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卷着桂花香漫进老宅时,院门口的红灯笼已经挂了起来。离中秋还有三天,林夏提前回了家,后备箱里塞满了月饼、灯笼和给父母买的新衣裳,还有一盏手工扎的兔子灯——那是他特意找老手艺人做的,和小时候阿晚陪他提过的那盏一模一样。
“这灯笼真好看,跟你小时候那盏一个模样。”母亲笑着接过兔子灯,指尖抚过糊着彩纸的灯面,忽然想起什么,“那时候你总说,阿晚陪你提着灯笼在院子里跑,灯笼亮着,就不怕黑了。”
林夏的心轻轻一颤,目光扫过院子,阿晚的身影正站在石榴树下,看着那盏兔子灯,眼底映着细碎的光。他没有说话,只是抬手轻轻拂过灯笼的骨架,像是在触碰遥远的旧时光。
接下来的几天,一家人忙着筹备中秋。父亲搬来梯子,把院子里的灯笼一一挂好,红的、黄的、粉的,点亮后映得整个院子暖意融融;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碌,揉月饼面团、炒豆沙馅料,空气中飘着甜香和油脂的暖意;林夏帮着打下手,切葱、剥蒜,偶尔抬头,总能看到阿晚的身影在厨房门口徘徊,目光落在母亲忙碌的手上,带着好奇和温柔——他陪了林夏这么多年,看了无数人间烟火,却从未真正参与过这些琐碎的热闹。
“阿晚,你要不要试试?”林夏趁母亲转身拿糖的间隙,轻声问道。
阿晚愣了一下,随即摇了摇头,身影轻轻往后退了退,像是怕惊扰了这份烟火气。可林夏分明看到,他的指尖在靠近面团时,微微蜷缩了一下,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向往。
中秋当晚,月亮升得格外早,圆圆的,像一面银盘挂在深蓝色的天幕上,月光洒下来,将老宅的屋顶、石榴树、灯笼都镀上了一层温柔的银光。餐桌上摆满了饭菜,有母亲做的红烧肉、清蒸鱼,还有刚出炉的手工月饼,甜香混合着饭菜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开饭啦!”母亲笑着端上最后一盘菜,顺手在空着的石凳旁放了一个小小的瓷盘,里面摆着一块豆沙月饼,“阿晚要是在,肯定爱吃这个,他小时候总护着你,自己都舍不得吃一口。”
林夏看着那个瓷盘,眼眶微微发热。他拿起筷子,夹了一块鱼肉放在自己碗里,又像是想起什么,夹了一块放在阿晚常站的位置旁的空碟子里:“阿晚,尝尝我妈的手艺,比小时候更棒了。”
父亲喝了一口酒,看着院子里的灯笼,忽然感慨:“这几年中秋,总觉得院子里特别热闹,不像以前那样冷清了。”他指了指石榴树,“你看,今年的月亮这么圆,石榴也长得好,咱们一家人团圆,真好。”
林夏抬头看向月亮,月光下,阿晚的身影渐渐清晰了些。他没有动桌上的月饼,只是静静地站在林夏身边,看着一家人说说笑笑,嘴角扬起温柔的弧度。忽然,林夏发现,月光落在地面上,阿晚的脚下竟然映出了一道淡淡的影子,像水墨画一样,浅浅地铺在青石板上。
“阿晚!你看!”林夏激动地指着地面,声音都有些发颤。
父母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虽然看不到阿晚的身影,却清晰地看到那道淡淡的影子,随着阿晚的动作轻轻晃动,像在回应林夏的惊喜。母亲捂住嘴,眼眶瞬间红了:“是他,真的是他……他也在跟我们一起过节。”
阿晚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影子,眼底满是惊讶,随即又化为深深的温柔。他抬起头,看向林夏,又看向林夏的父母,身影轻轻动了动,那道影子也跟着晃动,像是在点头问好。
“来,我们敬阿晚一杯!”父亲拿起酒杯,对着那道影子举了举,“谢谢你这么多年陪着夏夏,陪着我们这个家,以后每年中秋,我们都等你一起过。”
林夏和母亲也拿起杯子,果汁和酒碰撞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月光下,那道淡淡的影子轻轻晃动,像是在举杯回应。
饭后,林夏提着兔子灯,在院子里慢慢走着。阿晚跟在他身边,影子被月光拉得长长的,和林夏的影子紧紧挨在一起。小时候,他总缠着阿晚陪他提灯赏月,阿晚的身影虚幻,没有影子,他还为此难过了好久,说想看到阿晚和他一样,有属于自己的影子。没想到,这么多年后,这个小小的愿望竟然实现了。
“阿晚,你看,我们的影子在一起。”林夏停下脚步,低头看着地面上两道依偎的影子,轻声说,“以后每个中秋,我们都这样,好不好?”
阿晚没有说话,只是抬手,指尖轻轻碰了碰林夏的脸颊,那触感依旧虚幻,却带着足够的暖意。月光下,他的影子轻轻靠向林夏的影子,像是在拥抱。
母亲端着切好的石榴走过来,将一瓣饱满的石榴放在阿晚的影子旁:“尝尝这个,今年的石榴特别甜。”父亲则坐在竹椅上,哼起了年轻时的歌谣,歌声在月光下回荡,温柔而悠长。
月亮越升越高,灯笼的光芒和月光交织在一起,将院子里的一切都染得温柔无比。林夏看着身边的父母,看着阿晚淡淡的影子,心里满是圆满。他知道,这个中秋,是真正的团圆——不仅是家人的团圆,更是他和阿晚跨越阴阳的团圆。
那些岁月里的温柔陪伴,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牵挂,都在这个月圆之夜,凝结成了最温暖的时光。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阿晚的身影是否会永远清晰,这份团圆的暖意,都会永远留在这个老宅里,留在他们每个人的心底。