸,又亲了亲恩恩,叮嘱他们:“在家里要听奶奶的话,想妈妈了就给妈妈打电话……”
她没忍住流泪,恩恩抬手给她擦泪。
“妈妈,你放心,我会照顾好妹妹。”
囡囡比他小,奶奶说囡囡就是他妹妹,他一定会尽到哥哥的责任,好好照顾妹妹!
陈美珍泪珠掉的更多了,火车缓缓启动,苏光宗抱着两个孩子目送火车驶离车站。
他在想,他是怎么把好好的日子过成这样呢?
陈美珍不在家,两个孩子也蔫儿蔫儿的,干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
初八过后,周围的仓库商铺都开始上班了,汽运站货运站人也多了起来。
只是天气依旧很冷,元宵节之前还下了场不大不小的雪。
市政府规划东区的政策下来了,为了热闹,各个村子准备响应政府的号召,办灯会。
各村的任务老早就布置下去了,徐巧芳寻摸到生产灯笼的厂家,一车拉来了各种款式的灯笼,从十二开始请人来装,扎了高高的花架,花架上挂满了各种样式的灯笼。
晚上灯一亮,街上五颜六色的灯光晃得人眼花。
做小生意的商贩闻着味儿过来,在宽敞的街道两旁摆上小摊。
一个村子请了一个戏班子,在村口扎台子唱戏,从十四下午开始唱,一直唱到十六下午。
街上的人就更多了。
徐巧芳的饭店初十开业,旅馆更早,初八车站班车恢复正常,每天住宿的客人就多起来了。
街上的人一多,旅馆几乎每天都是爆满。
前几天下的雪已经被扫到街边的渠沟里,寒冷的天气挡不住人民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